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时刻心系学生

时刻心系学生

收藏本文 2024-02-21 点赞:21802 浏览:10311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自我登上三尺讲台,新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的呼声日益强烈。《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写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要如何将这呼声、这纸上的文字落实到行动上呢?在教学过程中,我探索着、体验着。

一、备课想学生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讲一篇课文之前,必须进行的环节就是备课。备课会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那备课到底备什么?
从事语文教学的第一年,我对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很多都不熟悉。因此,每一篇课文的备课,我都花了很多精力。自认为研究透了教学内容就能完全掌控课堂,但实际教学时还是状况百出,学生总会在课堂上制造些“小麻烦”:检查字词出错多、朗读课文不熟练、讨论问题冷场等等。回过头来一想,或许是因为那时我把备课的着力点放在了知识、技能上,思考得较多的只是一篇课文的知识点是什么,如何较好地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至于所谓的“备学生”这方面,我考虑的也仅是他们的知识基础如何,技能发展处于什么水平而已。
第二年,我仍教七年级的语文。备课时,因为教材已经熟悉了,我的精力就主要放在了研究学生上。我经常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真正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否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备课之后,课堂上那类突发事件果然少了很多。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一些学习能力本来就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更大的脱节。
紧接着教八年级的语文,对课文的不熟悉再一次触动了我:备课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初学者的目光审视课文;不仅要思考这节课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还应考虑这样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备课时要时刻想着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回归教育真实。只有在充满活力的自然状态下,我们预设的教案才是动态的,才是有生命的,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授课尊学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学过程作为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即使教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也不能囿于备课内容,不能为追求课堂的唯美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刚开始教授语文时,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案,我时常急于亮出底牌,在学生思维需要点拨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包办代替。有时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完全“口能言”,可我却没有给他们相应的说话机会,而是自己絮絮叨叨,乐此不疲地重复很浅显的内容。
成效不大的语文教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渐渐意识到:课前形式化的教学设计毕常带着主观色彩,有时甚至带着理想主义色彩;而课堂上面对的是水平、性格、表现各异的学生,必须要会“察言观色”,适时调整难度,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课堂教学。
观点有了转变,更要付诸实际行动。因此,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并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动手实践、自主活动与合作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每一个45分钟都是学生生命的一个旅程,只有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让每个学生随时都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才能让他们要学、会学、乐学。

三、课后问学生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不仅要体现在预设教案、授课过程中,更应体现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
起初,我认为执行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一堂课结束,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实际上,课堂教学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后来,我发现学生才是自己教学效果的最好验证者。于是,我在课后经常问学生:从课堂中学到了些什么?是否喜欢听这些内容?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如果觉得比较枯燥,又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慢慢地,我征求学生意见越多,就越能了解学生心目中的成功教学方式;我再把这种成功教学方式发扬光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就更主动,更愿意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
让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更能使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切身感受,发

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udooo.com

现课堂教学的不足,便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变换教学策略,发展教学机智。

四、听课观学生

语文教师除了上课,还会经常去听课。说是听课,还不如说“观课”更准确。因为我们到教室里听课,并不是只动用听觉听教师或学生说话,而是要动用所有的感官观察师生的言行、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有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等。
每次语文组有教研活动,我都会去观课。渐渐地,我发现从教室后方观课,看到较多的是教师的动作、行为和表情;而在学生方面,只能看到他们举手发言的人数、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上。
后来,我在观课位置上做了改动,观课时坐在教室的前方侧面。观课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东西当然也不同。坐在教室前方侧面观课,看到的就不只是教师了,还可以看到学生的动作、行为和表情,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细节。
一次听初三的语文复习课,教师在复习初二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时,安排四人小组讨论、归纳文中必须掌握的文言实词。坐在教室前方侧面的我放眼观去,大部分学习小组都在积极活动:有的由一个人说,其他三个做笔录;有的一起讨论,达成共识再记录。可有一组里却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一个男生靠近同桌,想和同桌共用翻译笔记,没想到同桌却不友好地遮住笔记,反问道:“你的呢?”被问者尴尬地嘀咕了一声:“没有了”。 接着,这组的讨论就演变成了三人会议,没笔记的只能游离于讨论之外。
作为观课者,对课堂上学生的种种表现应该多思考:他们的表现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他们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他们之间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应对才能改变他们目前的状态?如果观课者把学生当做学习主体的话,那么就要关注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教师是否应对得了学生的需要,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学生在课堂里是否成为一个主体,是否每个人都投入到学习中等等。而这些都要从学生的发言、动作、行为和表情来判断。
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方面还有很多,不只是在备课、授课、课后及听课这几个环节,教学工作中有许多细节之处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只有时刻将心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关注学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