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从堪舆学理论看中国理想景观审美模式

从堪舆学理论看中国理想景观审美模式

收藏本文 2024-03-24 点赞:26588 浏览:12080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式的审美是浪漫的、内敛的、细腻而丰富的,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堪舆学理论中始终强调了一种基本的整体景观模式堪舆学不是一般性的美学和艺术学,也不是一般的生存哲学,而是以技术的艺术化与艺术的技术化的合体,从而构建生存论视野中的生态审美体认。
关键词:堪舆学理想景观审美模式
中国式的审美是浪漫的、内敛的、细腻而丰富的,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堪舆学理论中始终强调了一种基本的整体景观模式:“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训俯”(《葬经》)即是山脉止落之处,青山依背绿水环绕,两侧护山环抱,附临平原,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上吉之地往往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水草丰茂,人们安居乐业。晋代诗人陶渊明著名的《桃花源记》描述的即是这样恬淡的理想景观模式。

一、陶渊明模式下的诗意人生

缘溪行,夹岸的桃花,林尽水源,水尽山出,神秘洞口;入洞蛇形,初极窄,豁然开朗,阡陌纵横别有洞天;再寻却又无处可寻。陶渊明在构建其乌托邦社会模式的同时,也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理想的景观模式,狭长的溪谷走廊、豁口、山间盆地,宽敞明亮而不暴露,围合却不封闭,怀抱但不拘束,与世隔绝却与万物为一。这种“口小肚大”的景观模式就好似一个葫芦形状。葫芦在我国古代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道家所称的“壶天”原本就是指葫芦的内部,葛洪《神仙传》:“有仙人称壶公者,悬壶(葫)卖药,夜则归宿壶中,有人随壶公入,见其中神仙世界,楼台重门阁道。”这是道教文化中的壶天仙境,而其形态特征也正是“口小肚大”的葫芦状。因此,我们可以说陶渊明《桃花源记》为我们展现的,与道教文化中的“壶天”如出一辙,“壶天”是把这样的景观模式神化,而陶渊明则是将其诗话。这种神化的、诗话的理想景观模式透露着浓烈的隐逸成分和追求美好社会的人生理想。这种诗意的人生态度,使得中国人在千百年来选择自己的家园时煞费苦心地仰观俯察,偿水相土。从到绵延千里的山脉到广袤起伏的丘陵,纵横交错的河流到水草树木的长势,阳光的照射,水质的清浊滋味,无不要进行细腻的观察和体会,至善至美,终于建造出可以放心居住的家园。
王维的《桃源行》,同样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图景。依旧是悠悠摇荡的渔舟、夹岸的红桃、苍翠的春山、澄澈的青溪,充满了美和诗意的境界。除此之外,松月下庭院的幽静,使人感到恬然忘机,而云中日出时鸡犬的喧闹,又使人感到蓬勃的生机,尽管诗中把桃源说成仙境,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理想中宁静和平的田园生活。诗的末几句抒写渔人出山后试图再寻桃源而不得的怅惆之情,加上景色的渲染,更是意境迷离,余味无穷。历代诗人作家对心中“桃源仙境”的追求既是对现实中美好生活得渴求又是对彼岸精神世界的追求,是现实与彼岸的二元结合。

