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党建 >谈谈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

谈谈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

收藏本文 2024-01-25 点赞:5359 浏览:1787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以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进展者。①文化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实在、又抽象,既清晰、又模糊,既久远、又陌生,既柔软、又有力的概念。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人和动物的分水岭,动物界中有了文化的动物便成为了人。人类社会的高尚与卑鄙、伟大与渺小、先进与落后靠文化鉴别。不论经济组织、社会团体,还是政党建设,短期靠强制力约束,中期靠制度维系,长期靠文化凝聚。文化分三层,人们可直接感触的言行举止等器物范畴的东西即为表层文化,如酒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中层文化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实践、总结而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如制度文化,它源于对表层文化的积淀和反思;深层文化是文化的中枢,属于文化的核心层,较为成熟而稳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即为党员的深层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进展历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包括民族感情、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素质、民族语言文字、民族风俗习惯,等等。②民族文化为民族传承着共同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精神遗产,在民族的进展进程中,形成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向心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民族文化是我国团结和凝聚各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内核,是党执政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丽江以实际出发,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实效。2008年底,政治局委员、组织部部长潮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了云南丽江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工作。2011年9月,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指出“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加强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工作探讨具有紧迫而现实的作用。当前,有的地方党建工作有着文化缺失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少革新机制多僵化教条,缺文化激活;二是少春风化雨多空泛说教,缺文化滋润;三是少信仰建设多形式主义,缺文化凝聚。在民族地区,文化缺失必定导致党建工作根基浅薄、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载体虚无、效果不佳。丽江地处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核心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特点各异、底蕴厚实的民族文化。丽江紧挨藏区,有11个世居民族,宗教俱全,但多年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旅游经济蓬勃进展。究其理由,就是丽江市在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工作中,用民族干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语言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文化诠释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团结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用民族进展检验党的方针政策,使丽江党建工作充满活力,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彰显,党的基层组织成为更加坚实的战斗堡垒。以丽江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成功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是中国代表先进文化的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定选择、是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力所在、是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实现了民族地区党建和文化的优化选择,增强了民族文化的政治性,确保了民族文化的先进性,体现了党建工作的群众性,浸透了党建工作的文化性,维护了民族地区的稳定性。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工作,其实质就是以革新革新精神探讨和解决民族地区党的建设面对的论述和实践不足,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遵循先进文化的生发规律,让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抓好党的建设的组织资源。这启迪着我们,解决党建工作缺革新缺活力的不足还得靠文化。抽了文化这根筋,党建工作必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必定缺生机活力,呈现僵化教条;必定缺乏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必定与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背道而驰。实践的紧迫需要是推进论述探讨的强劲动力。在民族地区开展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既要善于以经济社会进展进步方面看不足,更要善于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巩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看不足;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既要会抓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更要会抓反分裂反渗透的工作;既要会以思想、纪律、作风等方面抓好党的组织建设,更要会以民族宗教的深层文化结构上抓好党的信仰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民族地区不可绕开不容回避的重大不足。要使民族文化与党建工作做到真正结合、有机结合,就必须破除“三论”,即:认识不到位的“怀疑论”、结合不起来的“空虚论”、落实不到位的“漂浮论”,具备四种心态,即:感恩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和谐的心态、健康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文化作用,实现以文化革新推进党建革新,以党建革新激发党建活力,以党建活力推动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引领民族进展,以民族进展保障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关键词:民族文化论文基层党建论新论文

    摘要3-5

    Abstract5-11

    第一章 绪论11-41

    第一节 不足的提出及探讨作用11-14

    一、选题的缘起11-12

    二、探讨的作用12-14

    第二节 探讨动态和文献综述14-23

    一、国内外探讨动态14-16

    二、主要文献综述16-23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23-38

    一、民族文化的内涵23-36

    二、基层党建的范畴36-38

    第四节 探讨的策略和内容38-41

    一、基本策略38-39

    二、主要内容39-41

    第二章 党的文化演进启迪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41-52

    第一节 政党与文化的联系41-45

    一、先进政党选择先进文化41-43

    二、先进文化支撑先进政党43-45

    第二节 文化是党在各个阶段的思想源泉45-49

    一、党的一切活动均遵循和体现着党内文化45-46

    二、中国建党至今党内文化客观有着46-49

    第三节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49-52

    一、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应有之义49-50

    二、党的先进性需要以优秀民族文化作精神资源50-52

    第三章 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的现实需求52-82

    第一节 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文化反思52-56

    一、透过3.14 、7.5事件看基层组织的维稳能力52-54

    二、民族文化是党在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54-56

    第二节 基层党建面对的挑战56-69

    一、新时期党建工作所面对的严峻形势56-63

    二、当前民族地区基层党建有着的不足63-69

    第三节 民族文化是丽江党建工作的重要资源69-82

    一、民族文化孕育魅力丽江70-76

    二、活力丽江保护民族文化76-82

    第四章 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的价值系统82-113

    第一节 党建工作科学进展的本质要求82-92

    一、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是中国代表先进文化的新实践82-86

    二、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定选择86-88

    三、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是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力所在88-90

    四、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实现民族地区文化和党建的优化选择90-91

    五、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是民族地区党建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91-92

    第二节 民族文化传承进展的必由之路92-101

    一、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是民族文化进展进步的内驱力92-96

    二、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是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大战略96-101

    第三节 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思想保障101-113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进步进展的先导性因素102-108

    二、政治稳定的前提是各族群众的政治价值趋同108-113

    第五章 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的路径与运转机制113-145

    第一节 丽江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路径选择114-123

    一、用民族干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14-118

    二、用民族语言讲解党的方针政策118-119

    三、用民族文化诠释党的方针政策119-120

    四、用民族团结落实党的方针政策120-122

    五、用民族进展检验党的方针政策122-123

    第二节 丽江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基本情况123-132

    一、载体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123-127

    二、文化为魂旅游为基进展为要127-132

    第三节 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的运转机制132-145

    一、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的基本要求132-134

    二、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工作主体的功能定位134-138

    三、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的重要载体138-140

    四、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的动力机制140-142

    五、把握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着力点142-145

    第六章 结合民族文化革新基层党建的考量145-163

    第一节 彰显鲜明特性145-161

    一、增强了民族文化的政治性145-146

    二、确保了民族文化的先进性146-147

    三、体现了党建工作的群众性147-153

    四、浸透了党建工作的文化性153-159

    五、维护了民族地区的稳定性159-161

    第二节 应注意的不足161-163

    一、认识不到位的“怀疑论”161-162

    二、结合不起来的“空虚论”162

    三、落实不到位的“漂浮论”162-163

    结语163-170

    主要参考文献170-173

    后记173-17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