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多媒体教学 >试述就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式

试述就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式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4330 浏览:127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就业难的根本性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从课程设置、职业道德教育、产学研培养模式、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1671-0568(2013)05-0126-0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网络信息的普及,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成为中国能否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战略性问题之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1985年的32万增长至到2012年的680万。由于专业和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改进,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下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怎么写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尽快与社会接轨,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并急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鉴于此,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开设切合本专业实际的就业创业课程,系统规划通识教育课程

高等教育根据学科分工并结合产业结构特征来设置学科的门类,这不仅能够充分反映培养对象的业务需求和职业取向,更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水平。为了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人才市场需求,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及时适应就业岗位,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内容。专业课程设置既要维持其稳定性,又要促进其向灵活性和多样性发展,注重拓展专业口径,使专业拓展面向不同研究方向。学校应该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如知名校友创业讲堂、优秀企业成长史,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
与通识课程相比,多数学生更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认为只有专业课程与以后的职业选择相关,是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之一。在知识大爆炸和各个专业领域迅猛发展的时代,只重视针对性强但涉及面窄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且根本不能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为了避免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分裂趋势,以及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而导致的学科壁垒,高校应该系统设置以文理科基础知识为主的通识课程,使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发展概况,深入探索各类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式发展,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而科学的知识结构,开阔知识视野。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个学校的就业率能够反映其整个教学体系设置的水平,影响其以后的招生规模。现代社会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如团结合作能力、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精神,等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学生能否就业创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其能否在本行业长久立足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职业兴趣,构建职业目标,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顺利就业、保证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就如同没有地基的楼房,不但在事业上会失败,而且难以融入社会被他人认可。学校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集体活动中,如班会、专题讨论会、辩论赛、竟歌大赛、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等等,以便于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和职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学生的日后工作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三、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创建高水平的产学研基地

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企业实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高校可以根据主体专业群建设的需求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与相应的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利用企业的设备和环境,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实践条件,培养学生的实

源于:大学生论文www.udooo.com

际操作动手能力,使他们及时了解新产品、新项目和新技术。一方面,学生在企业生产的背景环境中实践,较快地提高动手操作技能,增强就业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企业的市场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企业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四、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高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而学生对本专业领域里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和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及部分企业“用人荒”的现象,提示大学生应该增加对社会需求的了解。高校毕业生要结合客观环境的需要,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职或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以便于学生了解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并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了解本领域发展状况,掌握前沿科学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将实际生产中的实例引入课堂和实验教学;建立知名企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指导教学工作,担任在校学生的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方向性的引导,增进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为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快速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除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引导、举办大型招聘会外,作为肩负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更好地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范玮熠,汤薇.从大学生创业能力看通识教育之优劣[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