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理论 >中国历史上军事留学生网

中国历史上军事留学生网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17948 浏览:8148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陆续派出一批军事骨干赴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理论,以此推动中国革命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培养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大批管理和专业人才,我军又向苏联派遣了800多名军事留学生。这两代军事留学生对中国革命、新中国军队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 中国 军事留学生 贡献
从中国诞生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历史上先后两次大规模派出军事留学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热血青年涌向无产阶级革命的圣地——苏联,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启蒙,学习革命斗争的理论和经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军事指战员,在中国新主义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培养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大批管理和专业人才,新生的共和国向苏联派遣了800多名军事留学生,学习先进的军事指挥、军事管理和其它军事技术。学子们学成回国后,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才智和青春,为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丰功伟绩。本文论述了这两代军事留学生们的留学概况和为祖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军事留学生与中国新主义革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派往苏联学习军事的留学生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代军事留学生。
十月革命后,中国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以社会主义为走向的革命的苏维埃俄国。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注意培养自己的军事干部。这时,除选送大量员、青年团员和进步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外,还陆续派出一批骨干赴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理论,以此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大革命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和党的骨干,我党又派遣大批党员和军事人才奔赴苏联学习。
东方大学,全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21年4月由共产国际创建,是专门为苏俄远东少数民族及邻近的东方各国培养革命干部的政治大学。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和中国为了能在短期内培养出一批军事干部,在全国各地挑选了六七百人赴东方大学的军事速成班学习。1928年夏,东方大学的军事速成班结束后,大部分学员回国,一部分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苏联正规军事学校继续学习。
伏龙芝军事学院是前苏联建立的培养诸军兵种指挥官的高等军事学府,也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军校”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高级将领刘伯承、刘亚楼、李天佑、杨至成、钟赤兵、谭家述、陈中民、张荣森、赵华清、梁中玉,员屈武以及革命烈士左权、刘伯坚、刘云、陈其科、王如痴、卢冬生、毛岸英等曾在此就读。
红色教授学院于1921年创办,1925年2月开始开设中国学员班,专门向中国学员传授苏联红军军事理论和实战技术,学习期限为6个月。聂荣臻、叶挺、熊雄、范易等约30人曾在此学习。
列宁格勒的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是专门培养营团以上军官的,萧劲光、李卓然、曾涌泉、傅钟等曾转到那里学习。[1]
苏联高级步兵学校,是苏联红军培养陆军营、团、旅、师等中高级军官的著名军事学府。那里,中国学员有100多人,其中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而去的有伍修权、宋发明、甘瑞等11人。[1]
苏联炮兵学校,有朱瑞、郭化若、王长礼等“中大”(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生16人转到这里就读。[1]
莫斯科列宁学院是共产国际的高级学校,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其学员由各国选送而来。1934年秋,列宁学院组建中国军事班,许光达、滕代远、阎红彦、周平、陈平、高自立、李国华、李子良、胡虎清、李金荣等红军指战员来该班学习。[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军校为中国革命保存和培养了大批党政干部和军事人才。他们帮助中国留学生学习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许多人在这里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优秀军事干部。第一批留苏学生之一的肖劲光后来回忆道:留苏三年是一生革命的基石,“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去奋斗,首先得益于十月革命的故乡!”[3]P50这一时期的军事留学生为中国新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军队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这一时期的军事留学生是中国新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些军事留学生回国后,直接参与和领导了中国的新主义革命,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他们中诞生了我国最早一批拥有较高战争理论素质的军事指挥家,成为中国和人民军队的宝贵财富。他们在革命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发挥了重要作用。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人毅然率部在南昌举行起义,这是中国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全国抗战开始后,朱德任八路指挥、聂荣臻任一一五师副师长、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叶挺任新四军军长。抗战八年,他们领导根据地军民英勇顽强地抗击日军,为中国争得了抗战中流砥柱的荣誉和地位。翻开解放战争这一页历史,你会发现,无论是战略反攻时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还是战略决战时林彪等指挥的辽沈战役、刘伯承等指挥的淮海战役,都可以看到这代军事留学生驰骋沙场、指挥若定的场景。正是他们在前线英勇杀敌,终于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这代军事留学生中的不少人始终在人民军队中占有重要位置。如刘伯承1930年回国后,历任苏维埃区域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一二九师师长,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丰富的阅历,促使他们形成了远大志向、宏大抱负,更使他们开阔了视野,从而使我军创立之初的领导集团就保持了高起点,为我军在历史跌宕中始终保持正确走向提供了重要组织领导保证。他们也是中国领导的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支柱力量,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可惜的是,其中一些人在革命斗争中过早地英勇牺牲了,著名的如左权、刘云、陈启科、刘伯坚、刘畴西、王如痴、卢冬生、毛岸英,等等。
第二,这一时期的军事留学生为新中国军队建设保留了珍贵火种。这一时期的军事留苏生,是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珍贵火种。方志纯回忆说:“我曾在苏联学习了三年,在军事课中,我们花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学习指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1946年,朱总司令接见我,当我谈到在苏联的军事学习,认为学的东西没有用,流露出不屑于汇报的情绪时,朱总司令批评我说:你别看我们今天是小米加,但到明天,我们的军队是会发展壮大起来的。我们也会有海军和空军各军种,陆军也会有众多的兵种的。你们学的东西用得上。我们要有一批能指挥多军种、兵种联合作战的优秀的指挥员。”[4]P111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海军成立。1950年1月15日,军委正式发布命令,任命曾两度留学苏联的肖劲光为我军首任海军司令员。1949年10月25日,军委正式任命军事留学生刘亚楼为首任空军司令员。11月11日为空军成立日。从此,我国海军和空军从无到有,茁壮成长。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这一批军事留学生中的朱德、林彪、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等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肖劲光、许光达等被授予大将军衔;傅钟、李天佑、杨至成、刘亚楼、阎红彦等被授予上将军衔;钟赤兵、谭家述等被授予中将军衔。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推进中国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举世瞩目的。
总之,这一代军事留学生对苏联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为我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积极作用。

