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试述文身先秦“文”之形态考略查抄袭率

试述文身先秦“文”之形态考略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1-06 点赞:4065 浏览:919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们现在经常说到“文化”、“文章”、“文学”等等有关以“文”为字根的词汇,比如,一个人文化程度怎么样?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一个人的文学造诣如何?……诸如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留给我们的不足是:1.以“文”为构词单元的词汇其本源性作用是什么?2.“文”的远古形态究竟是怎样的?3.各个历史时期“文”以怎样的形态而有着?4.“文”以何种姿态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前进?当然,对上面陈述的不足我们可以做想当然的回答,可谓未得深究而尽得其理,有人说:“文就是文么?文化、文章、文学、文明等各种形态有必要梳理么?”我们认为,梳理各种形态的“文”对于理清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幸得一些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积极论证,但大多笼统定义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尚欠具体。先秦时期,“文”的各种形态已经出现,或体现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线性形态,或体现为同一历史时期的共性形态。“文”在中国有“文身”、“文字”、“文明”、“文化”、“文献”、“文教”、“文学”等诸多存世形态。一直以来,很少有学者对上面陈述的形态进行深入梳理。针对这种情况,本篇论文着意进行试探性探讨,当然,鉴于本人学识有限,相关不足还是囿于先秦进行探讨,对这段时间“文”的线性和共性的形态进行爬梳并探讨诸形态的原因。论文分做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理清“文”的初义及与图腾、原始宗教之联系。这部分主要通过出土的甲骨文献及学者对其所进行的相关浅析为基础探求“文”之初义。检索各期甲骨文献发现,“文”字的本意为以原始宗教信仰为基础的“文身”。而“文身”本身又与诸多动因相关:宗教、图腾、避害、标识等为原始先民提供了文化温床,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端。第二部分:以《易经》、《尚书》为基础对“文”的形态进行形而上的诠释。先秦著作的产生年代大多难于确定,且多以单篇形式存世,作伪情况也很常见。但经过各朝,尤其清朝学者的不断努力,真伪情况已大致理清。最近,经过充分的论证,学界已经完全认可《今文尚书》。在《易经》、《尚书》等古籍中钩沉出“文”的形而上作用,以求对“文”在“宇宙观”和“社会观”论述系统下的形态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关键词:文论文文身论文文字论文文明论文文化论文文采论文

    摘要4-5

    Abstract5-7

    引言7-14

    一、 探讨目的和作用7

    二、 探讨思路和策略7

    三、 探讨回顾7-14

    第一章 出土甲、金文献中所见“文”之最初形态14-40

    第一节 甲骨文文献中“文”之形态14-23

    第二节 金文文献中“文”之形态23-28

    第三节 以“畏天”到“敬天”及早期巫术意识下的原始宗教28-30

    第四节 “巫师”的身份30-32

    第五节 图腾崇拜、“文身”及朴素作用“文饰”的形成32-40

    第二章 “文字”的产生和文明自觉期的到来40-48

    第一节 关于“天文”(宇宙观)和“人文”(社会观)的界定40-42

    第二节 关于“文字”起于伏羲成于仓颉42-45

    第三节 “八卦”中蕴含的“动态性思维”对文字的启发45-48

    第三章 《易经》中“文”形而上形态的阐述和启迪48-55

    第一节 “天文”中蕴含的“相对且偶合”概念及“文”与“道”联系48-51

    第二节 “人文”的释义及“文明”的原始作用51-55

    第四章 《尚书》中“文”形态的阐述和启迪55-63

    第一节 “文”之“准则”与“楷模”意蕴55-56

    第二节 敬天与敬祖“同构异形”之联系56-57

    第三节 《尚书》中“文章”作用及“社会观”领域“声文”、“形文”57-63

    结语63-6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