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历史教学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

收藏本文 2024-01-15 点赞:19305 浏览:8455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管理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文章从强化学生管理理念,转变学生管理思路,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以及开辟学生管理的网络化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如何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1672-5727(2012)09-0046-02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的作用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提升教育管理实效,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形成。
为学生思想教育搭建了平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学院式教育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真实性,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平台。学生通过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能够激发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训练,在顶岗实习中,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学生在企业能够实际感受企业制度与文化,从而培养自强自立、自力更生的精神。这是学院式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因此,通过工学结合,利用企业环境塑造人、锻炼人、激发人、改造人,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企业实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和环境氛围对学生耳濡目染,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情感都在这一环境中得以体验和熏陶。企业文化是企业中所有成员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和精神,企业员工共享这种成果和传承这种价值观念和取向。因而,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校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从而养成良好的职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业习惯。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指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特长,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学生在校所学及师生交往对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但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锻炼,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群类别的变化,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既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树立合作意识和自律意识,又能增强自信心、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除此之外,还能利用企业工作平台,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
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
学生管理本身是一项繁杂而琐碎的工作,学院有学工处,各系有党组织,还有辅导员。特别是辅导员,管理上百名或数百名学生,直接与学生打交道,检查学生到校情况、听课情况,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虽然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当代大学生个性意识强,心理脆弱,吃苦精神差,集体意识淡薄,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
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交替进行工学结合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交替进行,理论学习在教室课堂,实践训练在实训室或实习车间进行。学生的实习与实训情况只能通过指导教师了解,与以往直接了解存在较大的差距。
学生顶岗实习远离学校相比在校实习实训来说,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往往远离学校,顶岗实习并不是全班进入一个车间或一个企业,而是分散到若干个企业或若干个地区。对学生实习相对集中的地区或企业,学校派教师指导、管理,对学生不集中地区或企业,只能通过企业或与学生进行电话沟通联系,管理难度增大。
学生在校时间不统一高职教育采取“2+1”的培养方式,学生在校两年时间,其课程安排两年半时间,最后一学年大部分学生采取顶岗实习或自己寻找工作,在校学生不多,部分课程,包括部分专业课,大部分学生因实习不能参加,给正常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这类现象。学生在校时间不统一,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一是辅导员要准确掌握在校学生情况;二是要掌握不在校学生的去向以及;三是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不在校期间所开课程的评价有难度。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
学生管理的思路与创新
强化教育管理理念,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就业导向要分析高职学生的特征及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带来的新问题,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思路。一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适应教育模式的变化,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担任教育者。理论教学是以授课形式,实习指导是以操作演示或指导操作的方式,对学生而言,从听课到操作有一个适应过程。二要认识到教育客体的变化,主要是学生由单纯学知识的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的变化,给学生心理等各方面带来压力和挑战;三是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在学校,技能训练在实训室或在企业车间,学生对两种不同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最后,要达到两种文化的融合。充分认识教育主客体的变化,才能重新确立与定位高职学生管理理念。学生管理要为学生怎么写作,为学生成人创造条件,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
转变学生管理思路,由管与堵转变为疏与导以往的学生工作以管和堵的方式进行,管是指管理,堵是对学生行为加上许多限制,限制学生彰显个性。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容易造成学生的叛逆心理,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在高职学生中,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要求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以及享乐主义等问题和思想倾向,这些都需要学校政治思想工作者疏通和引导,而用管和堵的方法难以奏效。因此,管理者要转变身份,从管理者变为怎么写作者,由管和堵转变为疏与导,使自己处于怎么写作者的身份地位,从而贴近学生,和学生交流沟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润物无声。用事实教育感化和引导学生学好专业,拓宽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疏与导就是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优化影响学生的外界环境,创造有助于学生成才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最佳管理效果。做好疏与导,一要转变身份,树立怎么写作学生的思想;二要改变教育工作方式,学生个人的思想或行为问题,应以交流谈心、个别谈话方式解决,不应随意地进行大会批评;三要多用表扬方式,在肯定进步的基础上批评其不足,使学生容易接受;四要准确掌握学生个人情况,特别是在校学习实训的情况,尤其是辅导员,对自己管理的学生要随时掌握其思想动向,以便开展个性化教育;五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树立集体观念,为学生搭建彰显个性的平台。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增强学生的经济与市场观念高校教育重视过程管理;企业讲求效益,注重结果管理,不求手段、方法,只看结果与成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强化学生经济与市场意识,是高职学生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应该说,在做人方面要重视过程、在做事方面要重视结果。

中国论文中心www.udooo.com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以往只检查到课率,而忽视听课效率,只要求按程序办事,忽视办事效率与结果,限制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更能体现学生个体特征。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结果则是检验过程的有效标准。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就要处理好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关系,讲求实效,从而培养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加强校规建设及执行力度,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学生管理必须在法律前提下,依法管理,依法治校,依法维护学生权益。近年来,高校治安事件频率较高,虽然上有法律,下有校规,但问题在于执行力度不够。从学生角度分析,一是法律意识淡薄,加之正处在人生成熟期,容易冲动;二是学生的维权意识有待增强。站在学校角度分析,主要是执行力度不够,如有学生长期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不遵守学校规定、开学后不能按时到校等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势必影响学风建设。辅导员能力欠佳,责任心不强,势必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校规建设,一是加强法规校规的宣传,树立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思想观念,并从提高执行力着手;二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表彰优秀,促进落后,建立辅导员的核制度与指标体系,优化辅导员队伍;三是组织法规和校规学习,以生动实例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四是及时处理违规现象,消除学校内的不良因素;五是优化校内外环境,重视环境育人。
利用校园网络,创建学生管理交流平台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以及娱乐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机遇。网络学生工作有导向功能、育人功能、渗透功能、预测预防功能等多种功能。所以,应创建网络教育管理平台。一是开辟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等专栏,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二是组建一支学生思想工作与网络管理干部队伍,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收集整理学生反馈信息;三是开展网络咨询工作,及时回答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方面的功能,保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栾永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1):57-79.
李军源,谭雅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学生管理新方法[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1-42.
[3]王泰.教育管理观念革新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7-49.
作者简介:
柳海涛(1979—),男,陕西西安人,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就业指导与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