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大学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

收藏本文 2024-04-20 点赞:20763 浏览:9468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生作为人,是一种生长着的生命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展加以关照。也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生活,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结合教学实践,语文老师可以在自读自悟中渗透,研读探究中渗透,超文本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
[关键词]自读自悟 研读探究超文本教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生作为人,是一种生长着的生命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展加以关照。也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生活,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关怀,谈几点感想。

一、自读自悟中渗透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如教学《小珊迪》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学生朗读到小珊迪一次次乞求“我

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udooo.com

”写他火柴,特别是第三次时,多少孩子的声音颤抖着,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那可怜的孩子,可见他们已把自己当作小珊迪;当读到小珊迪身受重伤还让弟弟送回零钱,读到临死的他躺在破床上还在牵挂弟弟时,学生把那句“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读得是那么坚定。这时候,他们又俨然成了文中的“我”了。通过不同感受的不同朗读,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小珊迪诚实、美好的心灵,同情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已不仅仅是一次语言表达的训练,更是一次审美的深透,一次“真与检测、善与恶、美与丑”的心灵较量。

二、研读探究中渗透

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学。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
如我在教学《田忌》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现在老师想请两位同学扮演田忌和孙膑,上来表演表演他们商量比赛的经过。
田忌:你有什么办法赢齐威王?。
孙膑:其实很简单,只要稍微调换一下出马的顺序就行了。
田忌:出马的顺序该如何调换呢?
孙膑:这一次你出马的顺序是下、上、中。
田忌:为什么要这样改变?
孙膑:因为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你用下等马对他的上等马,输了;用上等马对他的中等马赢了;用中等马对他的下等马,又赢了。这样,他不就输了!
田忌:你就不怕他也调换出场顺序?
孙膑:你看他那得意忘形的样子,就知道他不会换马了。
在这里,我让学生在比较、探究中学习语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领悟人物的情感变化,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与展示。
研读探究需要动用学生的全部智慧,结论常因个体思维品质、价值取向、情绪体验等差异而体现出多元化,教师在组织研读过程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已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怎么写作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以学习的主人身份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活动很难以既定的方案实施,而是要不断地进行即兴设计。如果教师从这个角度考虑,那么教育将是生命的合奏,我们所担心的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的旁落,也就不会出现。这或许该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

三、超文本教学中渗透

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蕴意,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教师若能允许学生富有个人情感地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阅读效果,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新的阅读创意。这种发展性阅读不仅关注课文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更考虑到如何在加入读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后去发展故事,超越文本,产生新的意义。
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这一课,小猴子下山拿玉米,见到桃子,便丢了玉米摘桃子,见了西瓜,又丢了桃子抱西瓜,见了野兔,再丢了西瓜追野兔。结果,兔子没抓着,只好空手回山上去了。课文的主旨是说明三心二意,会什么事也做不成。但是,有的小朋友感受却不一样,他们说,小猴子拣好的东西拿,这没有错呀!老师没有批评小朋友说得不对,而且觉得这样评赏反映了“择优”的现代价值规律,而赞扬了小朋友说得有道理。在教学《田忌》这一课时,许多小朋友都表示喜欢孙膑或田忌,但也有两个小朋友说喜欢齐威王,觉得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不耍小心眼”、“大度直率,有帝王之相”。这说明如果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话,鉴赏阅读,必然会反映出个性化倾向,这种审美的多元性,就难免会超越文本的单一评价尺度,体现了“思维大于形象”的道理。阅读结果的多样化,正是体现了生命的自由,尊重了学生生命的独特存在,教育在这里已不仅仅是特殊的认知活动,更是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生动体现。同时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成为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
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中的超文本阅读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如在《海滨小城》的教学中,孩子们交流讨论后提出“热闹”是写人的,为什么这里用来写树?……教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这种认真读书、批判吸收的精神,再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这样写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有一学生就即席创作:“秋天到了,河边的小草换上了金的衣裳,淡的野菊花笑开了,紫色的牵牛花淘气地爬上了河边青翠的竹林,五色花也开了,好热闹啊!”可见,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课中,教师还指出“课文并不一定都正确,读书还得自己开动脑筋想一想,不好盲从”。进而鼓励了学生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的可贵精神。
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走向。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养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但它不可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文熏陶,只有把各种人文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滋润渗透,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语文教学不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而且更应成为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这应该是母语教学的根本要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