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试议内核“撕破”灵魂“救赎”

试议内核“撕破”灵魂“救赎”

收藏本文 2024-04-15 点赞:30873 浏览:14343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用这句诗来形容残雪的文学创作再合适不过了,残雪是一个文学偏执狂。她一直以独特的方式向人类灵魂最深处探讨、声嘶力竭地向人类的灵魂发问,以致于自己也成了别人所解不开的“谜团”,她也依然在坚持。近年来,在部分先锋作家已经向消费主义低头的时候,残雪依然倔强地等待“同谋者”的出现。事实证明,残雪的“同谋者”正在增加,新浪网上甚至打出了“1999年读余华,2000年读残雪”的口号,随着残雪小说创作尤其是90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残雪的敏锐,愿意同残雪一道,向灵魂深处突围。残雪不是一个“责难者”,她不是在以“圣人”自居来歇斯底里地高声责骂人类灵魂中黑暗的一面。其实,残雪只是一个“展现”者,她是以人类一员的身份通过小说向人类展示人性丑恶的一面,探讨人类可能性的存活境遇。残雪在存活的困境中挣扎、在灵魂深处不断地突围,寻找“救赎”之路。这是一条“残雪式”的“救赎”之路。残雪抽空了她小说的故事情节,借此打破传统的写作;残雪用千奇百怪的丑恶的意象、用违背逻辑的“语言”、用梦魇般的叙述方式,来解构人类的存活状态;借此,残雪让我们直面真实的灵魂。在进入九十年代后,残雪的小说创作有了很显著的转变。首先是小说人物的自觉意识显著增强;第二,在残雪小说中的场景日益生活化、日益经验化。第三,残雪小说的语言也趋于平实,叙事性增强。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弱残雪小说的批判力度,反而增加了残雪小说的哲学深思意味。由于特殊的童年体验和天生敏感的性格特质,残雪选择了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语言,怀揣颠覆语言的新实验文学的梦想,拿起笔,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当残雪剥去灵魂华美的外衣,让灵魂的丑恶展现时,需要读者有勇气去接受这一现实,需要读者抡起自己的手狠狠地扇在自己脸庞上,同时要忍住眼中的泪水和心里的羞耻感,在火辣的疼痛中寻找突围之路,升华之门。残雪撕烂了灵魂的“皮肤”,用鲜血洗去心灵的尘污,最终以一个千疮百孔、鲜血淋淋却无比真实的灵魂来迎接“救赎”的阳光。关键词:存活论文困境论文“救赎”的精神内核论文“忧患意识”论文童年体验论文

    摘要4-5

    Abstract5-6

    目录6-8

    引言8-13

    一.国内外残雪小说探讨近况8-12

    二.残雪小说探讨的误区12-13

    第一章 直面困境,走向“救赎”13-22

    第一节 在“困境”中挣扎13-18

    (一) 在“孤独”的“噩梦”中煎熬14-16

    (二) 在“荒诞”中“觉醒”16-18

    第二节 残雪小说的精神内核18-22

    (一) 《绿毛龟》“救赎”精神浅谈18-19

    (二) 残雪小说“救赎”的精神内核19-22

    第二章 90 年代后残雪创作的转变22-27

    第一节 人物灵魂自审意识增强22-24

    (一) 90 年代之前的小说人物22

    (二) 90 年代之后的小说人物22-24

    第二节 向经验性世界回归24-27

    (一) 小说场景的生活化24-25

    (二) 小说叙事性加强25

    (三) 残雪小说创作转变理由探析25-27

    第三章 残雪创作心理探析27-34

    第一节 “天不老,情难绝”的“童年情”——残雪创作心理探析之一27-30

    (一) 特殊的生活环境27-28

    (二) “走不出”的童年岁月28-30

    第二节 “斩不断,理还乱”的“有着结”――残雪创作心理探析之二30-34

    (一) 与有着主义的不解之缘30-31

    (二) 残雪的“特点”有着主义之源31-32

    (三) “忧患意识”底色上的立场选择32-34

    第四章 残雪小说浅评34-37

    第一节 残雪小说的价值34-36

    第二节 残雪小说创作的局限36-37

    结语37-3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