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本体本体美学策略

本体本体美学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4502 浏览:1674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朱志荣(以下简称“朱”):成先生,您好!很高兴能与您围绕本体美学的研究方法问题进行一次对话。您作为新儒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致力于将哲学的本体诠释学方法具体运用到美学中,倡导中国的本体美学。能否谈谈您的中国本体美学的思想?以及您认为本体诠释学方法研究方法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成中英(以下简称“成”):一般人认为美学是对美的欣赏或一种直觉。那么什么是美?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我们说美学不只是美的学问,它是艺术的基础、甚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这里的原因何在?另一方面,有人说美学在哲学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科。比如形上学,本体学,或者是知识论、学等,这些都是最根本的。我们一般都有一种真善美的认识,作为一个哲学学科来说,它是一种比较边缘的学科。但有另外一点需要指出,在中国汉语系统里,对美的强调,尤其在哲学中,比西方要强调得多,把美学当做主要的、重要的学科来看待,是什么原因?在深度思考上,美与其他价值,尤其跟真、善这两个有密切关系。在英文系统中,倒不一定把美(beauty)与善连在一块。我指出这个现象,这是什么道理?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本体美学这个概念呢?为什么要把美学建筑在对本体的认识基础上呢?这是因为,作为一个学科来说,我们应该有一个自觉的对本体的了解,但作为一个人类经验的现象来说,我个人认为,在自觉的对本体的认识中会看到,其实美学是可以、应该而且事实上也有一种本体论的基础,但这不太为人们所特别强调。
在英文系统中,美的对象的系统性,说它的存在性,用现象学的眼光,美的现象有它存在的一种本质。我说的是本体,还是要从人类对美的基本的感受说起,这跟西方强调这种美的ontology 或aesthetics,基本是在讨论aesthetic objects,就是美感,审美对象,对美的存在物的认识。柏拉图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认为就有美的形式、美的对象,美是一个理式(Idea),一个essence,是一个完美的理式(Idea)。柏拉图对话录中追求美的理想,其实是一种本质的存在。本质和本体差别在于,本质是对象化的,本体是基于人对对象化的感受,它有客观意义,因为在我对本体的认识里面,我们看到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有内在一种感受能力,透过经验,透过反思,形成一种可以用来描述经验的语言或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udooo.com

符号,来达到对自己经验的描述。其中有一部分是美的经验,那么美的经验显然更是属于人的存在的内涵的。所以这里我觉得应该将本质论美学和本体论美学分开来,西方比较强调本质论美学。中国是本体论美学。这个本体论概念我认为由来甚久,从《周易》开始,从元亨利贞,是宇宙本体论,涉及到人的,基于价值的概念,它既是成就,又是发展,又是价值的状态。人可以享有这样的状态,那么人的行为、人的处境、人的想法所珍贵的就是所谓本体的存在。《易经》《文言》中的一句话,在《坤卦》中的“正位居体”、“黄中通理”、“畅于四支”、“美在其中”这句话可能受的是孔子的启发,你在宇宙的位置很对,你能够感受一切,然后你又能够跟宇宙沟通,能够和天地上下交流,然后你的四肢就能感到一种宇宙的活力和生命力,就是“美在其中”了。美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身心的体验,双方都很放松,都很畅通,身心一体又与宇宙万物畅通。这只是一种更形象的、理想的说法。当我们畅通,我们看着美景,看良辰美景,看春花秋月,宇宙中每个人都能通过那个感通点,我就感到和宇宙有一种沟通,而且宇宙就在我的心中表达出来,我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存在。那种感受是一种知觉。这种身心和谐、内外整体和谐,又好像与当前的一种情景能够融合。这就是本体的美。本质的美是要通过理念把它当做一个对象。而本体的美是从内发射出来,成为一种身体和生命存在的状态。这就是本体的美和本质的美的区别。
我想本体美学有两点特别突出,一是强调一种从人的内在深度感受发展出来的一种知觉和情感。至于是哪一种知觉、哪一种情感,可以继续研究。而这并不一定是主观的。本体论是指人的本体和宇宙的本体在深处是一体的,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至于宇宙通过什么机制创出来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人是宇宙创出来的。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是人。宇宙的本就是人的本,人的本就是宇宙的本。那么在这种基础上,我们有一种深刻的感受显然也不只是主观的吧。主观只是局限在表层的一种知觉上,没有超越知觉。事实上,有时也不需要超越。知觉上内外打通,人与宇宙的贯通,感觉宇宙为你而感,那么那种美的感受我们就叫做美感,有高度和谐感和高度欣悦性的感受。美的感受不是纯粹主观的,是宇宙本身的表达,在这一点上就是客观的。
康德说每个人都有人性,每个人在主观上都可能一致,基于对人性的判断和信任,我们说它们也可以共通。这也可以说是知识论的说法。我们说的更深一点,我们在与宇宙的共通中达到一种深度,当然也可以说也许没有达到这样一种深度,你当然就不能打动人。那你的本体感还没有这样的深度,并不是说你在理论上不可以找到这样的深度。所以可以这样来解释,为什么美感还有这样大的差别,为什么主观的比如说趣味、情趣、志趣、风格等,那是从经验背景的特殊性来说的。这是很清楚的,因为即使万物都生于宇宙,但只有人对宇宙的感受,我们认为是一种美的感受。检测如说鸟类、鱼类,以及猫狗等动物,它们有没有美的感受?在我们认为美的环境中,它们有没有感到这是一种美?显然它们的感受跟我们不一样。它们没有一种感觉的机能,它们没有达到一种可以和宇宙沟通的深度。动物之间有差异,鸟类、鱼类的感受,也有这样的差异。我们说鱼感到快乐,也是庄子说的。如果真的能和鱼对话,它们听得懂庄子的话,也许它们会说这是对的,我就是快乐的。所以动物有这样的差异,人和人之间也有这样的差异。你感受没办法掌握住人的纯粹性,某种美的境界、某种感受,或细致的、精密的地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在这方面会有不同的体验。如日本人对樱花有一种体验,樱花之美在于它是一种哀愁。中国人对梅花、桃花、牡丹花,就像周敦颐说的,这种人的不同的感受,作为一般的人会喜欢牡丹,因为一般人有对富有的追求、对生活舒适的追求;还有一种清高的人欣赏竹子的美,竹子有节,所以是一种高风亮节;还有人欣赏幽谷的兰花,那种清高和孤芳独赏。甚至有人喜欢菊花,是君子,有一种幽香、深沉的美。中国人对梅花情有独钟,梅花是不是我们的国花?但中国人对梅花的确是有感情,中国人喜欢在坚韧的情况之下,还能够挺拔起来,创造出灿烂的辉煌。这样的话,可见本体的感受一定是多元的,美有层次和深度的差别,那么也反映出志趣和生命的理想。我觉得本体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识,但我们在美学的修养上没有去谈这个问题。

