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在生态体验模式下提升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学术

在生态体验模式下提升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14899 浏览:6097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生态体验模式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分析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断裂的现象及原因的基础上,认真探讨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以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认知 道德行为 生态体验 学校道德教育
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实效性差,是目前我国部分中学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2005年以来,在陕西师范大学刘惊铎教授等有关学者的指导下,我校致力于构建融合道德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为一体的生态体验德育模式,探索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生态体验是把外求与内需有机耦合、内外交融的道德教育形态,它在保留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之内核的基础上,在内外交融的形态下由体验者进行内外全息感悟,恢复了道德的自觉性和共生性。生态体验包含有自然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和内生态体验。自然生态体验是体验者在自然之境中的体验,它侧重于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领悟;类生态体验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内生态体验是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和领悟。把心灵所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是三重生态体验的最高境界。

一、自然生态体验——润物无声

我校注重研究人与环境的对应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校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发挥作用,让校园的墙壁也能说话,体现环境育人的理念,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学校西门长廊修建有文化墙,内容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涵盖爱国、修身、立志、进德、处世等内容,突出了基本道德观念的教育。
学校的草坪上塑有我校原国文教员、人民艺术家、《 松花江上 》创作者张寒晖先生的雕像,先生的“作人不易,唯是是宗”时刻提醒着我校师生做人的道理。

二、类生态体验——和谐共生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后来,通过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观念和知识。 这些观点都体现了类生态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

(一)搭建体验平台——以师为范

教师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类生态因素。同时,生态体验教育的实施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生活的智慧,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悟能力,能设计出依据学生的实际与社会实际的多样性的体验活动,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生态体验并定期开展生态体验培训活动。
1.拓展训练——磨练意志,熔炼团队
拓展训练对人的体能要求并不高,更多的是对心理的挑战,从而使参与者从中有所启发,更确切地说拓展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起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作用。
2.专家培训——高位引领,触动心灵
在专家引领下,体验活动中的“遵从指令”让教师懂得宽容、融通、理解的重要性;“撕纸”让教师领悟到应该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并在多样性的分享中开启智慧、丰满自己的人格;“盒子里有什么?”让大家体验到好奇心具有方向性、动力性和双重价值;大型亲验活动“红与黑”使教师体验到获得游戏上的胜利是快乐的,超越自我的境界是愉悦的。这些亲身体验活动,让我们意识到传统德育工作中空洞的说教是乏力的,应该为我们的学生创设体验真、善、美的教育情境,注重在体验中关注学生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的成长,建立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悟到美好心灵与道德情操的力量,加深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理解,才能实现明道与践行的统一,才能够更好地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逐渐开始运用生态体验教育理论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3.教育叙事——“传记”生活,分享感悟
在学习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全校教师结合个人的教育生活体验,将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亲历亲为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写了出来。学校多次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通过许多典型的教育叙事交流,全体教师分享了彼此在德育工作中的小故事。而这些“类生态”的体验,促使大家的“内生态”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德育理念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向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性关怀的体验式德育理念转变。

(二)构建德育场域——以生为本

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学生的成熟就是他们利用和改造环境能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要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对道德情感的心灵体验,增强对道德意志的锻炼,使社会的需要、群体的需要转化成个体的需要,让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内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使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跨越。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去探索、体验、感悟,从体验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共处,形成生态德性和健康人格,防止和克服道德缺陷。
为了使学生由内省走向常行,知行统一,学校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拓展训练活动、汉语风采大赛等,在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体验真、善、美的教育情境,注重在体验中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断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使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凸显出它的实效性和整体教育意义。
我校从2005年起,每年3月、4月均举办独具特色的“汉语风采大赛”。大赛分演讲(或即兴演讲)、(古)诗文诵读、广告创意、心有灵犀(或优点轰炸)、小品剧(或原创心理情景剧)表演等五个环节。以班为单位参赛,奖励各年级总分前三名并颁发各环节单项奖。大赛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挖掘潜能,展现个人汉语才华和团队合作精神,体现汉语博大精深的内涵。大赛按如程进行:校学生会干部与教师讨论制定大赛章程 → 学生会发通知→班级策划 → 确定每个环节的参赛选手(班级内部报名、竞选)→ 创作剧本或选好题材 → 排练(寻找排练场地、制作表演道具、背景音乐、安排排练时间等)→ 学生会干部筛选各年级主持人→比赛现场(协调灯光音响、组织同学助威等)→ 比赛后的反思、分享。学生承担了许多以往由教师负责的工作,这种角色转变的体验,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内生态体验——完善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促成和提升面对道德情景时学生内心需要的合理性,我们开展了以小组心理辅导为主的内生态体验活动,使德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通过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个维度一体化的内生态体验,让他们亲身体验道德成长的心理历程,经历从激动新奇、轻松舒服,到感同身受、有趣思考、选择如何改变的变化。通过学生、家长和教师在团体中彼此关爱,让他们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自尊感等积极情感,发展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实现了在生态体验“理论引领”下,在“同伴互助”创造的一种学习与探索的精神氛围中,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砥砺和相互借鉴以及对“自我经验”的反思,有效促进了个人的道德成长和团队的道德素养提升。
德育工作是常新的课题,针对目前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仍需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从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践行生态体验德育模式,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性,体现具有道德内涵和实效的教育属性,适应学生成长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诉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西安,710000)
参考文献:
[1]墨子.墨子·所染(卷一)[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