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体育教学 >西方媒介体育中女性困境与现状分析

西方媒介体育中女性困境与现状分析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4355 浏览:117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现代媒介体育环境中,女性的处境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西方媒介体育中的女性困境及研究现状分析。从现有的研究内容分析所提供的数据可知,对女性体育的报道虽多,但这只是将女性运动员收纳为商品诉求,体育媒体文本预设的消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udooo.com

费者最终仍是男性,以男性为观看主体。媒介体育中的女性之研究内容主要从对竞技的归因、媒介生产以及符号的支配几个维度展开。
关键词:媒介;体育;女性;研究现状
1004-4590(2012)04-0066-03

1 西方媒介体育中的女性困境

自古以来,体育对女性就存有偏见和不平等的待遇。对于人类体育竞技活动影响最深远的奥运会,在希腊雅典时期的古奥运时代,只有男性才有权力参加,妇女和奴隶一样,连在场边观看都不被允许,更不用说参与竞技。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创办人顾拜旦也曾反对女子参加奥运。他认为女子应坐在体育看台上,为拼尽全力竞赛的男运动员鼓掌叫好,而女性获准参与奥运更是一段漫长艰辛的历程。在人类历史中,女性并非完全被拒于体育门外,但史学家却发现资料考证的困难[1]。ESPN在2000年选出二十世纪100位最伟大的运动员,其中只有8位女性[2]。以致于可以说,女性在体育历史中不只是被排挤在边缘,而且简直是完全排斥在整个体系之外,彻底剥夺女性的社会文化地位,并使女性成为“不在场”的一种虚无存在。
在现代媒介体育环境中,女性的处境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例如身为女子网球选手,对于穿网球裙一事,一直是交杂着矛盾与冲突。比起和男性一样体育裤装,穿起网球裙的女选手,往往得到更多的“赞赏”,似乎她们特别美丽,随风飘摇的短裙显现出的女人味,美化了网球场上的景观,而网球裙似乎才是女子网球选手在场上所谓“对”的穿着,成为体育技术外另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这不禁让人思索,人们评价的究竟是女运动员的技术还是外貌?对选手自觉的主体而言,此时的打扮究竟是一种自身的解放,还是为了迎合场边男性的“凝视”?
装扮自己之所以成为女选手一种不可忽视的任务,或许能从网坛上谁最受瞩目得到解答。安娜?库尼可娃自从踏进职业网坛以来,一直以容貌甜美,比例匀称的身材成为摄影镜头的焦点。她名人的身份往往较体育本身更为突显。在她的职业生涯里,从未获得一座大满贯冠军,但在2000年一年所赚得的广告赞助为一千五百万美金[3],比起她2000年职业奖金九十八万四千美元高出十五倍之多,让她稳居当年女子职业选手的年收入冠军。赞助商选择女子选手的衡量标准显然外貌优于成绩表现,相较于男子选手以战绩为能力指标,两者的差异显示社会衡量男女运动员价值的不同。
体育版面上对女选手身材容貌穿着的描写,篇幅经常和比赛内容的描写旗鼓相当。而男子比赛的报道则集中在体育成就上,焦点从未放在男选手的穿着打扮与相貌身材上。媒体对男女运动员采取不同的再现策略,正是反映女性在现实社会各个领域中总脱离不了的“美貌迷思”。
除了将女子排除在门外之外,大部分体育的游戏规则都有利于男性,暗示男性是生物上命定地优于女性,这使得许多社会历史结构中,一直将体育封为男性的专利。最终,男性这种“自然”的优越性,转化为在社会情境下男性“自然”优于女性的迷思。

