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对于清流引入实践活动清流,浇美语文课堂之花

对于清流引入实践活动清流,浇美语文课堂之花

收藏本文 2024-03-10 点赞:29962 浏览:13490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不能把教学的眼光仅停留于课本知识,而应该利用身边现有的、随手可拾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创设更多的实践条件,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在活动中用语文。

一、以本为本,挖掘内容,激发兴趣。二、拓展文本, 获得体验,学以致用。

【关键词】做上教;做上学;激发兴趣;获得体验;学以致用
现在的小学生对教师围绕一本语文书要求读写背一个学期的做法已深感厌恶,对毫无创意的教学方式也不再喜爱。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主张教育同生活实践相联系,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观点。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不能把教学的眼光仅停留于课本知识,而应该利用身边现有的、随手可拾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创设更多的实践条件,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在活动中用语文。

1 以本为本,挖掘内容,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在我们现有语文教材中,多数课文内容少,篇幅短,其实在一篇篇课文背后所蕴藏的知识远比课文中知识丰富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和深加工,将教材所负载的信息激活。教材内容中,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不管哪一方面,只要我们充分去挖掘,把实践活动引进语文课堂,通过表演、说话、写话、唱歌、画画等形式,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一篇好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学生对作品的品读体会,从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在读中识字,在读中学词,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说话,在读中学会作文,在读中训练思维丰富思想,在读中启迪智慧学会做人,在读中受到美的陶冶。如《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饱贮情谊的通讯,记叙了历史伟人的骨灰撒向大海的情景,歌颂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课文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分别叙写了飞机载着爷爷的骨灰飞向大海、骨灰撒向大海、向大海告别的整个过程,进而表达了人民祝愿这位一代伟人永生的怀念之情。小学生对当时的情况不太了解,对的事迹也不熟悉,如何才能在情感上激起共鸣就是教学这课的重点所在。我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画面,再配上音乐去朗读感悟,随着幽婉而略带忧戚的小提琴乐曲,一幅幅折射现实,反映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画面映入学生眼帘,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震撼。短短几分钟多媒体展示,他那大海一样的性格,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业绩,留给学生的不是表层面的印象,而是深深的烙印。这位世纪老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定格在了学生的心田,小平同志的伟绩、风范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思如泉涌了。
再比如教学《安塞腰鼓》,我在学生观看安塞腰鼓视频、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时,采用配乐、分角色表演朗读的方法:一个学生朗读描写“鼓响前”的四个自然段,等到他读完,我立刻播放三声气势磅礴的鼓声,鼓声就像战斗的号角,全班学生把“鼓响中”的语段读得抑扬顿挫,他们把陕北人民的粗犷豪放、剽悍威武,把安塞腰鼓的刚劲激昂、浑厚雄壮、铿锵有力,通过声音、表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他们读完“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时,我突然把背景音乐掐停了,一名学生虽用平缓的语气读“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段话,从中却读出了四周寂静的意境,与刚才欢快激烈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朗读声已经停了许久,学生们仍然静静地坐着,沉浸在刚才朗读的意境中。
这样的创设实践的情境,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文章的背景,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内心体验;不仅诱发学生读懂了课文,而且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不仅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拓展文本, 获得体验,学以致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要宽泛。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和语文应用的能力。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学生对文中那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仰慕不已,于是我便组织学生读《三国演义》,感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无穷魅力。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用多媒体逐一播放竞赛的题目,让学生快速抢答,答对者奖一书签。①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②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是谁?③“宁叫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是谁说的?④“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通过这竞赛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巩固阅读所得,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深入品读的习惯。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在这次别开生面的活动中,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生活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源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感受世间美好的事物,体验人间美好的情感,获得做人的启迪,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作文课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生活,认识生活,用真情的眼睛去观察,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这样学生笔下的作文就会多一层感悟,多一些色彩,多一点滋味,多一份理性,日久天长,就会写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新作文。因此,我引导学生去周边的市场、广场、工地、商场、车站进行观察、采访与调查;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庆祝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怎么写作与实践活动;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那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沸腾的现代生活,总会让学生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感受。从而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文章来。如一个学生这样描写芒果:炎炎的烈日中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udooo.com

,芒果长大了,成熟了。校园里弥漫着浓郁的芒果香气。芒果上果实累累,有金黄的,有淡黄的,有一些还是青色的。它们就像一群神态各异的孩子,有的像顽皮的男孩,抓着树枝在风中荡秋千;有的像害羞的小女孩似的躲树叶后面,只露出半边脸,偷偷地看同学们做游戏;有的躺在树妈妈的怀里,恬静地睡觉……
又如端午节前,我设计的课前准备如下 :
留心观察家里准备了哪些节日食品,做了哪些活动。请爸爸妈妈或任何一个亲戚带你看龙舟比赛。
家里:
街上:
河面上:
感受:
……
通过亲身观察、体验,学生对我们祖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在粽子、艾草的香气中,在龙舟竞渡的欢腾里,他们了解了家乡独特的风俗风情,从而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实践证明,一个个小实践活动犹如涓涓细流注入语文课堂,让课堂里的学生笑脸灿如花。
参考文献
汪潮.《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苏善根.《原生态教学法的魅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