二、“气韵生动”的画中仙境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气”被视为万物之源。“‘气’被引入学、美学等精神生活领域,又常指人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以及审美观照的感受等等意义。在魏晋山水美学、人物品藻等艺术哲学思维的深入发展中,更成为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如文论、画论中最常见的‘气韵’、‘气象’‘气骨’等概念中的‘气’,无不涵有观念、情感、想象力、意境等主观因素。” 因此,“气”也同样是堪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风水即气,“山水者,阴阳之气也。动静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总名曰气;分而言之,曰龙、曰穴、曰砂、曰水。有龙无水,则阴盛阳枯而气无以资;有水无龙,则阳盛阴衰而气无以生。”(《青囊海角经》)“地有佳气,随土所生;山有吉气,因方而止。气之聚者,以土沃而佳;山之美者,以气止而吉。”(《青乌先生葬经》)由此,“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技艺标准,也是堪舆家眼中吉地的标准。作为对山水的审美体验,堪舆家游遍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寻觅上吉之地、营造理想的居所,诗人画家用诗文画笔寄情于山水,描画世人向往的人间仙境。同样主张气韵生动、外师造化、内心得源,如果说山水画家是理想家,那么堪舆家就是实践家,山水画家以心接物、借物表心,用画笔抒发自己的情怀和理想,是以“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的景观理想;堪舆家以其理论关照山水美加以人工裁成而经营城市宫宅陵墓等建筑,达到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有机结合。因此,清代高秉撰《指头画说》对历代山水画做评道:“唐宋元明诸家画法,皆以下为主、上为客,近主远客;在下近处作树石屋宇,在上远处作峰峦沙岸;大家名家,皆不能逃雌范围,至有瘾起阳收、阳起阴收之说,尖刻辈以作画亦讲风水诮之。”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是我国现知最早的较为系统完整、极具代表性的山水审美理论,对我国的画论、美学、建筑理论影响弥深。其中对山川河流的形态、画中物体的比例大小,四季朝暮的不同,以及屋舍、烟云、花鸟鱼虫等等景物的经营布局有详细的论述,更有直接援用风水术语及相山辨水之法,如:“山,大物也,其形欲耸拨,欲偃蹇,欲轩豁,欲箕踞,欲盘礴,欲浑厚,欲 雄豪,欲精神,欲严重,欲顾盼,欲朝揖,欲上有盖,欲下有乘,欲前有据,欲 后有倚,欲下瞰而若临观,欲下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体也。”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 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 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由此可见,山水画中的人间仙境,更是画家为心中的理想景观描绘的蓝图,甚至较之陶渊明模式中安宁平静的社会范式,山水画家更是完全摆脱了社会而完全置身于自然中,通过对山水的营构,表达着“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的理想境界。至此,山水画也成为了人心灵的外化,充分诠释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境界。

三、从风水建筑看古写作技巧想景观构建

除了对自然地的选择,堪舆学在古代房屋园林建造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建筑呈现出合院式的住宅格局,一般是以三合或四合排列,中间是开阔的庭院;建筑物的门窗均向院而开,以走廊、墙围绕建筑,将单独的房间融会贯通为一个整体;合院对外封闭,大门一般朝南,而北面几乎没有开口;规模较大的宅院一般是以重重院落相套,向纵深与横面发展。“在院落深处正对着大门,是长方形的正房。大门左右两边则是两座类似的厢房,与正房成直角。这些房屋的前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udooo.com

墙是木条栏栅状的,用纸糊着,墙上开有门,其他三面砖墙上别无门窗。所有汉族人的住房都是按照这种布局修建的。其区别仅在于大小不同,雕饰图案之复杂精美程度不一而已。”这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宅院形态,如此单一乏味,然而一旦走进这些环还相扣的四合院,在这些看似灰墙土瓦的低矮建筑群里,蕴藏着一种独特的美学韵味。以最能体现风水理念的园林建筑为例,为了创造出意境之美,建造者除了精心考虑园子自身的环境,还要从周边的大环境上寻找对应,将小环境放在大环境的背景上做统筹设计,将远、近、俯、仰的四方之景统统拿来一用,构成园林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来,尽管园林建筑在结构上比诗歌要庞大复杂,但是在追求意境之美的营造上却与诗歌无二。从唐宋到明清,将意境视为包括诗歌在内的艺术之本的意见几乎已成定论,是作家和理论家的共识。
堪舆学不是一般性的美学和艺术学,也不是一般的生存哲学,而是以技术的艺术化与艺术的技术化的合体,从而构建生存论视野中的生态审美体认。风水学生态审美的和谐化表征在于:一是对人的生态化生命存在的审美建构,一是体现我国古代哲学、美学、心理学、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等多学科的人文生态化整合,从而呈现学科间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同体化的审美建构。我们这里所探讨的主要是前者。首先,自然生态的审美因素促生人的和谐化生存。我们之所以这样称谓,是要指明风水理论中对自然生态的理解、融入及利用,不同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审美体验,也不是像艺术审美活动那样在自然物象中构建精神人格品质,而是在融入及利用自然生态的整体与系统形式,为人的生存活动怎么写作。在风水现象中关涉到的所有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不只是促合生命的活动,其本身都可以成为生命现象的象征体,或者直接就是对生命的理解,成为生态审美化的指示物。
注释:
王复昆《风水理论的传统哲学框架》,《风水理论研究》2005年8月版,第110页
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版,第82-83页。
参考文献:
杨文衡:《中国风水十讲》,华夏出版社,2006年
郭彧:《风水史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
[3]陈怡魁讲述 张茗阳编著:《生存风水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褚良才:《易经 风水 建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5]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