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大学德育 >谈述探究初中科学课前导入策略

谈述探究初中科学课前导入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2-09 点赞:13292 浏览:567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前精彩的导入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情感共鸣的音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教师若通晓初中科学课课前的导入技巧,并在教学中灵活应用,能让学生在课前打开思维之窗,情绪高涨,使课堂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笔者听过很多教师展示的教学比武课或观摩课,感觉凡是特别优秀的课,听了特别舒服的课,其课前常有一个精彩并独具匠心的导入,能让听课者(教师与学生)在没有看到执教者之前,或是执教者没有开口前,从先前的一种课程思维状态很快转入到学习科学的思维状态中。

一、挖掘情感因素,实现以情优教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和教师的情感都渗透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情感这一因素,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何挖掘情感因素?一是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从情感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组织;二是拓宽或延伸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拓展或延伸。我们只要用心体会、挖掘、收集,几乎每堂课都能找到自己所需的情感因素。
案例1:《安全用电》教学
杭州市第十中学的市教坛新秀朱老师,在一次杭州市教研活动中,执教了《安全用电》一课。课前,朱老师让学生观看短片《中国达人刘伟的故事》:“刘伟,1987年出生,在10岁时因触电失去了双臂。但他自强不息,12岁时开始学游泳并进入了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仅仅两年之后,就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为能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夺得金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导致了刘伟免疫力下降,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在医生的劝告下,他不得不放弃游泳,但很快他又有了另一爱好——音乐。23岁那年,刘伟出现在《中国达人秀》的比赛现场,用脚趾演奏钢琴曲《梦中的婚礼》,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当评委高晓松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刘伟说:‘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看完视频,朱老师请学生谈谈感受。有的说刘伟对生活自强不息的态度值得学习,有的说安全用电尤为重要,等等。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瞬间展开,震撼的感受一触即发。接着,新课导入自然顺畅,听课者都被深深地吸引了。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朱老师在《安全用电》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不注意安全用电,将导致一个正常人变成残疾人的严重后果,并对其进行拓展、延伸——中国达人刘伟自强不息的故事。观看视频强烈地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效率,增加了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教育意义,从而实现了以情优教的目的。

二、创编游戏竞赛,激奋内心状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那么,如何使学生达到这种状态?笔者认为在课前创编游戏竞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教学中可作为导入课题用的游戏是相当多的,如角色扮演游戏、小品剧游戏、拼装模型游戏和实践操作游戏等。教师若能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利用常见材料大胆地设计各种游戏,那么就可使课前导入变得生动有趣。
案例2:《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教学
在全国第三届“睿达杯”初中科学名师课堂教学峰会活动中,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深圳的雷老师执教了《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一课,其课前导入是:一、播放视频与歌曲,内容是在优美的“团结”歌声中,展示班级学生的生活照片,如学生和老师一起吃饭、拔河、跳绳、做眼操,等等;二、课前小游戏——学生做教师指令的相反动作,全体坐下(全体起立),向前转(向后转),用力拍拍你的脚(轻轻拍拍你的手),再轻一点(用力一点),请站立(请坐下)……接着,课堂导入为:我们来玩“沙子”好不好?学生在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内心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课的教学。值得一提的是,接下来的整堂课围绕着学生玩“沙子堆山”的游戏进行。
在上述案例中,雷老师正是利用初中学生喜欢游戏、好动好玩的特性,通过播放生活视频和歌曲,让听课者融入其中,又通过逗人的实践操作游戏——相反动作,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从而顺利导入到新课中。接着,又通过“沙子堆山”的游戏,形成了学生互相激励、团结奋进的学习场景。

三、创设问题场,提供思维线索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又叫做设置“问题场”,它能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提供思维线索,进而达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目的。
如何创设问题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紧扣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现象或事例创设问题场;二是运用多媒体集结问题素材创设问题场;三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过程、现象、疑问等创设问题场;四是倡导学生参与和思考生产、生活中的科学活动创设问题场;五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和课内外比较创设问题场。总之,在学习中创设“问题场”,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即“场”的作用,可以促进科学问题的酝酿和生成。
案例3:《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
在浙江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外国语学校丁老师执教了《原子结构的模型》一课。课前,丁老师播放了视频《从一亿光年到0.1费米的穿梭》:从广袤的宇宙空间,到太阳系,到地球,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到一座建筑物,到一所学校,到一个运动场,到一位学生,到一只手,到手的内部……视频将学生的思维从宇宙空间带到了一个大家都有但同时又十分陌生的微观环境。建立在学生已有“分子由原子构成”知识的基础上,丁老师提出了:“你看到过原子吗?”“原子可以再分吗?”等问题,接着再运用难以认识、观察、描述的一些事物变得直观、易懂的模型法,点出教学主题,同时设计成了一副对联“观微观世界精彩,探原子结构模型”,拉开了一堂课的精彩序幕。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结束时,屏幕再一次显示了开课时的那副对联,并请学生注上横批,结果出现了诸如“微观世界真奇妙”“科学很神奇”等五花八门、妙趣横生的横批。
在此案例中,丁老师通过视频展示,巧妙地创设了“问题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身体部件”产生兴趣:我身体上的微观粒子到底是怎样的,可不可以再分……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源于身边,学习原子结构模型是为了解自身组成的需要,而不只是为学习原子结构而学习。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兴趣自然得到了激发,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有一位学者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感染力。”新课课前的导入技巧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几乎每堂课都能挖掘到我们想要的素材,达到课堂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李平. 科学学习“问题场”的创设[J/OL]. (2009-07-16)[2012-08-20]. http:///czkx/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6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