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初中政治 >试谈思想化产业化在当代社会传统思想、现代思想和后现代思想整合中作用查抄袭率

试谈思想化产业化在当代社会传统思想、现代思想和后现代思想整合中作用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4-04 点赞:20355 浏览:788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从战争至今,中国长期处于转型期。这其中,文化转型是重要的内容。中国的社会文化现状复杂,体制机制不完善,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工业文化与生态文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矛盾交错。而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化是必由之路。这使得文化的发展遵循着一个原本不属于自身的规律——市场规律。市场规律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着眼于当代社会中传统思想、现代思想和后现代思想的融合、整合,考察文化产业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冲突;文化融合

一、三种文化并存的社会

传统价值思想、现代价值思想和后现代价值取向在当代社会思想中的并存,体现了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当今,老年人更多崇尚传统;青年人更多崇尚现代文化;而“新新人类”明显更多崇尚后现代主义。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更多在城市流行;而传统文化更多深植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同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尤其是前者与后两者)从内在价值取向上的尖锐对立,更为文化转型带来了很大难度。传统文化客观上的保守性、以正统自居的思维、重义轻利、不尚竞争以及对新事物的天然排斥性,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思想格格不入,并时常视之为敌。现代思想重视工具理性,要求创新,崇尚竞争。传统文化的深层的痼疾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宣扬科学精神、精神、法制精神、等方面则乏善可陈,并成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同时,后现代思想反对中心和主流,也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背道而驰。三种文化存在着内在的尖锐对立、互难兼容之处。
尽管如此,中国人很清楚:传统是民族之根,先天存在;现代思想是发展的必需;而太多现实问题又必须依靠后现代思想来解决,三者中任何一者都是不能也不可能被社会抛弃的。因此,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价值冲突时,就难免遭受取舍两难,左右摇摆之痛。整个社会文化过度“散而不一”、取向“茫然”的状况存在。
经历了百年屈辱的中国人,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很清楚的。它必须既面向现代和未来,崇尚创新,又应该渗透于民族传统文化。为了找到一条解决文化冲突,以大力促进社会发展道路,中国人奋斗了一个多世纪。十九世纪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尽管肯定了现代科技和思想的积极成分,促进了思想解放,但却没有从文化内在层面找到融合中西文化观念的方法,而只是简单嫁接,注定不能成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大力宣传科学,主张大力学习西方,但是对传统思想的不可摆脱和现代思想的不可抗拒的矛盾束手无策;进入当代,有的学者针对现代性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和社会问题,提出复兴国学并取代现代思想,也有学者深入挖掘国学中的现代意义,但都没有显著的突破。尽管知道文化应然,文化如何融合的问题至今在中国都是一大课题。知道应该成为什么样是一回事,怎样去做到是另一回事。

二、文化产业化对文化整合的独特功效

在面对社会事物时,人们为必须从互难兼容的三者(尤其是前者与后两者)中选择一种价值取向,或者将它们融合于一体而感到痛苦,那么产业化的文化则常常帮助人们更容易地完成这件艰难的事情。这是文化产业对于文化发展和文化融合的独特作用。本文对这种作用进行分类考察。

(一)自动取舍

如果不是当下如此繁多的相亲娱乐节目盛行,人们对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征婚选偶的态度至少不会像今天这样包容。二十年前,尽管不必拘泥于封建“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但是人们至少更倾向于“搞对象”应该更隐私化一些。显而易见,相亲娱乐节目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正是市场的力量,潜移默化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当人们回想时,原来心中对于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取舍难题已经被媒体帮助完成了。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产业对于文化转型的推动力。而这种自动取舍在社会中每天都在发生着。电视剧、音乐、网络游戏中多元的价值事例,通过媒体的宣化功能帮助人们改变思想,取舍价值。同时,文化产业借助新科技的传播,也常常帮助人们选择后现代性价值取向并使之日益被接

源于:大学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受。譬如互联网的虚拟性、娱乐性消解了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规则和严肃部分。在这些过程中,有些原来不接受的现在接受了,有些原来接受的现在抛弃了。

(二)自动融合

“中体西用”和新文化运动没有找到文化整合的好办法。而今天,借助市场驱动力,文化产业却能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中原本难以兼容的价值和思想进行改造,使之可以互相融合。文化商品以现代眼光解读传统,使之与现代性相通。流行音乐歌手周杰伦唱了一首《青花瓷》诠释爱情,联想集团推出了一款热销手机,采用青花瓷元素作为外壳设计。明星的作用和产业的力量,使传统与现代交融。如果没有产业化运作,恐怕很难把爱情、电子设备和青花瓷兼容起来。于丹讲《论语》,曾仕强讲《易经》,有人把老子的思想嵌入现代企业管理,还有人执着于在古代思想家的文字中找到现代和竞争思想并夸大之。他们都重视古籍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也因此蜚声。在当下的国学热潮中,人们努力寻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与其说是学术需要,不如说更是市场需要。甚至可以为此人为地扭曲传统文化的原貌,使之迎合现代社会。但是这种扭曲披着高科技手段和媒体、权威的正统性的外衣,常常不被发觉。而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中,传统与现代、后现始了未曾有过的融合。这也是文化转型的过程。
总体上评述,产业化后的文化成为一种商品,商品生产者将主要精力投放在消费者的需求上。当人们面临文化冲突、价值取舍的苦恼时,消除这一苦恼,让思想更加明朗就成为切实需求——市场需求。通过对市场千方百计的迎合和新科技手段的应用,将文化变形、加工(包装)来出售。同时迁动了人们的思想。这是其他手段所不具备的功能,没有什么驱动力比文化商品生产商孜孜不倦地钻研商机的执着更浩大,更有效推动思想文化内在的变化。
同时,如同洗衣粉、电子产品一样,在文化生产者那里,文化作为商品也需要不断升级,不断研发创新,才能顺应时代,满足消费者变化着的需求和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思想渴求,也是新的市场,成为带动文化转型的引擎,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将传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进行着整合。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最终塑成一个属于中国、面向未来的文化之型。

三、文化产业化的局限

文化产业化并非仙丹,对文化发展也有“副作用”。社会文化的整合不可能单纯依靠文化产业完成。以净化心灵为任的文化被统摄于资本逻辑之下后,难免沾染与它水火不容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庸俗之气。而这正是传统所痛斥的、现代所承受的以及后现代所无奈的。产业是市场经济,它本身就是现代性的。文化产业化就是要求文化站在现代性一边。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化没有能力将文化带到真正的理想之境,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矛盾不会根除,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人们的价值取舍之痛不能痊愈。可忧的是,由于资本逻辑泛滥和新技术的应用,文化产业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可能会始料不及地把文化引向人们原本没想要去的地方。这是一种未知的危险。譬如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带来了“”、事件等恶俗的东西,这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文化也不可能全部以产业形式存在,资本逻辑不是全部。引导文化健康发展的文化事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林华,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5月;
西方文化理论视域与中国当代文化构型,胡菊兰,中州学刊,河南省社科院,2011年5月第3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