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历史教学 >之美透过“数感”之花,感悟数学之美查抄袭率怎么

之美透过“数感”之花,感悟数学之美查抄袭率怎么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35191 浏览:15945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在人的头脑中,是高级的智力活动,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 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知识能力的东西是外显的,比较容易量化,而深层次的数感却越发显得若隐若现、难以捕捉. 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少必要的数学知识和计算的技能,往往缺少良好的数感,如何让“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数感走向学生,给他们一双“慧眼”,让学生透过“数感”之花,感受到数学之美,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反思.

一、在回归生活中,积淀数感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数一数”时,可以创设学生最喜爱、最熟悉的“儿童乐园”的情境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分三个层次让学生体验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第一层课件出示伴有动画、音乐的“儿童乐园”情境画面,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发现感知数. 通过小组交流,在反馈时学生能准确地说出:1个滑滑梯,1个人在滑滑梯,1个木马没人坐,1辆飞机没人坐,2个秋千,2个人在荡秋千,2个人在骑木马,2个人拿着气球……第二层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情境中出现的各个数,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来表示;第三层让学生用“1-10”各说一句话,并在教室内、外开展找数活动. 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生活中去,理解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
再例如,在教学“十几减九”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猴子老板共有13个桃子,要卖9个,如果你是猴老板怎么卖?该怎样算还剩几个桃子?一名学生说:“我先拿走盒子外的3个,再从盒子里拿走6个,也就是13 - 3 = 10,10 - 6 = 4. ”还有的学生说:“我把盒子里的10个桃子拿出1个,其余的9个卖掉,我剩下的桃子就是1 + 3 = 4个. ”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猴子老板,我会请顾客亲自挑选,1,2,3,4,…,9,一个一个地减,我还剩4个. ”还有的学生说:“我也是请顾客自己挑,不过我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减,我想9 + 4 = 13,最后剩下4个桃子就对了. ”
显而易见,学生们的这些精彩纷呈的算法都源于鲜活的生活体验. 所以生活对于数感的积淀,是传统课堂中对着算式讲算理所无法比拟的. 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才能使“板着面孔的数学露出笑容”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挚友.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数感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 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也离不开实践活动.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数感.
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过程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到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 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 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数学,可以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认识,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在具体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 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再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就能够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四、在自主反思中,提升数感

我们的教学课堂如果不关注学生的自主反思,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的堆砌,所以形成良好的数感根本无从谈起,因此让学生初步形成自我反思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例如在学习“十几减9”一课中计算14 - 9 = 5时,有一名学生提出这样一种另类的想法:“我把14的个位和十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1 + 4 = 5,所以14 - 9 = 5. ”原来他发现得数5比14个位上的4刚好大1,如果加上十位上的1就成5,听了他的解释,我不禁暗暗叫好. 他的另类想法虽然不甚完美,但不正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数感的素材吗?于是我引导全班学生对今天学习的所有“十几减9”的减法算式进行反思:是这样的吗?当他们发现“十几减9”的减法算式都是这样的“秘密”时,脸上流露出几分惊讶、几分诧异. “为什么把十几的数个位和十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就等于十几减9的得数呢?”沉思片刻后,有学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14的十位上的1数字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4表示4个1,1个十和4个1合起来怎么可以是1 + 4 = 5呢?我一边窃喜一边故作惊讶:“啊?14的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那么1 + 4 = 5中的这个1又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发现:十几中的1个十减去9总是得到1个

1. 十几减9的得数就等于十几的个位数字加上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推动下不断反思,对数的意义理解在不断深入,数感的发展也是不言而喻的.
培养学生的数感已成为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但如何在具体教学中设计具体数感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数感的情境,建立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感的评价方式,仍将是“路漫漫其修远”. 我们还需要努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是只会做数学题,而不会做数学,让我们的学生能透过“数感”这朵繁花,感悟到数学之美.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