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大学德育 >对新课程改革下创新教育哲学

对新课程改革下创新教育哲学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8320 浏览:3288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力的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竞争的实质就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和要求。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格外引人注目并且正在各个学科领域蓬勃展开,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目标的创新教育,理所当然应成为课程改革的取向和核心,各学科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变教学观念,这就更加凸现了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人类伟大、科学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故本人从创新教育的哲学角度来对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了一些思考。
一、创新的唯物论基础决定了创新教育的开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

一、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这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最起码的前提。创新教育既是一传统课题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对工作在一线的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创新教育要从本地经济、教育的发展水平及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特长等实际情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要依据现有客观实际条件,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创造条件开展创新教育。正如陈云所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要敢于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与实践。创新说白了就是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谋人所未谋。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而这一切就是要求不能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越来越多,使人的创造力处于潜在状态,未曾得到有效的自我或外界的激活,从而造成我们的思想容易被旧有的框框套套所框住,不敢或不愿突破它,青年学生则刚好具有创新的年龄优势。这就启示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辨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现实条件,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要让学生摆脱被动、封闭的学习环境,延伸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植根于学习生活实践中,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去探索和尝试,鼓励学生时时可创造、事事可创造、处处可创造,从而使学生个体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创新的辩证法基础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创新教育,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关系,凸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还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

源于:查抄袭率硕士论文www.udooo.com

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正确看待创新教育。 我们先要正确把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则注重人的创新精神能力,这是人的各方面素质中最高、最重要的素质。我们抓创新教育实质就是在搞素质教育,它们之间并不矛盾,相互促进且彼此影响。其次,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变化发展的,有人形象地把今天这个时代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量的猛增与一个人具体可掌握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如何学会处理和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变得尤为重要,也使原来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受到挑战。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创新的认识论基础是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它要求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今天人们不在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更多关注知识的质,即培养人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是历史时代的变化发展对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中应当使学生学习的性质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超越,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的力量,要敢于有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没有它,就不会有创造。爱因斯坦如果没有对牛顿“时空”观念的怀疑和突破,也就没有“相对论”的诞生。拉瓦锡如果没有对“燃素说”的怀疑和求异,也没有氧气的发现。古今中外,真正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离不开创新精神。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这是由创新实践所决定的正确认识。当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质的飞越。
总之,在新一轮课改实践中,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指导下努力探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才能实现创新教育的新发展。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