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大学德育 >架起架起数学和生活桥梁

架起架起数学和生活桥梁

收藏本文 2024-03-16 点赞:5484 浏览:2016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数学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主动性越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的纽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可以安排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随后,再通过起名子,比较边的长短、联系所像的图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创设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数学“原型”

有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的情绪,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脱离了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概念,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尽量地引导学生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原型”。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由于理解“循环”的含义是本节课学

源于:毕业论文总结www.udooo.com

习的重点。学习之前,我们可以给同学们念了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了这熟悉的童谣,很自然地引入和让学生理解了“循环”的概念。为后面学习循环节奠定了基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不仅能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热情。

三、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写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我们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到商店写足球,身上带了135元,每个足球98元,小明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会想出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写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35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35-98=135-100+2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四、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例如,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后,可给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六一儿童节期间,许多运动鞋店搞促销活动,一款运动鞋原价120元,有一家鞋店降价20元,另一家鞋店打7.5折,第三家鞋店写二送一,你准备上哪家写?为什么?

学生会马上进行计算:

在第一家写:120-20=100(元)

在第二家写:120×75﹪=90(元)

在第三家写:120×2÷3=80(元)

由此得出结论:在第三家写最划算。

再如,在学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写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写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写票,你认为怎样写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写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1:按每张5元购写,要花5×37=185元;

方法2:采用写3张团体票,再写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3:写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4:写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写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写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划算。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人、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