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对中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关系差异比较分析

对中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关系差异比较分析

收藏本文 2024-03-31 点赞:5526 浏览:1580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西传统哲学作为哲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深具民族性的哲学观,由于各自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哲学观形成的不同维度而引出两种极具差异性的哲学精神,在这两种传统哲学中主体关系的差异表现尤为凸显。而明确其主体关系差异所在对当下中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种种时代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线索之一。
关键词:中西传统哲学;主体性;差异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4—096—02
哲学是对人类认识界限的自由探讨,是人类精神的持续活动,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哲学的产生无非是人认识自身与外在世界所形成的基本态度与基本关系。这种基本态度基本关系在无数的哲学式追问中,在东方西方传统哲学的世界观中形成了主体性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及其相互作用问题。同时,对于自身面对时代前进所带来的哲学主体性问题的一次次的质疑与反思中,关于中西哲学主体性问题的认识也不断的加深。

一、中西方哲学主体性之人对世界的两种关系

在中西哲学史的发展中关于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认识上,如果仅从主观能动性上去理解主体性的概念就离哲学产生的出发点不够接近。关于哲学的出发点关于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漫长的探讨中,不论西方早期古希腊哲学的自然主义精神,或是近代西方主体性原则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还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对主体性原则的大力批判这样颠覆性的发展道路中,主体性问题都极大的凸显为主客关系的相互关系当中,主客二分的关系下才能谈得上主观能动性。至于中国哲学在近代社会。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所带来的冲击中,也使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中的“天”“人”有了主体性的解释。然而不同地域文明对于自身与外在世界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

(一)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哲学

在中西哲学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观其产生的维度来看,中国哲学在对于人与天,人与人的认识中更多的是从发生意义来说的,即人与天的关系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一系列性的追问,进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种性的传承。中国哲学思想里,变化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的一部分,没有根本的断裂。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两大对立的思想中,始终认为人与外界世界是一体的,这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命脉所在。孔子发展仁的概念与人的精神形成了中国哲学的中心思想,是因为孔子进行了人之为人的自觉性,因而能够爱人,能够行仁义,能够建立一种修持与实现。这种主体的自觉性精神早在中国周代就已产生,其中包含了一种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实践与实现的要求,也寻找一个好的自我存在的方式和自我管理方式。这无不显示中国人对生命的深入的理解。同样道家在追求宇宙变化能够包含一切的世界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包含的是整个万物,人与万物世界中是没有鸿沟的,是一种整体上的同一。这也就是中国哲学中核心精神的所在,用中国传统文化表述之即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这种和谐的整体论。

(二)以主客二分为主导的西方传统哲学

在西方从古希腊到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一直到今天,其中所传承的求知精神是人所共知的。从古希腊对世界构成的原理的认知到对客观自然的一次次科学实证的探索更多的说明了西方哲学其发生迥然不同于中国的性,更多的是结构意义上的求知性。就这样西方哲学史就从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问题上不断创造出独有的精神文明。当苏格拉底在问真理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才是人追求的对象。他的学生柏拉图这样回答:理念的世界是真理的标准,理念的世界是一个超越所有的世界,而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不完美的世界,当我们有动力去追求一个超越的理想时,现象的世界是应放弃的。柏拉图这一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后来西方哲学和西方世界的发展。随着这种求知精神的影响,近代科技的发展的推动,对人的存在有了更多的认识,把思维着的人逐步深入地被理解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主体。然而这种主体却与客体相互对立,使人类对动物对自然缺少一种相互的感应,认为知识和理性的运用可以把自然征服和奴用。总之,西方哲学也将世界划分为两个世界,一个现象世界,一个超越现象的世界,但两个世界中始终存在着无法逾越鸿沟。总之,在主客二分的浑然一体,对立,解构的变化中西方哲学形成了普遍与个别,统一与多样,不变与变的关系认识的发展史。

二、中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差异的时代表现

中西哲学在发展的长河中,在面对根源问题,关系建立问题,理想现实问题上,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做出了不同的基本标准与基本认识。前者是两个世界合一的学方向,后者是两个世界分离知识论的方向。虽然一个整体论的方向与一个超越信仰的知识论方向是相反的,但其产生的基础均是源于人的自觉的差异感,就是对人自身与宇宙世界的存在的差异感。人类天生是宇宙生机的表述者,最终的目的是在思想上,情绪上,语言上以及行为上涵摄宇宙万物。这样说来,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西方传统哲学是主客二分的哲学。但是中西哲学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精神体系。回归到哲学的出发点,二者只是关于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不同的哲学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不断显露出各自具有的限性,在东西文化顺应时怎么发表展的多次碰撞中也各采所需交融发展。

(一)不完整性

中国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给中国人带来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高远境界,但也由于缺乏主客二分思想和主体性原则而产生了科学和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弊病,尤其中国儒家传统把封建“天理”的整体性和不变性同天人合一说结合在一起,压制了人欲和个性。到了近代西方世界用炮火打开中国大门后,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引起了剧烈的撞击,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主流,也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开始主客二分思想的转向,开始了召唤西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的新时期。
而西方社会在传统思想主客二分的深刻影响下,对自然的探索有了一次次突破式的发展,对人类认识自己有了巨大的挖掘。西方之所以能引领科技的浪潮,根源还是因为其思想核心中对知识的追求,进而具有一种树立科学的普遍性。当你推广这种现代性的时候,就会认为这是必然的,会否定不属于这种理性系统中的东西。以至于追求理性追求真知的探索精神在延续到今天也发生了各种严重的冲突,自然遭到严重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不能达到和谐。在这种时代问题转变的情况下的现代西方哲学开始要抛弃这种主体性原则,开始认识论的转向,去摸索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二)五生性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反思主体性,甚至要抛弃传统的主体性原则的国际思潮中,中国哲学的去处也在全球化的作用下顺势前进着。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文明迅速扩张,出现社会形态和物质力量上的优势,从而推动了西方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哲学渐趋衰微,新形态的哲学发育不够充分,于是出现西方哲学向中国哲学渗透的局面。
然而中国哲学并未停止发展,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依然保持着生命力,并且也在影响西方哲学的观点。中国近代的发展需要西方的科学精神,更深的是需要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原则来引领科技社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保持天人合一,人与物交融的思想精神。而西方也在体验了科技带来的超越性的技术革命后,不断遭遇到人与物的作用性的改变的强烈冲突,意识到中国哲学中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和谐感,受到中国哲学的感染。总之中西哲学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东西,二者在历史的时空中交融并进。

三、中西方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碰撞

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更生动的体现中西思想交融的时刻未尝不是现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是中西哲学思想在时怎么发表展下产生的碰撞。
马克思主义从总结西方全部思想成果的角度,立足于现实社会的普遍性问题,重新概括了西方哲学基本命题及其社会作用,创立了一种自然、社会、历史

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udooo.com

,认识相统一的崭新哲学。这一哲学思想,也是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转变的标志性思想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一具体实体或一成不变的事物集合体的传统,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过程的观点理解现实和哲学本身。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范围从西向东传遍几乎所有国家,成为20世纪以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刻也最广泛的哲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发展,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主流和正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地区的指导思想,而且在非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批判现实的理论武器。而就在这历史的时刻,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探索。因为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那就是将中国文化,中国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样,马克思主义虽然作为西方文化思想却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能够结合起来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对中西文化,中西哲学交融并进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