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护理 >> 儿科护理 >谈谈三叉神经痛眼针和针药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23例

谈谈三叉神经痛眼针和针药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23例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27465 浏览:12160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目的 观察眼针与针药结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3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23例)。对照组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治疗组在针药结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眼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23例患者中,治愈15例,占65.22%;有效7例,占30.43%;无效1例,占4.35%。对照组16例中,治愈5例,占31.25%;有效8例,占50.00%;无效3例,占1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眼针与针药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眼针;针药结合;疗效
[]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111-02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的剧烈疼痛,无感觉缺损等神经功能障碍,病理检查亦无异常的一种病症。本病多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患,多发生于一侧面部。其发病特点是疼痛发作呈阵发性闪电样、刀割、针刺、烧灼样剧烈疼痛,一般持续时间为数秒,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较高,临床上发病多见于第2支和第3支。笔者2003年12月~2012年6月通过采用眼针与针药结合的方法,共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2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3年12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39例,其中,男12例,女27例;年龄42~85岁,病程3 d~2年。本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患者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等时诱发疼痛,疼痛剧烈,发作时呈阵发性闪电样、刀割、针刺、烧灼样剧烈疼痛,一般持续时间为数秒,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痛时可见面部肌肉抽搐,伴颜面潮红、目赤流泪或流涎等,患者多伴随脾气急躁,心烦易怒,寐欠佳,口中异味,舌淡红苔薄腻或少苔,脉弦细或伴滑数。现将39例三叉神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其中,男8例,女15例。对照组16例,其中,男4例,女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针刺治疗。针刺取穴:百会穴、患侧头维穴、患侧阳白穴、患侧太阳穴、患侧四白穴、患侧下关穴、患侧颧髎穴、患侧迎香穴、患侧夹承浆穴、双侧风池穴、双侧合谷穴。针法:患者取坐位,采用0.5~1.5寸毫针针刺上述各部位诸穴,针感以有酸、麻、胀为度,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2)中药治疗。中药以杞菊地黄丸加减组成,组方:枸杞子15 g、杭菊花15 g、生地20 g、山药15 g、山萸肉15 g、茯苓12 g、泽泻10 g、牡丹皮12 g、天麻15 g、钩藤30 g、石决明20 g、珍珠母20 g、地龙6 g、全蝎6 g、元胡20 g、醋柴胡10 g。中药每日1剂,水煎去渣温服,早晚各1次。随症辨证加减,肝经火热或湿热者去枸杞子15 g、山药15 g、山萸肉15 g,加栀子10 g、黄芩6 g、郁金10 g、龙胆草12 g、车前子20 g;失眠者加茯神15 g、夜交藤30 g、合欢皮30 g、炒酸枣仁30 g。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针药结合的基础上,行体针时再同时予以眼针

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udooo.com

治疗。眼针取穴:双侧上焦区穴、双侧肝区穴、双侧肾区穴、双侧心区穴。针刺方法:眼针采用0.5寸的毫针,针刺时施术者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起眼周皮肤,目的是把患者眼周围皮肤与眼球轻轻隔离,以免针刺时刺中眼球,然后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持针柔和有力地快速、准确刺入眼针穴位,注意眼针不行手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面部疼痛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半年内无复发;有效:面部疼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减少;无效:面痛的程度及发作频率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23例中,治愈15例,占65.22%;有效7例,占30.43%;无效1例,占4.35%;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16例中,治愈5例,占31.25%;有效8例,占50.00%;无效3例,占18.75%;总有效率为81.25%。疗程为2周~3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因为三叉神经周围组织发生病变,局部组织器官发生炎症性病灶或外伤性病灶的神经根脱髓鞘改变,神经的感觉根受到压迫和牵拉及周围血管受压等所致[3]。祖国医学将三叉神经痛归属于“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4],因其病程较长,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在临床中属于疑难杂症。肝主疏泄喜条达,肝体阴而用阳,肾水足则龙雷之火潜于下,故七情动于内,肾水亏于下,则肝气逆于上,而致肝火上逆、肝阳上亢,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热伤气,气伤痛”,故其病因多与肝郁化火、肾虚肝旺、虚热上升、湿热内蕴有关。而虚热之生多见于肾阴亏虚,素体血虚,再加上久视伤血则易血虚生热;且性情急躁易怒致肝气上逆,逆则生风生热;再有热性体质者平素多食烟酒炙煿之物则易致湿热内生。可见三叉神经痛多与肝、肾有关,另外也可相及于心、脾等[5]。
肝气易上逆,而且肝在五行属风,肝开窍于目,其经脉分支达头侧部,风性善行,火随风势而行,所以三叉神经痛初起多见眼支,此时易治,如果迁延日久,木克土即肝旺克脾土,与脾相表里的足阳明胃经及与足阳明经相连的手阳明经,这两条经脉部分行于颜面口角,故而可见上颌支、下颌支疼痛。故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治疗时除以肝肾为主,使肾水足肝火不上升,亦当顾及与其相克之脾土,所以中药用杞菊地黄丸补肝肾之阴,方中山药、茯苓则以健脾,再配以石决明、珍珠母平肝潜阳,肝气上逆易生风动火,故配以天麻、地龙、全蝎等药平肝息风;肝经火热或湿热者去温补之枸杞、山药等,而加龙胆草、车前子、栀子、黄芩、郁金;寐差者加茯神、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而针灸治疗的首要功能就是疏通经络,调畅气机,行气止痛。本病病位在肝、胆、脾、胃等经,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灸取穴多以阳明经穴位为主,故取头维、四白、颧髎、下关、迎香等,再取胆经之阳白;百会会百脉之会,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6],针刺此穴而能达阴阳平和;“面口合谷收”,故治疗本病时配以合谷穴,这也是取穴原则之远近配合。因本病发生与肝、肾、心有关,而且病位在上焦,故予以微针之眼针疗法,针刺患者双侧之肝、心、肾、上焦诸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本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在针药结合的基础上再配以眼针治疗三叉神经痛,其效果非常显著,故在临证时建议采用眼针与针药诸法合用,以行气止痛,达到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庄惠娟. 中医药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7):77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 王竹行.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顽固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6例[J].中国针灸,2008,28(10):749.
[4] 洪光远. 针刺治疗三叉神经25例[J]. 江苏中医药,2011,43(8):71.
[5] 翟梅,郭燕.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6):90.
[6] 刘海波,刘秋菊,张鹏. 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0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1,20(4):41.
(收稿日期:2012-12-03 本文编辑:陈 俊)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