2 媒介体育中的女性之研究脉络

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女性主义的学者即针对广告、新闻媒体、视觉艺术与摄影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展开一系列的批判、辩论与解析,并将其设定为一个学术研究的议题。她(他)们检测设媒介的论述形式,呈现了一个狭隘、不准确的图像。而媒体作为社会机制的一环则强化了性别特质,引导阅听人的价值观与认同感,最后影响了真实世界的互动。
女性主义者在上世纪70年代第二波妇运风潮下,开始全面检讨社会中性别不平等的历史背景、父权的维系机制、打破的方式和性别歧视主义对女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纷纷解构了许多社会领域里的男性霸权迷思。但Duncan & Messener[4](1998)仍认为体育世界里的男流依旧强势,在20世纪仍提供男人一个创造强化男性优越意识形态的竞技场。
关注女性运动员如何在媒体里被呈现,则从70年始,认为媒体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媒体的符号应正确无误地“反映”社会真实,最常询问媒介的内容有无呈现世界上确实的女性数量,以及有无真实反应女性运动员的形象与经验等。这类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半是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男女在媒体上所呈现的频率、形象、特质的描绘与胜负的归因等项目的差异加以对比,持这种自由主义观点的女性主义学派也认为,女性在媒体被误现与低度代表的现象,可以通过增加女性新闻从业人员、增加女性担任守门人的比例,进一步在新闻规划中增加女性出现的比例来加以改善。
这种以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为预设的再现观点,在 1990 年代以后受到不少批评:首先,镜像的再现观点设定了既存社会真实的存在,然而,要求媒体能够传达“真实”的女性影像之前,必须先定义什么才是女性的真实,但这个女性的“既存真实”存在吗?又有谁握有女性真实的定义权?其次,误现与低度代表的观点是否已经穷尽了所有女性再现的议题?例如,Showalter就认为这个研究走向已经不再具有“让人惊讶、不安和重整思考的能力”[5]。女性媒体再现的主题,不应仅是女性的真实形貌被扭曲、被忽视,而是还要追问这个再现是怎么被塑造、被建构的,同时它背后又是什么机制在主宰这个建构过程。
正当体育与媒介两个领域在建构性别差异上,各自扮演重要角色之时,一旦两者结合为一体 , 所传递出的性别意识又如何呢?这类的研究始在1980年代早期,以内容分析为基础,针对媒介中对女性运动员的呈现,特别着重在女性体育特质被边缘化与贬低的方式,以及将男子的能力视为常规的媒体生产方式加以剖析。女性主义者总结体育媒介处理女性的策略是平凡化、化与物化女性运动员,并且借着暗示男人“看”体育,媒介里的女性运动员大多是性感、刻板印象的迎合男性的视角,这些使体育媒介被指责是促进男性霸权的再生产[6],是一种歧视女性运动员的具体实践。

