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雕塑 >简谈画中漫画符号在动画中运用

简谈画中漫画符号在动画中运用

收藏本文 2024-01-31 点赞:23281 浏览:10591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漫画符号自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是为了辅助漫画主体图像的叙事性特征和角色的情绪表达,而将这一概念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在不改变其目的的情况下,需要着重研究它们在创作时的时空因素,让原本静态的画面和漫画符号变为动态的表现形式。本文从漫画符号的文化沉淀特征入手,将其分类的同时,也逐个分析了运用到动画中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且以实例的方式,深入探讨了使用方法的可行性,为各类漫画符号在动画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漫画符号;动画;漫画;表现形式

在翻阅漫画时,我们经常会看到书中角色一生气就会在额头或后脑勺上出现十字状的青筋或者头上冒着蒸汽,也会看到在角色表现尴尬时头上出现的汗滴等。实际上并不会有人一生气就会在头上出现青筋或冒蒸汽,更不会有人遇到尴尬的事就流汗,这只是在漫画中已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的一种符号标记。

人类最容易接受的是图片信息,而漫画就是由单独或连续图片所构成的,用于叙事和表现角绪的艺术形式。其中,主体图像是漫画叙事的骨架,而符号图像则是展现角色内心状态和情感的辅助元素。类似的辅助性符号实际上在早期的绘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而当今的漫画作品,这种符号图像通过漫画的交流与发展已经趋于融通,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读者都可以读懂。这种辅助型符号图像叫做“漫画符号”。

一、漫画符号的概念

实际上,漫画符号的概念出现较晚。早在1980年,美国漫画家Mort Walker(莫特·沃克)在The Lexicon of Comicana(《符号词典》)一书中首次把这种符号化的视觉表现称之为“形体感觉”(Symbolia),而后到1990年,两位日本漫画家原柯吉和竹熊建太郎在《连猴子都会画的漫画教室》一书中,将这些传递信息为目的的符号化语言称之为“漫画符号”,而这一称谓也被各国沿用至今。

1995年,竹熊建太郎和夏目房之介这两位漫画家,在所著的《漫画读法》一书中,将这类漫画符号元素称为“形喻”,它是来体现漫画中画面构成与组合对角感所发生的抽象影响的手法。由此可以看出,漫画符号不仅仅是单纯的图像,更是一种无形的文字,但它有一个前提才能发挥作用,那就是作者与读者都能够理解这种符号化的语言。绝大部分漫画符号都是需要读者依照文化习惯或固有意识来进行识别的,因此,新的或是由个别漫画家创作的主观性较强的漫画符号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能理解。正如美国漫画理论学家Scott McCloud(斯考特·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udooo.com

麦克劳德)指出:“读者在解读角色的某些感觉与情绪的指示是来自于视觉信息,在画面上画出人在冒汗可以代表紧张或疲惫,但是漫画符号是属于不可见的元素。”①

漫画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其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叙事能力和趣味性的表现,这一点与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类似,两者在创作手段上也有着非常多的共通之处。而在漫画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众多漫画符号,其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增强漫画图片的叙事性和角色的情绪表达,从而创作出更让人浅显易懂的故事剧情和情感表现,使趣味性也大大提高,这样看来,漫画符号在动画中的运用也是可行的。本文依照动画中漫画符号的使用目的和方式,将其归纳为五种主要类型。

二、漫画符号运用在动画中的类型

(一) 情绪类漫画符号

情绪类的漫画符号主要是辅助角色的情绪表达,不但使读者可以对当前角色的情绪表现有更加直观的认知,还可以对角色一闪而过的超短情绪表达有更好的把握,同时提升了角色性格和内心活动的表现张力。常见的绘制手法有表现不屑时的眯眼线、表现惊讶或害怕时的额头竖黑线等。在欧美漫画中,情绪类漫画符号的使用较少或往往伴随着角色肢体动作的配合出现,而在日本漫画中,单独使用情绪类漫画符号的例子较多一些。这两大漫画风格在情绪表现方面是一个重动作、一个重表情。

动静两种叙事类型的区别,决定了在动画中的情绪类漫画符号必须先要解决叙事过程中的动态时间控制,从而加强动画时空上的表现效果。例如,体现动画角色的尴尬是一个 “渐入式”的由表及里的过程,其汗滴的符号化表现也应该逐渐出现;而体现角色受到惊吓时的心理状态则是 “突入式”过程,其睁大的圆眼也应该是突然出现,还可以伴随身体后倾、手捂嘴等肢体动作的配合。

(二) 指示类漫画符号

指示类漫画符号分为明指和暗指两种类型。

明指类漫画符号在早期讽刺漫画中运用得相当多,它是以抽象的线和面等可以被大众所理解的符号来吸引读者注意。例如,角色发现某物时眼角的几个长方形框,指示“发现”这一动作。暗指类漫画符号在现代漫画中使用得较广,它很像具象物体的混用或嫁接使用。例如,女性角色体现妩媚时身体变成了蛇的样子,男性角色变现力量时肱二头肌变成了秤砣,等等。

指示类漫画符号运用到动画中的例子有很多,尤其是在许多漫画改编成的动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类漫画符号变成动态形式较为容易,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表现的时间都非常短,有时更是一闪而过,只用两三帧的时间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起到一个承接前后的提醒性作用。也正因如此,我们也要注意指示类漫画符号在动画中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不然就会误导观众,给人一种主次颠倒之感。

