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雕塑 >《论语》中音乐考量结论

《论语》中音乐考量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2-01 点赞:5210 浏览:187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孔子的学说被尊奉了两千多年,渗透到我国文化精神领域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国人的思想。今天我们含英咀华孔子的美育,学习孔子的文化精髓、音乐思想、学习方法,将复杂的“乐”论变得明白晓畅。其目的就是知古鉴今,古为今用;吸取古人的智慧,运用圣人的方法;倡导礼乐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 孔子《论语》 音乐
《论语》是孔子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从事音乐学习和教育的人有所帮助吗?能。《论语》这部书告诉我们许多音乐的真谛、教给我们很多音乐学习的方法。这些道理很朴素,这些方法很简单,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一、用心感悟 文化精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息息相通。被称为“礼乐之邦”的文明古国,有两千多年受到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熏陶,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对国人的影响尤其深远。他整理和用于教育的“六艺”之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或礼、乐、射、御、书、数),延续了民族文化的命脉,哺育了中华文明的根系,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根基。其中,“乐”犹如一架神奇的古琴,美妙的乐声一直激励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乐章。
《论语》中所说的音乐是中国古典意义上的“乐”,它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如果按照今天的艺术门类来细分,“乐”应融合多种表演形式。从《论语?八佾》中我们可以看到舞(舞蹈)、歌(唱歌)、乐(乐器演奏)等元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评论季氏说:家庭举办八佾舞会,形式太出格了。孔子认为季恒子属于卿,只能用四佾之舞,却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之舞,反映了季氏有政治野心,属于大逆不道是不能容忍的,这里讲的是舞。仲孙、叔孙、季孙三家举办家祭,最后也要诗配乐演奏《雍》。孔子说:《雍》的歌词里有诸侯王公来助祭,天子庄严肃穆,三家的庙堂里哪有天子诸侯,根本不配演奏这样的歌词,这里讲的是唱歌、演奏。“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孔子将“仁”与“圣”并列,作为“成人”的最高境界。“礼”是人际的正常秩序,人不能确立公正泛爱的仁义道德,“礼”就成了形式,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乐”是用以陶冶人的境界、情操,规范人的行为,人如果没有正直善良、爱国爱民的仁义道德,“乐”也就失去了它的正常作用,不管多么好听的音乐都无济于事。孔子告诉人们音乐的表现不能离开仁德的力量。
孔子多才多艺自幼喜爱音乐,不仅懂得音乐的韵律,而且会弹会唱,吹笛吹箫。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秦伯》) 孔子说:“一个人的品德,受(诗)的感染而兴起,受礼仪的约束而立身,受音乐的感染而成就。”124 这是孔子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成人”轨迹的总结。孔子用诗来抒发情志,用礼来立身社会,用乐来陶冶情操。将“乐”作为沟通“礼”与“诗”的桥梁,教化民众与人格养成的重要手段,营造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兴于诗是学习的开始;立于礼是实践的过程;礼本来是指周礼及道德规范,用我们今天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社会文明秩序。”例如,交通规

源于:论文库www.udooo.com

则就是属于社会文明秩序。礼有什么作用?孔子的徒弟有子表述最完美,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里强调了礼的作用是个“和”字,说明和是礼的精髓。成于乐是一个由和而谐的过程;是一个内修外用、内外交融的过程;即“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礼记?文王世子》)的过程。孔子在分析“六艺”之间的关系时,曾就礼教与乐教谈到,礼的作用是从行为上来规范人,乐的作用是从感情上去陶冶人。所以谐是乐的核心。
“乐”的本质是美育,“乐”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达到鼓舞人、教育人、陶冶人的作用。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理解和很高的造诣。孔子提倡“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论语?卫灵公》)孔子歌颂劳动,赞美爱情,反对战争,拥护和平。所谓“郑声”即春秋时期流传于郑国与卫国民间的一种音乐。《史记》记载,郑乐是一种比较放纵没有节制的音乐,被当时的人们称作为“靡靡之音”。所谓“放”就是放弃的意思。试想,如果不放弃?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到处都是“靡靡之音”,只会使人精神麻木、醉生梦死、意志消沉。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定会不摧自毁。孔子对待音乐既注重技巧更看重内容,既讲究艺术性又强调政治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史记?乐书》)孔子告知我们:“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论语?阳货》)要讨厌紫色夺占了红色的地位,讨厌郑声扰乱了正乐,讨厌辩口利舌倾覆国家。目的就是要通过弘扬雅颂之音来提高国人的文化修养,振奋国人的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感悟孔子音乐思想,重在形式,贵在内容。孔子以和为贵、以谐为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决定着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正如王光祈先生在《东西乐制之研究》的序言中所说:“我们中国人数千年来,皆生活于孔子学说之下,而孔子学说又以音乐为其基础”。可见孔子用音乐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怎么写作社会,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无愧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魂。

