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电气工程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扬水站基于PLC和组态王泵站监控系统设计

扬水站基于PLC和组态王泵站监控系统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4-01 点赞:9120 浏览:3410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泵站监控系统是集测、控、管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过对泵站主机组、辅机等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可提升镫口扬水站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代替工作人员直接参与设备的各项操作,减少人为误操作,减轻劳动强度,保证泵站安全、有效地运转。本设计结合包头镫口扬水站的运转监控实际要求,提出了集散式与现场总线式相结合的监控系统,综合利用plc技术、励磁系统、视频监视系统等设备建立起扬水站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设计成果可为今后类似泵站的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新建与改造提供参考。镫口扬水站监控系统总体设计,包括监控系统现场结构设计、监控系统信号采集、监控系统通讯方式选择。以监控计算机为核心,构建了集控层和管理层;以PLC为核心,构建了现场历程制约层。中控室的监控计算机采取双机热备工作方式,通过现场总线和以太网实现上下级的实时通讯。监控系统硬件设计,包括PLC选型、励磁系统选型、视频监视系统设计。通过PLC、励磁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与处理、监测、制约、保护、数据通信和视频监视功能。监控系统软件设计,包括监控软件的选择、监控系统操作界面的开发设计等。监控计算机采取组态王作为监控软件,实现报警、报表生成和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运用组态王软件开发设计出画面简洁、易于操作的制约界面。关键词:plc论文组态王论文监控系统论文扬水站论文

    摘要3-4

    Abstract4-9

    1 绪论9-14

    1.1 我国泵站的作用及进展情况9-10

    1.2 国内外泵站监控系统建设及进展概况10-12

    1.2.1 国内泵站监控系统建设及进展概况10-11

    1.2.2 国外泵站监控系统建设及进展概况11-12

    1.3 泵站自动化的目的和作用12

    1.4 泵站监控系统的进展走势12-13

    1.5 本论文探讨的主要内容13-14

    2 泵站监控系统14-21

    2.1 泵站设备的基本组成14

    2.2 泵站监控系统的类型14-18

    2.2.1 集中式监控系统14-15

    2.2.2 集散式监控系统15-16

    2.2.3 现场总线式监控系统16-18

    2.3 泵站监控系统的典型结构和功能18-21

    2.3.1 泵站监控层18-19

    2.3.2 现地制约单元层19

    2.3.3 生产管理层19

    2.3.4 泵站监控系统的典型功能19-21

    3 磴口扬水站监控系统的总体案例21-29

    3.1 镫口扬水站介绍21

    3.2 监控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21-22

    3.3 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浅析22

    3.4 镫口扬水站监控系统设计案例22-29

    3.4.1 监控系统的现场结构23-25

    3.4.2 监控系统的信号采集25-27

    3.4.3 监控系统设计的主要通讯方式27-29

    4 镫口扬水站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29-39

    4.1 可编程逻辑制约器PLC的概述29-33

    4.1.1 PLC的分类30

    4.1.2 PLC的硬件组成30-31

    4.1.3 PLC的工作原理31-32

    4.1.4 PLC的特点32-33

    4.2 监控系统的PLC选择33-35

    4.3 监控系统的励磁系统选择35-36

    4.3.1 励磁系统的改造理由35

    4.3.2 励磁系统的工作原理35-36

    4.5 监控系统的视频监视系统设计36-39

    4.5.1 视频监视系统概述36

    4.5.2 视频监视系统的组成36-37

    4.5.3 视频监视系统的制约方式37

    4.5.4 视频监控点位的布置及要求37

    4.5.5 视频监视系统框图37-39

    5 磴口扬水站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39-57

    5.1 监控系统的软件选型39-47

    5.1.1 组态王(Kiniew)概述39-42

    5.1.2 组态王软件的功能42-44

    5.1.3 组态王的工作原理44-45

    5.1.4 运用组态王监理监控系统的策略45-47

    5.2 监控系统操作界面的开发与设计47-57

    5.2.1 监控系统的制约要求47-48

    5.2.2 监控系统的上位机制约界面48-57

    6 结论与展望57-58

    6.1 结论57

    6.2 展望57-58

    致谢58-5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