(三)运动类漫画符号

运动类漫画符号的产生是源自于摄影摄像技术的发明,着重在动态模糊感的排线表现方式上。当物体或人物速度达到模糊极限时,漫画师就会运用直线条表现画面中的物体运动残影和轨迹;除了物体或人物模糊以外,背景模糊形式也是惯用的技法,这就是“追镜”效果。

物体或人物模糊而背景清晰是在镜头固定的情况下使用慢速快门的结果,模糊的前景物边缘使用排线的运动类漫画符号来体现动势。物体或人物清晰而背景模糊是在移动摄像机水平跟随前景物移动时所拍摄的画面形成的特殊“追镜”效果,模糊的背景全部都用排线来衬托前景物体或人物运动的速度。当然,由于纵向运动和横向运动的不同,这种排线作为运动类漫画符号也分为“平行线”和“集中线”两大类。“平行线”有着不稳定的动感,有时可以配合抖动镜头来加强这种排线的表现力,而“集中线”有着明确的方向性,可以引导读者将注意力移动到“消失点”(Vanishing Point)所在位置,从而产生前后运动的纵深感。

由于运动类漫画符号的产生源自与摄影摄像技术,所以还原成动态形式也相对较为容易,只要注意排线变为动态时需要颠抖和闪烁就几乎可以达到摄影机所拍摄真人运动的效果。此外,在动画制作中使用的摄像机是虚拟的,所以运动类漫画符号的使用也不会受到摄影摄像仪器和从业人员拍摄水平的限制,只要将模糊的排线运用在人物或背景的中间帧上即可。就像美国著名动画大师Richard Williams(理查德·威廉姆斯)在其著作The Animators Survival Kit(《动画师生存手册》)一书中所阐述的“Elongated In-betweens”(加长中间帧技法)一样,其原理就是将多帧压缩为一帧,压缩后的帧则会叠加形成模糊化的效果,依照这样的方式,动画中间帧的绘制工作量也会大大减少。

(四)力量类漫画符号

漫画家要想加强撞击时的力度感表现,经常会使用到力量类漫画符号。例如,表现两个物体碰撞时的力度,会在撞击点周围画出刺状条线,用来加强主体图像中施力物与受力物碰撞时力量感的表现力。

力量类漫画符号运用到动画中的例子也有很多,总体说来,使用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技巧。一是这类漫画符号最好不要单独使用在动画中,这样会使镜头表现非常生硬和沉闷,应该配合其他的漫画符号一同使用。例如,配合较多的有运动类漫画符号的集中线效果,这两种漫画符号的配合首先会引导观众的视觉走向,然后在表现力度,会使力量的动态表现力更上一个台阶。二是运用时间不宜过多,最好是以“闪现”的形式出现的,速度越快,力量表现反而越好。总的说来,力量类漫画符号在动画中保留得比较多,尤其是在一些需要严格控制成本的动画或是TV版连载动画中,完全照搬照套的例子比比皆是。

(五) 感知类漫画符号

美式连环画中有很多形容角色“眼冒金星”的情形,如果想要将这种无形的抽象感知转变成为具象的图形化形象,

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udooo.com

便会使用感知类漫画符号。例如,使用围绕头部旋转的星星或小鸟来表现眩晕的感觉,使用灯泡的突然变亮来表现角色的恍然大悟,等等。这类漫画符号可以将原本很难用文字表明的角色感觉,用具象化的符号来代替。但需要注意的是,感知类漫画符号有较强的文化沉淀特征,即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和经验的一种过滤,有很强的地域和民族性,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能理解。例如,在漫画《鼠族》中,表现晕厥的感知类漫画符号就使用的是泡泡,而非星星,体现了欧洲漫画的风格。

在动画中运用感知类漫画符号的例子并不是太多,这是因为人类的感知千差万别,较难把控,所以绘制手法对时间控制的要求非常高,有快有慢、抑扬顿挫。例如,在体现角色寒冷时,运用竖直波浪线加以短时间的抖动,同时还要注意抖动的次数和间隔,以体现不同的角色感知表现。

三、漫画符号的意义转换

以上五种类型的漫画符号运用在动画中,不但可以提升主体图像的表现力,还能够增添动态效果的趣味性。而对于这五种漫画符号,它们的使用界限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严格,其内涵意义也可以相互转换和融通。例如,在一个人物身体周围绘制竖直波浪线,可以体现角色的寒冷或惊恐的感知,但把主题图像换成一碗面条,这些竖直波浪线就成了面条散发出的香味,只需要改变一下动态时间,就可以让相同的漫画符号产生意义转换。

因此,五种漫画符号并不会固定成为特定的表现形式,而会根据特定场景体现不同的意义和内涵,来辅助主体图像更好地表现叙事性和趣味性特征。

四、结 语

漫画与动画的渊源一向颇深,而漫画符号在动画中的运用也可以加强动画的表现力,增加其审美趣味。“漫画符号”虽然有“漫画”两字,但笔者认为这种靠文化沉淀的符号化语言已不是漫画的专利,影视和动画作品中也在使用。随着动画和漫画的发展,漫画符号的数量和内涵必定还会再次提高,为动画和影视作品提供更多抽象感知的具象化表现。

注释:

① 维基百科:Carto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Symbolia[2012-01-25]。

[参考文献]

宋磊.漫画的三种表现形式及其在艺术上的关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03).

朱善杰,钟世凯.动画中漫画表现形式研究——以漫画造型与漫画符号为中心[J].艺术学报,1993(75).

[3] 袁建滔.新漫画语言[M].台北:尖端出版有限公司,1992.

[4] 张勇.浅析漫画对动画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9(01).

[作者简介] 张礼坚(1983— ),男,贵州贵阳人,硕士,平顶山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数字艺术。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