源于:论文模板www.udooo.com

源于:论文的写法www.udooo.com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论文www.udooo.com

认识活动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这是不言而喻的。纯粹的认识论,是就认识的对象而言。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我们说的心灵活动,是整体的,它包含认知的活动,但是不限于认知活动,从整体的感受来说,从本到体的发展过程来说,远比认知活动还要丰富。但是它不一定有认知活动的精确性和那种固定性,认知活动的发展就是要把客观世界凝聚成规律性的认识,或是理论性的笼罩,如果理解审美活动中的诠释,应该可以比较了解。
6.朱:在您的理论体系中,将“诠释”提到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理解审美活动中的“诠释”?这个“诠释”和美学研究中的“诠释”又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成:美学中的诠释是一种潜在的诠释。审美中的诠释是潜在的诠释,审美本身就是诠释,是已经发生的诠释,这种诠释没有知觉的诠释,从研究的眼光来看,它就包含在一种感觉经验和情感经验之中,一种可说明性,一种理路。美学研究对美学经验要诠释。如看了名家的画,美学研究就说我要看它的结构、形式,甚至这个人为什么画这幅画,他的遭遇是什么,他自己说自己画的风格怎么形成的?这就是研究诠释。美学中的诠释事实上是一种构成性的存在,研究中的诠释就是规则性的说明。这两者之间当然有联系。我们从人的再发展的需要来说,不管说什么也好,什么感受也好,我们给它一种合乎理性的说明,让我们更多的人能够掌握,我们自己也能更好地去认识,来更好地去欣赏,甚至去发挥我们已有的感受能力,或者更好地去保存或开发或教育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保全、提携、继承、开发的作用。任何东西诠释都是必须所有的,语言中要给它一个理性的形式,有的时候理性的形式让人知道不但事物之所然、自然、本然,或者一种当然,还要知道它的所以然,更好地去掌握本然和当然。
7.朱:刚才听了您就定义、方法、意义等全面阐释了您的本体美学及美学研究的看法。我想进一步追问一下,您认为在美的本体中,“本”与“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成:美的本体论中的本和体的关系是什么。这是最基本的概念。从诠释学的本体来了解,然后再说美的本体是什么。本的意思就是一种根源,体就是一种体系意识、整体意识。存在本身就有一个开始点,开始点要作为一个真正的存在物,要成为一个体,不能是空无一物,连开始都没有。世界上最基本的是物,就是原子,它也是一个存在物,有某种固定性。物最重要是有固定性,因为固定性能成为一种客观的我们认识的对象,这就是体。体就是一种东西,无论是气体、固体,已经成为一个存在物了,作为一个起点,一个原始点,人有使它存在的力量,这力量固然存在着,而原始点使它成为体。就像人从小长大,有这样的力量把人从生命的原点,从胚胎婴儿发展成为成熟的个体,是一个发生的过程。这是一般性的本体,从本体学的