源于:标准论文www.udooo.com

此外,成年的女子选手在被称呼时,常常被“幼稚化”,被媒体称为“女孩”或“年轻小姐”;反之,成人男子则不会被称为“男孩”。除了将女子幼稚化外,研究者还发现转播员将姓名称呼的“阶层化”。转播员称呼女子选手使用名字的比例,远高于男子选手,男子则常以姓称呼。例如,199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混合双打项目中,女子有41.4%比例被直呼其名,而男子选手则完全以姓称呼。Messner, Duncan and Jensen[18] (1993)认为,当对长辈或尊敬的人称呼时,不论是社会阶级、年纪、职场地位、种族或性别,常使用姓来称呼,且冠上先生两字。相反的,当主控者称从属地位的人时(低阶层的人、年轻人、雇员、少数民族、女人等),称呼时惯用名字。媒体利用称呼将女人幼稚化,以姓尊称男子选手的做法,正是反映了媒体自觉与运动员间的相互地位关系,隐含着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
在女性运动员形象的塑造上,最明显的是媒体对“女性特质”(femininity)的强调,而女性特质最着重的就是对女性身体的“观看”。体育媒体强调女性运动员的身材、容貌、衣着、发型、化妆等身体的外表,这些在男性选手的身上是很难看到的。Duncan[19](1990)发现女性运动员照片的姿势常常是微张的嘴唇与眼角斜斜的一瞥来表现诱惑力,暗示隐晦的。这些姿势符号性地将女性运动员限定成柔弱、顺从的。照片聚焦于大腿、胸部、胯部等特写,无异于是将他们等同于玩伴女郎。
此外,通过社会建构,媒体将体育运动分成适合男性与适合女性两类。报道女性体育时,媒体会倾向于选择“适合女性”的体育项目,如花样滑冰、体操、游泳、跳水等,这些体育运动都反应了传统上“女性特质”对于女性身体美学意像的展现。
媒体对于性感的大力推销其实正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化特征,以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这本杂志为例,每年的泳装特刊都以穿着性感比基尼女模特儿为主角,以提高杂志当期的销售量[20],而展示的泳装通常不是适合体育运动的泳装。这是将性感的女性身体纳入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轨道,因而,女性身体像商品一样具有其特殊的交换价值,利用物化女性为商品销售的手法。
4 结语
从现有的研究内容分析所提供的数据可知,西方对女性体育的报道虽多,但这只是将女性运动员收纳为商品诉求,体育媒体文本预设的消费者最终仍是男性,以男性为观看主体,女性为被窥视及再现客体的政治仍旧稳固。进一步解构报道的深层意涵时,性别失衡的现象就显现出来。诚然,文本并非全然宰制的,媒体对于女选手美貌迷思的压制同样也出现抗争,质疑媒体只在意的外貌,轻忽她们的球技,只是论述的发言权掌握在媒体手中,这些抗争所能引发的改革力量实在过于微弱。至少在现有研究中尚未观察到选手的抗争能在媒体上引发任何的改进与反省。
参考文献:
[1] Guttmann, A. (1991). Women’s sports: A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 Billings, A. C. (2000). In search of women athletes: ESPN’s list of the top 100 athletes of the century.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 20: 415-21.
[3] Petrecca, L. (2000). Anna Kournikova. Advertising Age, 71: 28.
[4] [6][11][15]Duncan, M. C., and Messner, M. A. (1998). The media image of spo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udooo.com

rt and gender. In Wenner, L.A. (ed.). MediaSport. London: Routledge.
[5] Altheide, D., & Snow, R. (1978). Sports versus the mass media. Urban Life, 7(2), 189-204.
[7] [20]Duncan, M.C. (1993). Beyond analyses of sport media texts: An argument for formal analyses of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0: 353-72.
[8] Higg, D. T., & Weiller, K. H. (1994). Gender bias and the 1992 Summer Olympic Games: An analysis of television coverage.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18: 234-46.
[9] Hardin, M., Chance, J., Dodd, J. E., & Hardin, B. (2002). Olympic photo coverage fair to female athlete.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3: 64-78.
[10]Daddario, G. (1997). Gendered sport programming: 1992 Summer Olympic coverage and the feminine narrative form.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4: 103-20.
[12]Tuggle, C. A. (1997). Difference in television sports reporting of men’s and women’s athletics: ESPN SportsCenter and CNN Sports Tonight.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41: 12-24.
[13]Lumpkin, A., & Williams, L. D. (1991). An analysis of Sports Illustrated feature article, 1954-198

7.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8, 16-32.

[14]Brookes, R. (2002). Representing Sport. New York: Arnold.
[16]Hallmark, J. R., & Armstrong, R. N. (1999). Gender equity in televised spor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n’s and women’s NCAA Division in Basketball Championship Broadcasts, 1991-1995.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3.
[17]Hall, S. (Ed.).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18]Messner, M., Duncan, M. and Jensen, L. (1993). Separating the men from the girls: the gendered language of television sports. Gender and Society, 7: 121-37.
[19]Duncan, M.C. (1990). Sports photograph and sexual difference: Images of women and men in the 1984 and 1988 Olympic Games.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7: 22-4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