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探究和人道咸宋诗派

探究和人道咸宋诗派

收藏本文 2023-12-22 点赞:4384 浏览:1588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道咸宋诗派是近代诗坛的一大诗派,其兴起理由、诗学主张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掘,宋诗派探讨已经进展成为近代诗文探讨的热点之一。然而,现今的宋诗派探讨有着三个不能不予以正视的不足,一是宋诗派能否作为一个诗派有着尚有争议;二是对宋诗派的评价所采取的标准过于政治化,与文学本身相去较远;三是关于宋诗派各成员的师法对象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浅析,基本上沿用陈衍、汪辟疆以及钱仲联三人的论断,有创见的探讨成果不多。由此,尽管宋诗派探讨已经取得丰富成果,仍然有着广阔的探讨空件。基于此,本论文选取道咸宋诗派为探讨对象。本论文以道咸宋诗派各成员的诗文集为基础,借助史学著作、文学史著作、地方志、人物评传等文献,采取文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的相关知识,综合人物的性情、学问、志向、经历等方面进行细微的文本浅析。探讨之目的在于梳理邓显鹤、程恩泽、祁雋藻以及曾国藩在宋诗派兴起历程中的作用,并发掘宋诗派各成员诗歌的主题与艺术手法的独特性,在个性比较中探讨其共性,以而揭示出这个诗派的特性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处于历史转折期的文人如何运用诗歌来表达对生命和社会的追问与深思,以及如何将努力求索的开拓精神浸透于诗歌创作中,并由此探讨衰世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幽微的内心世界,研讨文学、社会与人生的复杂联系。文章分九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浅析道咸宋诗派兴起的理由,以乾嘉诗坛的最后走向、嘉道之际士风与学风的转变、“三位一体”对学人诗的推动三个方面浅析宋诗派崛起的必定性。乾嘉时期,传统诗学的基本论题如性情与学问之争、复古与求变之争、宗唐与主宋之争以炽热之势集中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各种诗学主张的交锋与融合,而重学问的诗学主张的最终胜出以及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合流走势则为道光时期诗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嘉道之际士气复苏,经世之风兴起,对诗风向重学问转变起到积极影响。而高官、学者、诗人“三位一体”现象的出现则进一步推动了学人诗的创作。以上三个因素促成了道咸宗宋诗风的兴起。第二章对道咸宋诗派进行概述。首先论证道咸宋诗派作为一个诗派成立的合理性。以成员交往、诗学主张以及创作实践来看,道咸宋诗派有着一个以邓显鹤、程恩泽为纽带的交往圈,也有着共同的诗学主张与相似的创作特点,其作为诗派有着是成立的。其次,以人生际遇、才气、学养等方面概括出道咸宋诗派成员间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对道咸宋诗派与清代前中期诗人的宗宋对策进行比较探讨,归纳出道咸宋诗派宗宋的独特性。第三章浅析道咸宋诗派的促兴者邓显鹤的诗学系统,诗歌创作特点,在湖南诗坛的地位以及与曾燠、程恩泽交往的历程,进而论证邓显鹤与道咸宗宋诗风形成的联系及其在道咸宋诗派兴起历程中的作用,厘清道咸宋诗派的倡导者不足。第四章、第五章分别论述道咸宋诗派的首倡者程恩泽与推进者祁雋藻的生平、学术思想、诗学思想以及诗歌创作特点,进而浅析他们对道咸诗坛的影响。第六章主要对曾国藩与道咸宋诗派的联系进行考辩。以曾国藩宗宋诗学的来源、曾国藩与何绍基的互动、曾国藩的宗黄与诗风之考察、咸同年间曾国藩诗学趣味的变化四个方面证明曾国藩对宋诗运动的影响有限,其宋诗学思想并非来源于程恩泽或何绍基,他的宗黄对黄庭坚热虽起到推动作用,但并没有开革新的诗风,由此他在“宋诗运动”中的作用并不如学者们所宣扬的“以高位主持诗教”那样高。然后浅析曾国藩诗歌的主体人格以及艺术特点,并将曾国藩的杂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进行比较。第七章浅析宋诗派成员郑珍的诗歌。先梳理郑珍的情、志、学,然后浅析郑珍的诗学主张以及诗歌创作中的师法渊源,厘清师法渊源中的表层渊源与深层渊源不足。再浅析郑珍诗歌的生命意识、诗史品格、山水田园诗以及诗歌的美学创变,证明郑珍之诗达到了儒者之诗与诗人之诗的完美融合,诗境并不狭隘。最后对郑珍诗歌的成名历程进行考索,梳理郑诗经莫友芝、黎庶昌、张裕钊、张之洞、陈衍等人的宣扬而成名的历程。第八章浅析宋诗派成员何绍基诗作中的师法渊源,重点厘清其师法对象的转变不足,揭示其师法系统的复杂性。然后浅析何绍基的诗歌主题,肯定其金石题画之作,最后以理、情、韵三方面浅析何绍基诗歌的美学风貌。第九章浅析莫友芝的性情、功名观、诗学主张、诗歌主题、诗歌创作特点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证明莫友芝的诗歌具有典型的宋诗特点。综合来看,道咸宋诗派各成员的诗作中流露出浓厚的忧患意识与强烈的担当精神,由此若将其归为“落后”“保守”不符合事实。道咸宋诗派的诗学主张虽没有超越前人,仍属传统诗学范畴,但他们在诗歌创作中以杜韩黄与白苏为取法对象却是一种独创,尽管这种独创仍是传统诗学资源的重新组合,但证明了宋诗派进行革新的意图。最终宋诗派的创作者除郑珍外并未能达到大诗家的水准,他们试图革新而未能成功的创作实践彰显出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恰恰是时代衰败的一种表征。由此,道咸宋诗派的有着既推动了古典诗歌由取法唐诗到取法宋诗的转变,同时也为后人了解诗歌与时代之件的联系,诗运与时运的联系提供了一种参照。关键词:道咸宋诗派论文宗宋论文学问论文诗与人一论文忧患意识论文