源于:大学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角度来看,美的本体呢?美也是从一个最原始的经验和感受发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生动的体验、感受、经验、知觉,所以它在我们的感觉中,是无动于衷到全心投入。正如《周易》所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到通的程度,体就开始出来了。如果没有这个体,通什么呢?通灵?灵也是。当我把灵这个字提出了,它也是物了。它成为性,是性体;它成为灵,是灵体;它成为心就是心体。也就说这是整体的东西,是一种根源。我们不能讲体而不讲本,传统我们只讲体和用的关系,讲体也讲用,就会发挥作用。我喜欢本体和体用连起来讲,不仅讲本体用,在最高的发展中有自觉和知识的发生,所以本体知用。用还不够,要讲行,所以叫本体知用行。
在美学上也是一样,只是美学的本,基本上是一种感受,一种生命的感受,它形成生命的整体的知觉,那时你就有感了,那时就是一种美的状态。美的状态是一种感觉,是和谐的,是自由的,是实体的,是充实的。这不是一件事要有本体,都要有本体。就好像周易说的“正位居体”,位不正,人不在体中,心不在焉。心在焉,心在体中,本体从宇宙创造力变成心的创造力,心灵的创造力。“正位居体”,所以“美在其中”。本体更好的状态发挥,就是一种美。美就在本体之中,是我们对本体体验出来的,并不是另一种东西我们叫做美。美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这就说明美的动态性,本的动态性,体的动态性,本体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所以美也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这当中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和形象。一个画家可以画出不同的版本。先画的不满意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画。但从第三者来看第一个不见得比第三个差,他认为是好的也不见得比第一个好。就好比你写字(calligraphy) ,你写了许多字,也不一定后写的比前者好,或者前者一定比后者好,只是发展中产生不同的形象。美学本身具有一种灵活度。
8.朱:那么,什么是美的本体的道呢?“道”与美的境界的关系是什么呢?
成:道的意思,本体就是道,动态地说,从本到体就是一个道的过程,整个宇宙都不断地在从原始的创造力形成新的体制、新的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道。道在这个意义上兼含本和体,但这不是就本和体来说,是就过程来说。但过程离不开本体,本体也离不开过程,这个道。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美作为一个活动,不是单纯指一个境界,是一个道的存在,在这个道的存在中有从本到体的动力,这样的话,我们不能只讲美的境界也要讲美的活动、美的过程,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和活动。这样能更好地彰显本体美学作为一个道的实现过程的。
9.朱:非常精彩。从比较的态度来看,您认为中国美学中儒、道、佛诸家在感受方式与西方美学有哪些异同?
成:我在书中也提到这个问题。既然美是本体的,儒道佛是不同的本体,但在我看来,这些本体体验也不是不可以沟通的。基本上在儒家中,在生命的体验之下,产生一种自觉,尽量使生命的体验所包含的可能性实现出来。实现出来后能产生一种社会文明,达到一种生命整体的实现。这种整体的实现,具有所谓内在的德、外在的道,产生整体或群体、不同个体,强调个体和个体之间关系、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体与自身的关系,相互和谐和对应。这样,儒家强调的美更偏向于充实、更偏向于对称、更偏向于和谐。那么道家呢,产生的美学往往是自由美学,它也强调本体的发展,但它所说的本体发展成为个体,往往拘束在个体之中,成为群体,往往受群体的压迫,甚至于变成一种冲突的可能。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个体产生的贪欲,群体之间产生的彼此的嫉妒,或者征战、争斗,都是对生命本身是有害的。所以它会产生本体的不愉快,就要求解脱出来,将其自由化。道家认为自由化最好的发展方向是自然,因为自然里面看到许多无形的东西,本身实现的是自然的和谐。佛学比道家更进一步地去建立认识,因为自然生命从本到体的发生不能否定,但从一种悟性来说,或从反思的、沉思的体会来说,是不是有一个从无到有、还没有发生的,或者所谓发生的东西都看做是一种幻觉。那么因此产生一种空的境界,所以佛学要追求的空,从禅宗的角度看是空灵,但从原始佛学看,是空寂,寂灭,这从生命体验看,是一种不自觉的诠释。用生老病死诠释,它的本体诠释就是产生幻觉,然后执着,我们不要执着,我们有灵,我们悟出轮回,就不但拥有自由而且能超越出来。这种境界就是涅槃、成佛。道家当然看重自然,看到人和人的对立,人和社会的纷争,所以产生对道的诠释。而儒家是就对生命的历史文明的发展,既看到纷争与痛苦,但也不否认它的美好,甚至说美好将来还可以维持,美好中所掺杂的痛苦和问题都可以超越。西方美学有很多差别,早期就是本质性,它将现有不好的东西去掉,去描写一个标准的美的典型。如女性的美,希腊雕刻,维纳斯,至少已经把中国的很多美感理出一个典型,还有莱辛《拉奥孔》。文艺复兴也是找这样的典型,如名家的创作也是追求典型。当然这些典型有其独特性,如《蒙娜丽莎》抓住女性神秘的美,正因为掌握很多,也就很难找到起源于诠释的能力。到现代更重视现实和问题。过去重视理想的典型,现在更重视现实,是一种现实的表达。受到本质主义的影响,就将其看作是本质的存在。它不再追问人的本体的存在是什么,不追问人的本体和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观点,因为它有上帝的检测设,有一种纯粹属于感性的东西。对康德来说,这是对各种东西的感受,对大小、对自我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没有功利主义,也没有道德的压抑,但有一种共同性,这还是从现实来说的。后来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udooo.com

