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探究求真求真求善求美工作

探究求真求真求善求美工作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2987 浏览:732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新时期,语文学科承担起了新的使命,即担负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语文作为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决定了语文教材必然包含情、意、道的内容,教师需要就文本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引导,和学生一起深入文本,让学生在细品语文之“美”的过程中,表达真实情感,受到精神的洗礼和人生的启迪。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真 善 美
要想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先解决“为何教”的问题。孔子在“杏坛讲学”时曾倡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此观点体现了教书为了育人的基本教育理念,其实质是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追求真善美合一的教育境界。

一、走入文本,表达“真”的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传统教学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的预设,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是一种动态生成教学理念,主张让学生自由充分、灵活自然地展示自我。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动态生成中的各种想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中心和主人。要

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udooo.com

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预设问题情境。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情感取向和学习需求,比如此处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一点他们是否感兴趣等。
如执教《孔雀东南飞》一课,部分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对其中的字词把握不准,在疏通文义上下工夫,这样教学虽然在研究语言的组织规律方面有其优点,却忽视了语文本质的东西,即对语文的社会性、思想性与情感性的认识,注重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让学生失去了欣赏诗歌的兴趣。
在学习本课时,我了解到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刘兰芝如此出色,却不讨婆婆的欢喜,最终被休回家”,因此着力引导学生诵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行为、揣摩人物心理。疑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为了彻底弄明白刘焦爱情悲剧的原因,学生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是因为焦母的专制,有人说是因为焦仲卿懦弱,有人说是刘兰芝太有主见。学生积极地从文章中找依据,谈观点,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闪现。
我在肯定他们的观点的同时提出疑问:“有主见错了吗?为什么婆婆有这么大的权力?”学生自然与当时的制度联系起来,进一步认识到了刘焦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学生在对刘焦爱情悲剧感慨的同时,对封建礼教戕害人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检测如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我写橘子,我会做什么?”
有位学生回答:“我一定要自己去写橘子,不会只坐在车上流泪。”
另一位同学反驳:“要是朱自清自己去写橘子,那么我们还会读到《背影》这样感人至深的作品吗?”
两人各抒己见,班里顿时沸腾起来,我顺势布置晚上的作业,让学生回去查资料,明天举行辩论会——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写橘子?
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育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
伏尔泰说:“我可以不在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教师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对话中,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的启迪。

二、联系生活,确立“善”的价值取向

在所有的基础学科中,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下语文最本质的目的是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便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联系文本,回归生活,学语文也学做人。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林冲的“简历”写出来:八十万禁军教头,外号豹子头,媳妇被人调戏,自己遭人陷害……问题出现了:凭着林冲的身份,在当时竟会有如此遭遇,那么一般百姓的生活该是怎样的暗无天日?通过思考这一问题,学生在比较中深刻认识到应珍惜现在的和谐、和平、社会。
针对目前不少学生在物质追求方面的虚荣心,在学习《一碗阳春面》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母子三人必须埋着头吃一碗面条,你该怎么办呢?是抱怨母亲?抱怨生活?低着头自卑做人?还是做其他选择?
学生在沉思过后,各抒己见,在思考与讨论中逐渐认识到了如何做才是正确的选择。文章的结尾更有说服力地告诉学生:遇到困难要面对它、战胜它。互相支持、不懈努力,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
杜甫的诗歌中表达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曹刿论战》中,平民曹刿,在大敌当前,挺身而出的大无畏精神;《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在国家沦亡时,以语言坚守对祖国的热爱,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背影》中的父子亲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深情,这些情感值得我们用心感悟。

(二)就社会热点问题引发讨论,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曾在课堂上就“日本核泄漏引发的中国抢盐事件”让同学们谈谈看法。
学生众说纷纭:有的人讽刺商家以不正当手段牟利,有的人批评有些人谣言惑众。我接着问抢盐的人呢,他们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
知识面较广的同学认为这些人不了解我国国情,不了解地理知识,因为我们主要吃矿盐,安徽还是产盐大省。我在肯定他们的观点后,接着问:如果真的面临盐荒了,有的人抢购了几百斤盐,意味着什么?同学们意识到:没有写到盐的人就没有盐吃了,到时候肯定会引起真正的慌乱。
抢盐,抢几百斤盐,与其说是为了让自己有盐吃,不如说让别人没有盐吃。面对困境和危机,我们往往是各扫门前雪,这样的素质怎能不让其他民族嘲笑,这样的民族又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索和讨论,我相信等下一次“盐荒”到来的时候,学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今天的学生将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生活,我们必须明确:我该做什么,怎样选择才是无愧于人、无愧于心的。走进文本学知识,走出文本学做人,从文本中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丰富生命的内容,陶冶灵魂和人格,从而全面唤醒个体生命,才能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感。

三、在细品语文之“美”中,表达“真”,感受“善”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总关情”,语文作为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这就决定了语文教材必然包含情、意、道的内容,教师应文道结合地解读教材,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并有所感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就文本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引导,这就是所谓的在语文之“美”中,表达“真”、感受“善”。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追求美、欣赏美、感悟美和评价美,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品味字词句、感受真善美的享受,是语文教师的共同目标。
有位老师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先出示了一幅《独赏秋意图》,然后提问:为什么作者不用“北平的秋”而用“故都的秋”为题目?学生回答:“北平的秋”没有感彩。
老师进一步启发:具体来说,“故”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故”同“故乡”的“故”、“故人”的“故”都含有“老的、旧的、从前的”的意思。以“故都”修饰秋,含有作者对北平之秋的无限眷恋,情深意切;“北平的秋”属于客观、平静的叙述,缺少的是浓浓的情。教师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故都的秋”作为课题的深厚意蕴与独特之美,通过这一对“美”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了其中的真情。
《孔乙己》是鲁迅最满意的一篇小说,一般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

摘自:论文查重站www.udooo.com

型形象,但细读其中的语言,才发现我们只看到海面上的冰山一角。
我在教学时,首先,请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全面认识孔乙己,除了作为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穷酸之外,同学们还发现了这样的语言:“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从中同学们看到了孔乙己的诚恳和善良。面对这样的一个诚恳和善良的人回报他的是什么呢?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从这些概括孔乙己一生的语句里,我们心酸地看到,围绕他的是讽刺的利剑,是挖苦的,即便他死了,富裕的掌柜牵挂的依然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细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冷酷的世界。
通过对文本的进一步探究,我们似乎还看到:孔乙己和穿短衫站着喝酒的人一样,都属于社会的最底层,相互之间本应“同病相怜”,而孔乙己却不愿与他们为伍,带有知识分子对劳工的鄙视心理。他分茴香豆给小孩吃,教“我”写字,我瞧不起他,小孩子也嘲笑他,社会大众的冷漠已通过环境影响到下一代,这才是深层次的悲哀。细细品味经典作品的语言,通过文本解读人物,从人物的外部行为看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谦逊的品质和仁爱之心。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的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唤醒和开发,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滋润光彩的“人”。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结束时送给青年朋友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读书是这样,人生是这样,教师解读文本也应当是这样,“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说:“语文是美的,如果我们教了很多年的语文,却从来没有让自己的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带学生走进语文,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感受语文世界的“美”,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论语.
[3]王能先.情真而意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