    中文摘要8-11

    ABSTRACT11-14

    绪论14-33

    第一节 探讨动机与目的14-17

    第二节 探讨近况17-29

    第三节 重要不足的厘清29-33

    第一章 道咸宋诗派兴起的理由33-57

    第一节 乾嘉诗坛进展走向33-45

    第二节 嘉道之际的士风与学风对诗学的影响45-51

    第三节 “三位一体”对学人诗的推动51-57

    第二章 道咸宋诗派概述57-78

    第一节 道咸宋诗派作为一个诗派成立的依据57-67

    第二节 道咸宋诗派成员件的差别性67-73

    第三节 道咸宋诗派宗宋的独特性73-78

    第三章 道咸宋诗派的促兴者——邓显鹤78-101

    第一节 邓显鹤的诗学系统78-89

    第二节 邓显鹤与道咸宗宋诗风的形成89-101

    第四章 道咸宋诗派的首倡者——程恩泽101-119

    第一节 程恩泽的生平与学术思想101-104

    第二节 程恩泽的诗学思想104-108

    第三节 程恩泽的诗歌创作108-116

    第四节 程恩泽对道光诗坛的影响116-119

    第五章 道咸宋诗派的推进者——祁雋藻119-145

    第一节 祁雋藻的生平119-122

    第二节 祁雋藻的学术思想122-125

    第三节 祁雋藻的诗学思想125-127

    第四节 祁雋藻的诗歌创作127-142

    第五节 祁雋藻对道咸宋诗派的推动142-145

    第六章 道咸宋诗派的接续者——曾国藩145-180

    第一节 曾国藩与道咸宋诗派联系之考辨145-162

    第二节 曾国藩诗歌的抒情主体人格162-171

    第三节 用典·议论·用韵171-176

    第四节 曾国藩的杂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比较176-180

    第七章 儒者与诗人合一的典范——郑珍180-247

    第一节 人格特点180-187

    第二节 诗学渊源187-202

    第三节 诗歌的生命意识202-214

    第四节 诗史品格214-224

    第五节 山水田园诗224-230

    第六节 诗歌美学创变230-239

    第七节 诗歌成名历程之考索239-247

    第八章 自写本色的诗人——何绍基247-292

    第一节 情、志、学247-258

    第二节 何绍基诗作中的师法渊源258-268

    第三节 诗歌内容268-281

    第四节 理圆·多情·用韵281-292

    第九章 学行绝特的诗人——莫友芝292-337

    第一节 莫友芝的性情292-297

    第二节 莫友芝的功名观297-304

    第三节 莫友芝的诗论304-309

    第四节 诗歌的基本主题309-321

    第五节 诗歌创作特点321-330

    第六节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330-337

    结语337-34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