的美学到现在,又存在一种问题,它可能不看做一种问题,存在一种形式,各种怪异的手法,美是要追求不同。我认为都是本质主义的表达,跟中国的儒道佛重视本体的感受不一样。本质包含在本体之中,本体就不必要本质化。从本体学来讲,人们因为本质主义反对形象学,我认为本体认识主张形象学。
10.最后一个问题,也想听听您的意见。或许和西方“美”与“真”的密切联系不同,中国美学更讲求“美”与“善”的相通。那么,您是怎样在宏观的视野下,看待中国美学中“美”与“道德”的关系?
成:我想在现象学意义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美和道德的关系。善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在根本的基础上,美、善、真都是合一的。体现一样东西,很自觉地体会的话,会有相应的感情,比如说喜欢就是美,如果能带动你去做一件事情,一种自我充实,又能够对人有一种提携、帮助,这就是善。这和宇宙的存在在本体是合一的,真。在中国来说美和善是合一的,是可以转换的,不能转换的话,那么美就不是美,善就不成其为善。比如有人奉献、有人牺牲,很美吗?不是奉献、牺牲这个过程美,而是整个这个形象美。它带动我们去给他一个新的形象。纪念一些民族英雄,或纪念一些奉献牺牲的人们,或受苦受难的人们,我们给他一种理想的形式表达出来,反映我们对他的欣赏和认识,价值的认识,那就是美,所以善启发美。那么美能不能有善呢?美是一种情绪,一种知觉,是从本到体中间发展的一种知觉。那么这样的美的感觉,带来一种身、心平衡和内外沟通,它就一定有一种启发性,让我们觉得对生命有希望,要做一些对生命有帮助的事情。让我们愿意去更好地帮助他人、接受他人,让我们没有一些功利主义的负担,或者一些经验上是非的偏见,那就是善。但我们不能否定有些美只是形式上的,只是一种装饰,要和ornament分开,或者只是造成一种闭塞,这种美还能叫它美,是有限的美,不能称之为善。但中国人不太往美而不善的方面去想。从本体来讲,检测如是本体的,就是美和善合一的。就是非本体的,它只是一个表象,没有涉及到人的本体的发展,很可能美跟善是隔绝的。如纳西修斯(Narcissus),迷恋自己,自我封闭,你不能说这是善,或者说为了达到某种美,要做在行为上伤害人的事,那么这样形成的美,就是象吸血鬼吸人之血来丰富自己,这就不是善。美是一个整体,当我们知道这样的美的成果是以牺牲他人的美、他人的生命而形成的,那我们会觉得这只是一个空洞的形式,它没有我们可以沟通的内涵。那我怎么称之为美呢?这只是呈现一个问题而已。美善不能统一是一个问题,但这不一定,我这强调的一点就是,善而后美,也可以是美而后善,并不一定孰先孰后。孔子也没说一定“美而后善”,只说“尽美矣,未尽善也”,那么我认为,尽善而没有尽美,尽善是我们的责任,比如某个人他能够善,有没有人写一首诗来纪念他呢?陈寅恪为了写柳如是的传记,是给她一个形式,就是美。就像希腊神话里有很多恐怖的东西,但用悲剧写出来,它有教育意义,就给它一个美的形式,甚至不善的东西也能变成美,但有善的目标在里面,一定离不开善的。或者本来就是善的,有一个痛苦的经验,也会给它美的形式,让善还原到美的形式,让我们了解这个善,认识这个善,所以美是一种认识的形式,可以帮助认识善。所以美和道德的联系非常密切。
(责任编辑:楚小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