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政治教学 >试述孙犁小说《荷花淀》语言特色

试述孙犁小说《荷花淀》语言特色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33808 浏览:1572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孙犁先生的《荷花淀》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美与享受。这篇文章作为战地小说但是没有鲜血与战火、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林弹雨、生死离别,有的却是清新的白洋淀风光,还有那些生动、鲜明、善良的人们。一切都仿佛画般美丽,弥漫着浓浓的诗意。细细读来会发觉《荷花淀》的语言十分富有特色,具体分析了其小说语言的两大特色。
关键词:语言特色;散文;孙犁《荷花淀》

一、散文诗化的语言

孙犁的语言十分有特色,以他为首的“荷花淀派”的主要特色就是语言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在孙犁的《荷花淀》中这种清丽的笔法也是有大量运用的。这篇小说语言最突出之处是具有散文诗似的特点。

(一)散文诗化语言的绘画美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荷花淀》的开头就是这样优美的语言,细腻地描写了当时环境的恬静舒适。“不久,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里运用比喻和巧妙的联想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副女人在劳作时候闲适的景象。“月亮,云,女人”都是诗人们惯用的物象,而生动的修饰词及词语的巧妙组合,更是让这种诗意的氛围得以进一步的升华和丰富。诗情画意的景物描绘,将读者带入绝美的境界。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又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所以是一种散文诗样的语言,有很浓的抒情味道。

(二)散文诗化语言的典雅美

1.散文诗化语言的典雅美体现在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也用了散文中常用的象征手法,白洋淀里每一个人每一个植物都是昂首挺立着,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荷花也象征着铮铮的民族气节。“不久,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里运用比喻和巧妙的联想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副女人在劳作时候闲适的景象。

2.散文诗化语言的典雅美还体现在锤炼动词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这里用到“划”“捞”“丢”“浮”几个动词,十分生动地将女人们在淀上欢快地划着船,又十分俏皮地玩菱角的画面表现出来。

二、富有生活气息、真实质朴的语言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荷花淀》的对话中包含着很多的语气词,如“哩”和“哎呀”使文章显得十分有生活气息,对话真实贴近生活,也凸显出白洋淀人们的质朴可爱。“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udooo.com

”“嗯。”“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嗯,还有什么?”“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水生在离家前与自己的妻子这样嘱咐道。这几句对话乍看上去很奇怪但是细想却觉得再合适不过,那时国家危亡,自己的家乡也是受到战争威胁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要为国报仇雪恨的热血,“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检测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水生就是这样一个有满腔抱负的青年,他以国家为重,所以他在与妻子道别时自是不会提起风花雪月,而是一直嘱咐妻子也要不断地进步。这也与当时大环境下年轻人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符合,是十分真实的体现。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呀!”“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这些对话中真实地反映了这些女人的勇敢可爱,甚至带着些调皮,面对战争她们表现出的是新奇。小说就这样用轻松的语句真实地反映了根据地的妇女,怎样由于战争的教育,逐步地打破家庭小圈子,摆脱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女人低男人一头的思想,一步步地站到了社会斗争、民族斗争的行列里。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