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语文教学 >对外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3-26 点赞:26362 浏览:1206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论及语言的文化背景,就无法解释语言。本文分析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和阶段性特点,还就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出了一些探索建议,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阶段特点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任何语言都带有所属文化系统的特征,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属性,充满了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体现着民族的世界观。语言离不开文化,事实上有些语言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它表现的文化层次高或文化蕴涵生动丰富,比如,中国的古诗词之所以成为人们语言交流中的经典表述,就是因为它包含了多层次的文化信息,并具有远远超越词语本身语义范围的活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论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解释语言。然而,文化包罗万象,如何定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如何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则众说纷纭、各显其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标准。

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已有数百种。究其原因,一是文化内涵本身宽广博大,二是定义者对文化的视角不同。有的从文化性质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有的从文化属类出发分为习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有的从功能角度考虑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有的从结构角度划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关于文化的概念也是不同的,二战前,文化指目标社会在艺术、音乐、戏剧、社会科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二战后,文化指目标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价值系统、哲学等。前者被称为形式文化或大写C文化;后者被称为深层文化或小写c文化。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密切相关的,即文化关涉的内容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由此我们认为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个方面来理解文化更可取一些。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知识文化属于形式文化,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所谓交际文化,“指得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属于深层文化即小写字母c文化。一个国家的知识文化对每个人固然有影响,但最有影响的是交际文化。人们可以通过直接学习而获得知识文化,但交际文化却是隐性的、潜意识的,人们很难从外部观察而认知,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和规律。在语言教学中,两者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都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一般同时参与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始终将知识文化因素和交际文化因素贯穿其中,并且把直接引起交际障碍的交际文化作为教学的侧重点。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阶段特点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初级阶段首先要解决留学生基本的交际能力,以满足其在中国的日常生活需要。所以交际语言和交际方式作为留学生最先接触也最多接触的部分,在教学中就要作为重点。在交际语中,具有国俗意义的词语、句子特别多,如“招呼语(吃了吗?去哪儿?干什么去?等)”、“称谓语(××经理、小姐、以及亲属称谓等)”、“谦辞(哪里哪里)”、“地址和日期的顺序(由大到小)”等,如果不给留学生介绍清楚其内含的中国文化,就会产生交流障碍。在初级阶段的口语课中,介绍、说明、情景演练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以传授知识语言、知识文化为主。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了解和掌握汉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更重要,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要少一些为好,对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用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
中级阶段,课堂上的文化内容有所增加,教学方式也应不同。口语可以继续采用介绍、说明、情景演练的方式,而语法课则要多采取注释、归纳、提供使用范例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汉语大部分的语法规则都将在中级阶段予以教授,所以这一阶段要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高级阶段的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不仅文化内容逐渐增加,而且出现了文化教学分流,开设各类可供选择的专题文化课或综合文化课。这一阶段汉语文化课的教学方式是最丰富多彩的。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逐渐减少,文化交流的因素日益增多,介绍、讨论、对比分析乃至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方式均可采用。但这一阶段,要避免填鸭式的知识输入,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引导他们从对比分析中理解中国的深层文化。

三、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探索

1.在文化教学中遵循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出发,凡是直接影响语言信息准确传递的文化知识,都应在与相应的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要有机融合,讲授的重点、程度、方式,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来讲,在初级阶段多讲交际性的文化知识,到了中高级阶段可多讲专门性的文化知识。
2.培养学习者适度文化移情的能力。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起着指令性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信仰、态度和行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果都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文化差异就出现了。在跨文化较集中只有通过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才能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反馈,即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把自己投射到他人所处的境遇中去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使不同文化顺利交流和沟通。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利用网络、电影、电视、幻灯片等手段,可直观形象地展现中国文化,使文化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网络资源还使学生可以收集到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能够形成探索和研究中国文化现象的个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4.注重语言文化教学的与时俱进。在文化结构中,语言处于表层,最易受社会内部及外部变化的影响,但从建国以后来看,受时代变迁、国际环境变化、外来词语输入、网络语言泛滥等影响,汉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词如“(指人)”、“俄国”、“公社”、“瓦斯”、“老妈子”等词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了。反之,很多新词如“MP3”、“DVD”、“卡拉OK”、“OUT”、“亲”、“宅”等词则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口中。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给学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汉语。
5.在文化教学上要避免主观臆断和强迫性灌输,尽量客观、真实地展现中华文化的实况,至于评判或结论,留给学习者自己。事实胜于雄辩,这有利于让他们对中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源于:查抄袭率论文www.udooo.co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刘亚宁.外语传播中的文化因素[J].山西大学学报,2007,(3).
[3]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12).
[4]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10).
[5]高剑华.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J].文化学刊,2007,(6).
[6]阎军,史艳岚.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1995,(4):23.
[7]高凤霞.浅谈文化与语言习得[J].宿州学院学报,2005,(4).
(蒋晓杰辽宁省沈阳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11015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