二、20世纪五十年代的军事留学生与新中国军队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开始起步,年轻的共和国面临着缺乏经验和缺乏建设人才的困难。在国际上,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期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定地与苏联老大哥站在一起。
20世纪50年代,我军掀起了学习苏联军队的活动。为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军队建设的干部,人民解放军除把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请到中国培养中国军事人才外,还陆续派出有一定文化水平、有实战经验、比较年轻的各级干部去苏联考察或入苏联军校学习军事科学、战术技术知识和一

摘自:学士论文www.udooo.com

些军队建设的规章制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派出了自己的第二代军事留学生。1951年6月11日,徐世平等53名年轻的中国人民海军军官启程赴苏学习,揭开了新中国军事留学的序幕。
据有关资料介绍,从1953年到1957年,先后共有6批330余名中国海军人员,进入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克雷洛夫海军工程技术学院等十余所海军学院学习,接受正规的军事高等教育。[5]P50其中入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的有刘道生、方强、朱军、王晓、赵汇川、易耀彩、刘华清、张学思、刘中华、高立忠、陈云中、袁意奋等人。[6]除此之外,我国还向苏联伏罗希洛夫高等军事学院、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红旗空军学院、陆军装甲兵学院、炮兵学院、防化兵学院等军事院校派出了大量的军事留学生。据不完全统计,从1951年至1960年,我国共向苏联派遣军事留学生800多人。其中谭知耕、蒋润观、徐信、陈中民、刘静海、张荣森、赵华青、尚坦等人曾入苏联伏罗希洛夫高等军事学院学习。[6]
如果说早期派遣到苏联的军事将领,是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以短期进修的方式获得最基本的军事指挥理论的话,那么这一批军事留学生,则接受了苏联完整的、正规的军事教育,不论其学习的系统性,还是专业的针对性,都是前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们在苏联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军事训练、部队管理、战略战术。他们所学专业涵盖了陆海空军、导弹航天、后勤保障、通讯电子、军事医学、军事工程、防化勤务等领域。
这一代留学苏联的军人大部分以优异的成绩结束学业,向祖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1959年以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方面单方撕毁了中苏签订的有关协议。不久,在苏联学习的中国军事留学生奉命回国。回国后,他们立即投入到军队建设的第一线,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这一代军事留学生是新中国军队建设的栋梁。随着这批军事留学生的成长,我军在军事指挥、技术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一大批年轻化、专业化的军事将领脱颖而出,成为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骨干。他们当中,有的成为一线指挥将领,有的成为高级参谋人员,有的成为军事医学方面的带头人,很多人已晋升为将军。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一批高技术、现代化的军兵种建立起来,迅速填补了我国军队建制的空白,新中国军队整体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不愧为新中国军队建设的栋梁。
张序三,山东荣成人。1954年毕业于苏联海军高级专科学校。这一年,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军舰指挥干部,成为一名护卫舰实习舰长。1955年,我国从苏联先后购进了4条当时最先进的驱逐舰,号称“四大金刚”。张序三由于有过在苏联学习舰艇指挥的经历,成了战舰训练大队骨干。70年代中期,受“”的影响,军队建设陷入混乱。复出后,大力整顿军队,把教育训练提高到重要战略地位。张序三被委以重任,于1969年8月调任海军基地参谋长,并于1975年9月出任海军训练部部长。在他的倡议和努力下,恢复了700多条在“”中被废除的海军条令、条例,基本重建了海军作战、训练、管理、政治工作的制度体系。1988年,张序三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5]P164从毕业回国到退休,张序三将毕生的年华奉献给了新中国海军的建设事业。
马春途,1965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红旗空军学院军事指挥专业。回顾苏联的留学生涯,他感受比较深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军事指挥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计算;二是从苏联学到了严谨治军的理念。回国后,马春途被分配到空军机关工作,1973年后从事高级军事将领的战役培训工作。“”后,他组织有关研究部门,专门收集、整理国外军事资料,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向同事们传递国外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技术。[5]P166
此外,还有一大批为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留学生。赵华清,山东省茌平县人,1954年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和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回国后历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研究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福州军区参谋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刘华清,前军委副主席,1954年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海军指挥专业学习,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曹刚川,前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1957年至1963年在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学习,上将军衔。
第二,这一代军事留学生成为新中国军事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批军事留学生的一部分人,回国后进入军事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成为新中国军事院校中一代杰出领导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力量。他们把在苏联学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训练方法、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回国内,同时也把学到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带到课堂上,精心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军事人才。在他们的努力下,新中国的军事教育一步步向正规化、现代化方向迈进,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