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东方文学 >试议 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网

试议 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网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18002 浏览:808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白居易,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这一时期重要的音乐代表人物。一生酷爱音乐,故能深入到音乐的内部且能发现某些规律,从而能道前人所未道。但他的论乐思想并未越出儒家礼乐思想的藩篱,而且在对待音乐领域长期争论的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以崇儒垂范、“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人文特征。
关键词:古乐;今乐;正始之音;郑卫之音
1005-5312(2012)26-0102-01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音乐美学家。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一、白居易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音乐美学家。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白居易首先肯定音乐可以反映政情与民情以及政治的好坏,决定人民的喜怒哀怨的感情,而人民的情感又对民间音乐的欢乐与否起着重要的影响。白居易认为,音乐是可以反映政治的。他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盖政和则知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声音是由感情的表达而发出的,感情是由政治因素所决定的。政治和平感情的表达也就和平,感情的表达是和平的声音也就是和平的,而安乐的音乐也就由此产生了;政治放纵感情也就会表达出放纵的因素,感情放纵也就会使声音放纵,而哀淫的音乐从此就产生了。这就是所谓音乐的道理是与政治想通的啊。
音乐与政治想通这主要表现在,人是这个社会的主体。民间的音乐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心声。民间的音乐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当时统治者的统治。例如,一个国家,统治者勤政爱民,处处为人民着想,他的子民们也一定会拥护他的统治,那么这一时期的音乐肯定是多为赞颂统治者或是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反之,统治者骄横荒淫,使人民的生活民不聊生,那么这种情景下的音乐则多为对统治者怨恨、对生活绝望的音乐。

二、白居易论“乐古与今”

白居易不赞成复古派强调恢复古代的乐器和古代的音乐,不同意人心动乱是由于今乐今器所引起的。他说:“夫器者所以发声,声之邪正,不系于器之古今也。曲者所以名乐,乐之哀乐,不系于曲之古今也。”他认为乐器是用来发出声音的,声音的邪正并不取决于乐器的今古;曲调是用来展现音乐的,音乐的哀乐并不取决于曲调的今古。
音乐的本身是不会掺杂任何感情成份的,古乐与今乐都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已。声音的邪正、音乐的哀乐都取决于当时政治是否得民心。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深得民心,不论是古乐还是今乐所发出来的声音和要表达的情感都是积极的。反之,统治者沉迷于奢靡的生活之中,此时的音乐必定会有怨恨、绝望的情感在其中。同样,这与今乐和古乐都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他说:“若君政骄而荒,人心动怨,则虽舍今器,用古器,而哀淫之声不散矣。若君政善而美,人心平而和,则虽奏今曲,废古曲,而安乐之音不流矣。”
这又是对于那些打着所谓复兴“正始之音”的旗号以匡风俗,而主张“废今器用古器”、“舍今曲奏古曲”的形式主义的腐儒陋见的有力批判。认为音乐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恢复古器古乐,也不“在乎变其音,极其声”,而在于改良政治,完善社稷,使其政治清明,才能政和、人和、声和、情亦和。反之,于其政浊世秽的乱亡之代,其器再古、其乐再丽不仅无济于事,反而恰如火浇油,适得其反,实则害上加害。故当“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不由声”(《骠国乐》),此正可谓真知灼见也。
但白居易在对待古今问题上似乎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转而又是古非今,这在他的《废琴》《华原磬》等诗文中,其老朽之词、怀古忧惋之情跃然纸上,溢于言表: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五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无人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人为乐师。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此显然与他在《沿革礼乐》《复乐古器湖曲》对厚古薄今的批判,和在《骠国乐》中所主张的“太平又实不由声”自相矛盾。然则,白居易的这种自相矛盾并非偶然与个别,而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仕途之人和文人墨客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特征,而这一特征又是其封建礼乐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三、白居易对“郑卫、华夷”持反对的态度

白居易对今乐、新曲也曾有过赞美之词,如:《六幺》《六幺》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开。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八首》之一)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南病使君。——(《竹枝词四首》之四)
腕软拨头轻,新教《略略》成。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法向师边得,能从意上生。莫欺江外手,另是一家声。——《听琵琶妓弹》。
但是,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较深,称颂古乐、雅乐,贬斥今乐、郑声和“夷声”,他将古乐、雅乐称之为“正始之音”,并要“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与郑卫之音对相抗衡,如《五弦弹》:
远方士,尔听五弦信为美,吾闻正始之音不如是。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更从赵壁艺成来,二十五弦不如五。
在对待华声与“夷声”(外来和少数民族的音乐)的问题上,白居易同样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当时统治者一味崇尚华声与“夷声”是毫无民族气节的表现,对官员不去收复失地,而终日玩赏外来音乐,故得出了音乐亡国的结论。如:
《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以乱干和天宝年,明年胡尘犯宫阙。乃知《法曲》本华风,苟能审音与政通。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法曲歌》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逐忘封疆臣。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始知乐与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udooo.com

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华声磬》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虽存有矛盾,但其美学价值取向的主导仍是是古非今斥华夷,崇雅抑俗恶郑声。这与他一生推崇儒家礼乐以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政治主张是相辅相成。而在实践中则是行其“唯礼乐而独尊”的为乐之道,具有鲜明的政治功利性,故他对郑卫、华夷之声的反对应该是在情理之中,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他与中国美学史崇雅斥郑、是古非今、反对变革的传统思想一脉相乘。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音乐代表人物。他一生酷爱音乐,并能深入到音乐的内部且能发现某些规律,从而能道前人所未道。但他的论乐思想并未越出儒家礼乐思想的藩篱,并且在对待音乐领域长期争论的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性。
参考文献: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3]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