二、用心聆听 雅俗共赏

《论语》告诉我们孔子非常喜欢音乐。孔子有着深厚的乐论基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过硬的操琴功底。能用音乐表现喜、怒、衰、乐、爱、憎、情、愁。能很好的驾驭音乐,吐露心声、借乐抒怀。孔子对音乐的热爱、对作品的理解、对乐曲的熟悉、对旋律的把握、对技巧的运用,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如痴如醉,回味无穷。三个月内吃肉无味,不去想肉的味道。其实,就是完全被这种音乐所浸染所笼罩,孔子赞叹地说:“想不到欣赏音乐可以让人痴迷到这样的程度。”这充分表达了孔子对《韶》乐的欣赏,对音乐的热爱。“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说他在一天哭过了,就不再唱歌了,反之这天他没哭就可能唱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他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觉得歌好,一定要请别人再唱几遍,自己跟着相和而唱。即使他周游列国,遭遇了“无上下之交”的困境。他们师徒被围于旷野之上,绝粮断炊,个个面带饥色、疲惫不堪的时候,孔子依然神情自若的弹琴唱歌。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不但爱好音乐,而且以“乐”为乐(le)。能将《韶》乐听得有滋有味,一方面说明他对《韶》是乐一往情深,能充分享受音乐,具有极高的欣赏水平。另一方面说明《韶》乐历久不衰,美妙动人,具有巨大的震撼力。我们知道孔子身处的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相当匮乏,大多数人食不果腹,能获肉食想必是一件非常渴望的事,孔子对音乐的热爱已到了食而不知其味的地步,这也就说明了伟大的古乐《韶》乐,既是优秀的音乐作品,更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听音乐妇孺皆可,不过这个“皆可”只停留在听觉上。而欣赏音乐就不同了,需要专业的素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想像力,更需要真挚的情感。孔子对音乐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能力,更富有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他通过对音乐的理性分析,将人们带入了更高的境界。他认为《韶》乐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更能给人以尽善尽美的朗润。他不否认音乐具有娱乐的功能,更注重发挥音乐激发人的情感作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他认为舜时期的《韶》乐是尽善尽美的,周武王时期的《武》乐却只能说尽美而不尽善。因为,前者不仅好听,而且表现出和平的思想;后者虽好听,但主题上 “则有‘淫及于商何也’之问”,有鼓动战争的气氛。他称赞《韶》乐是尽善尽美,实际上是讲大舜流传下来的《韶》乐,不仅形式美,而且主题好。因为尧舜之间是经过“禅让”继承了天子之位,是用和平的方式得到了天下,没有用武力去夺天下。孔子告诉我们音乐不尽美就没戏,不尽善就没根,尽善尽美的思想也成了后人衡量音乐好坏的标准。没有高瞻远瞩的视野,怎能有如此精辟的见解。
孔子还亲自整理出《诗经》,通过与高雅音乐的相配,使《诗经》更显光彩夺目、催人奋进。其中,第一首诗歌是《关雎》。孔子曾称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说《关雎》表现愉快的情绪,但不是;《关雎》也表现悲哀的情绪,但不是颓丧。并赞扬其音乐:“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说音乐家师挚从演奏开始,直到把《关雎》演奏完毕,满耳都听的是高雅音乐,听起来井然有序,叫人感觉圆满充实,舒服极了。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古往今来,对一首乐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讲过,同样一部艺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

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udooo.com

获得不同样的感受。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全集》)孔子从音乐中看见“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道理,(《乐记》)认为音乐具有改变社会风气的力量,能在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这种倡导仁德的音乐思想不仅贯穿于孔子的美育中,也贯穿于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中。
感悟孔子听乐,重在兴趣,贵在感知。提高音乐的感知力,对理解音乐尤其重要。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孔子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在享受音乐美的同时对音乐作品还有更深的理解,这不仅与孔子厚德的文化修养有关,而且更与孔子立志“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人生理想是密不可分的。

三、用心学习 以学为乐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音乐活动,告诉我们孔子一身以学为乐,把学习作为终身追求的志业。他学无常师,曾“问乐于苌弘”,就音乐问题请教了周大夫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把自己的治学经验归纳起来提出了好学、乐学;学、思、习、行的学习方法,倡导诚实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应成为乐知好学的自觉活动。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论语?为政》)只是死学而不勤于思考,并不能从中受益;只是空想而不用功学习,也不会有任何的长进。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闲,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学了一些日子后,师襄子说:“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我只学得曲子,拍子还不准确呢。”。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拍子行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不行,我还没有把握其中的主题呢。”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主题已经把握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还不行,我还没有深刻地理解作者呢。”再过了些时候,孔子才说:我现在已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这是个思想深邃、性情乐观而又眼光远大的人,除了周文王,谁还有能作这样的歌曲呢?”师襄子佩服得恭恭敬敬地挺起身来说:“我们学习的正是文王作的《文王操》啊。”20-21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人他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孔子他不但以学为乐,而且学而不厌,具有非凡的音乐学习能力。他对一首曲子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由“习其曲”而“得其数”,以至“习其志”而“得其为人”。不仅反映了孔子有着极高的音乐领悟能力,更说明了孔子严谨治学、学有所思的态度。他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从一曲《文王操》的演奏中,分析出作品的主题思想,联想到周文王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感受到乐曲所蕴涵的人文魅力,从而受其陶冶与熏染,揣摩出周文王的形象,实属难能可贵。其实,孔子在学习音乐的时候,他不仅学音乐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能透过音乐,运用广博的知识去分析作品,从而全面的理解作品。孔子这种“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学习方法,以学为乐的学习理念,“学而不厌”的人生精神,无疑是给我们现代人最好的启发。

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