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生物教学 >数学课上学生主体地位设置工作

数学课上学生主体地位设置工作

收藏本文 2024-04-19 点赞:18271 浏览:8130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导演”的作用,必须摆正一个教学原则——“主动—主体”原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其主动求知、自我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主体地位;设置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互动过程。即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导演”的作用,教师要科学而艺术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要摆正其“主角”的位置。
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种数学课的授课类型。一个是“重演”,授课教师一味地讲解,像开报告会似的;二是“重视”,把新时代的所有教具一股脑地搬进课堂,像魔术师表演节目似的。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搞得教师口干舌燥,虽手脚并用,满头大汗,而底下坐着的学生却是一副观众看戏的样子,这样的教学没有带动起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其教学效果自然欠佳。因此,我认为数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摆正一个教学原则——“主导—主体”的原则。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其主动求知、自我发展呢?

一、调动其双眼,引导观察

数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概括,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地将这些已被概括抽象出来的知识硬生生地塞给学生,而应当通过适度、艺术的展开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知识结论的来龙去脉进行理顺,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事物的观察是人认识事物的第一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野获得知识。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73页教学活动中的活动三中,设计了这样一种教法:事先准备了一本旧的挂历(连续几个月)挂在教室里,同时在多媒体中列出了本课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观察日历,获得知识,学生一个个饶有兴趣地观察着,几位较先领会的学生还当起了“解说员”,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很快,本节课的问题就在学生的观察中被掌握了。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学习,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相当理想。

二、开启学生的“金口”,使其畅所欲言

人的思维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人类交流信息的工具。在教学的课堂中,启发学生说话,就是促进其思维;堵住学生的嘴巴,教与学的交流将变成单向。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提供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注重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发言的形式很多:个别回答问题、同桌间相互交流、小组讨论、课后质疑……学生表达的内容也很多:对概念的准确复述、对公式推导过程的复述、对算解的理解、对解题思路的表达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口头表达,使学生在质疑、问难、辨析中发展思维,主动发展。

三、启动学生的思维,授予思考方法

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学习。有的教师喜欢把整堂课搞得热热闹闹一副皆大欢喜的场面,其实真正对知识的内化过程是无声的。记得当小学生时,语文教师让我们闭着眼睛凝思,体会什么叫“麦浪”。学生一下子安静下来,这时我的脑海中呈现出的是一幅广阔无垠的麦田,碧绿的麦苗成为一片绿色的海洋,一阵风吹来,麦苗随风起伏,海浪似的一浪涌过一浪。这样,文字的神韵一下子印在我们思维的脑海中。这样的知识内化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到的。
而今,我在教学中也常常适时地给出时间让学生“闭目凝思”,用思维去“触摸”“定格”事物的形象。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我让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后再闭上眼睛复现一遍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udooo.com

,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比起热热闹闹地一遍一遍重复观察效果强多了。

四、牵动学生的双手,使其从做中学

动手操作是学生的天性,也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可使其手、眼、脑等器官协同发展。动手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从形象到逻辑过渡。许许多多的教学问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便于理解和记忆,而且能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当然,让学生动手操作要注意启发性、阶段性和合理性,不应一味地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
我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时,先指导学生操作学具,把圆柱体沿一条母线剪成长方形,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怎样转变成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怎样成为长方形的宽。学生通过操作,直观地掌握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涨,教师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

五、调动全员参与,鼓励交流讨论

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教学过程“立体感”愈来愈强。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多种渠道的足够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知识,获得新知。

1.适当组织讨论

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让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可以加入讨论并适度启发。通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天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参与,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

2.鼓励质疑问难

每堂课上应留三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务实”教育,即不懂得问题要大胆发问,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表露无遗。有时还要让学生“明知故问”,目的是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并进一步形成对知识的系统处理。通过学生的发问,还能弥补教师讲解中的薄弱环节,扫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3.相互批改作业

学生平时做的练习或家庭作业等均可让学生进行同学间的互批互改,再由教师抽查、讲评。如,我在教学《有理数混合运算应用题》时,学生虽然已经对运算法则背诵如流,但演算时的错误率颇高,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也一知半解。针对这一问题,如果只由教师不断地出题、讲解,将会造成“题海战术”,使学生疲于应付而毫无解题的积极性。于是,我先让同桌的学生完成好自己的答案再交换批改并讨论各自的解题思路。结果,学生不但在思考、寻找、解答和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出最大的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解题方法掌握得也更牢固。

六、提供活动空间,重视自我表露

喜欢自我表露是中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善于把握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进行自我表露一番,既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我先举例说明在直角坐标系中求面积,通常是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练习: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三点A(0,3),B(2,4),C(3,0),求四边形ABCO的面积。学生明确了题目后,竟然有好几种不同于我的求法,而且比我讲得更简单。
这样由学生在活动中探求、理解知识,显示出每位学生自我表露、自我思考的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师生之间的动静配合是一门很高的教学艺术。师生之间的“主导—主体”性教学原则只有通过教师精心备课和科学教育方法的灵活选择,做到放而有序、收放自如,才能最有效地得到贯彻。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塔庄初级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