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交通工程 >> 道路工程 >布设电子在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中运用科研方法和

布设电子在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中运用科研方法和

收藏本文 2024-02-21 点赞:6921 浏览:2049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交通管理日趋智能化,电子已成为现代交通制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实现了对机动车闯红灯、逆行、超速、非法调头、违章变道、违例停靠等违章行为的全天候监控,是对城市道路监控管理的重要补充。电子的外部硬件配置,直接决定抓拍照片质量的好坏。同时,作为电子系统核心组成部分的车牌识别系统,其性能的优劣也对系统运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本论文以深圳市南通道交通监控设施改善工程为例,浅析在城市道路中,改善电子抓拍性能,提升监控质量的策略。文章将重点集中于路口监控设备的布设调控和改善车牌识别算法上1.城市路口中,因电子外部硬件设备配置和衔接不适当,常引起抓拍灵敏度不合适、废片率过高、材料利用率低、作业耗时长、信号配时适应性差等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文章提出了以下策略:前移线圈至适当位置来降低灵敏度:采取线圈中部切缝拉线的方式以达到提升施工作业效率、节约线材的目的;车检器线圈安装位置定位于车辆变道之后,实现对各方向车流量的准确统计,为日后交通信号配时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2.车牌识别系统作为电子系统的核心,其识别历程包括图像预处理,车牌的定位、分割和字符识别。在车牌定位时,利用行扫描法与垂直投影法完成车牌的水平和垂直定位,利用hough法对车牌进行校正。基于车牌大小等先验知识,采取基于特点值投影法准确分割出字符,这为之后的字符识别提供条件。整个字符的识别历程同样是本论文的重点,在对字符识别常用策略进行全面透彻探讨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将环形轮廓特点提取、基于过线数特点提取、轮廓至边缘距离提取和模板匹配相结合的字符识别策略。该策略在字符识别速度和准确率上有显著的优势。改善的路口开通后,整个电子系统运作正常,在对违章车牌的抓拍质量以及交通配时案例上均得到改善。最后采取matlab实现车牌识别算法,对试验路口所采集的照片进行检测和浅析,违章车辆的抓拍率与车牌识别率均满足相关交通部门的监管要求,验证了改善案例的可行性。本论文注重于对电子的运用探讨,有(?)定的现实作用。关键词:电子论文线圈布设论文字符识别论文模板匹配论文

    摘要4-6

    Abstract6-8

    目录8-10

    第一章 绪论10-13

    1.1 课题来源及探讨背景10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10-11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11-13

    第二章 电子系统13-19

    2.1 电子系统的介绍13-14

    2.2 车辆检测技术14-16

    2.2.1 环形线圈检测14-15

    2.2.2 波频检测15

    2.2.3 视频检测15-16

    2.3 线圈检测16-18

    2.3.1 线圈检测原理介绍16

    2.3.2 传统线圈检测工作流程16-18

    2.4 本章小结18-19

    第三章 电子路口布设方式改良探讨19-27

    3.1 降低电子抓拍灵敏度的探讨19-21

    3.2 提升施工作业时效及节约线材策略的探讨21-23

    3.3 车检器线圈布设位置的改良23-24

    3.4 电子路口布设方式实例浅析24-26

    3.5 本章小结26-27

    第四章 车牌图像预处理27-33

    4.1 车牌图像捕捉27

    4.2 灰度变换27-29

    4.3 图像增强29

    4.4 图像二值化29-30

    4.5 边缘检测30-32

    4.6 本章小结32-33

    第五章 车牌的定位与分割33-41

    5.1 我国车牌的规格特点33-34

    5.2 常用车牌定位技术34-35

    5.3 车牌的水平与垂直定位35-37

    5.4 车辆牌照倾斜校正37-38

    5.5 字符切割38-39

    5.6 字符图像归一化39-40

    5.7 本章小结40-41

    第六章 字符识别41-53

    6.1 车牌字符的特点41

    6.2 字符识别常用的识别策略41-43

    6.3 基于改善的模板匹配字符识别43-51

    6.3.1 建立匹配模板43-44

    6.3.2 汉字识别策略44-45

    6.3.3 字母和数字的识别策略45-51

    6.4 车牌识别结果实例浅析51-52

    6.5 本章小结52-53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53-55

    7.1.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论53

    7.2. 展望53-5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