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护理 >> 儿科护理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收藏本文 2024-03-29 点赞:32269 浏览:13959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形成的护理疗效。策略 选取我科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46例我们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预防术后下肢DVT形成(试验组),40例单纯使用药物预防下肢DVT形成(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预防下肢DVT形成,可以明显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加压装置;并发症;护理
[]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115-03
随着人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以及老年人髋周肌群的退变,由此而引起的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或骨性关节炎等疾病越来越多,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病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策略[1-2],但是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形成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一旦血栓形成将影响患者预后,严重者导致肺栓塞将危及生命,如何有效地减少或防止其发生是当前医务工作者面对的挑战[3]。我们选取2010年3月~ 2012年3月在我科收治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48例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预防术后下肢DVT形成,并与单纯使用药物预防下肢DVT形成进行比较,比较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预防DVT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策略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86例,其中男40例,女46例,年龄58~85岁,平均(73.5±6.8)岁。单侧髋关节置换78例,双侧髋关节置换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7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骨性关节炎2例。其中合并有冠心病10例,高血压16例,高血脂12例,糖尿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7例。根据是否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46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作用(P>0.05)。有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或)药物禁忌证者不在本组研究之中。

1.2 策略

1.2.1 实验组治疗策略 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后X线显示:所有样本的检测体置放均符合关节置换标准。手术时间一般选择在伤后经活血、消肿、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积极治疗慢性病及完善各项术前准备5~7d后。手术前30min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术后继续予以抗炎、消肿、止痛、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12h后根据患者切口引流液颜色及凝血检查情况,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针)预防DVT,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麻醉效果消失后即开始功能练习,早期的功能练习包括股四头肌训练,下肢的踝、膝关节的主被动功能练习,并鼓励早期下床。根据手术切口引流量情况,并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后可拔除切口引流管,拔除引流管后第二天加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DVT形成治疗。
1.2.2 对照组治疗策略 治疗策略基本同实验组,但在拔除引流管后第2天未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DVT形成治疗。
1.2.3 护理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略 实验组:(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术前患者由于对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不了解,对手术的危险性,植入物的质量及稳定性,术后功能的恢复存在疑虑和担忧,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术前护士应以热情,和蔼、关心的态度耐心宣教,加强患者对该病的认识,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策略、优点及术后的康复程序,让患者与家属及已取得手术成功的病友多交流,解除疑虑,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术前常规护理准备。提高患者对深静脉栓塞警惕性,劝导吸烟者戒烟,饮酒者戒酒,避开进食高脂、高糖、高胆固醇及辛辣刺激的食物,给予低盐、低脂、低糖、高钙、高蛋白、粗纤维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有基础疾病者需制约好基础疾病再手术,术前予以适应性锻炼,包括心血管功能耗氧加强的锻炼和受累关节附近肌肉力量的训练,如股四头肌收缩运动及踝关节主被动运动,训练深呼吸、有效的咳嗽及习惯床上大小便等。根据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及做好术前各项准备等工作。(2)术后护理:①一般常规护理。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同时注意双下肢静脉回流情况,患肢末梢血循、皮温情况及肢端颜色、感觉情况。如发现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异常及患肢肿胀明显,疼痛加重,皮肤颜色发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浅静脉充盈曲张,应立即予以相应处理并及时报告医生。术后呼吸道应保持通畅,协助扣背,有效排痰,必要时吸氧或雾化吸入治疗,防止呼吸道并发症。鼓励患者多饮水,留置导尿管应保持引流通畅,导尿管应尽早拔除,避开逆行感染,长期留置尿管者,定时夹闭以训练膀胱功能,对肾功不建全者注意观察尿量。嘱患者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放置,避开过度屈髋,避开用过紧的腰带和紧身衣物影响静脉回流。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局部受压皮肤,同时避开伤口引流管受压、打折、扭曲,保持有效的引流。术后适度补液,注意保护静脉,尽量不在下肢输液。②DVT的预防应用。速碧林针抗凝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皮下淤血及内出血情况,应定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情况来调整药物剂量。术后积极制约疼痛,避开患者因疼痛而拒绝锻炼。早期功能锻炼应在术后6h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的做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和足趾、踝关节、膝关节活动,术后2~3d无明显血性液体引出后可拔除切口引流管,髋关节屈曲角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度数,不可超过90°,下地时间需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和体质决定,一般在术后一周后逐渐下地活动,可以指导患者在助行器下行走。③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DVT的使用。检查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时需检查压力是否正常,电源、管路和腿套粘扣、机器报警系统有无异常。使用时腿套松紧应适宜,需经常检查患者皮肤温度及颜色,有无红肿,患者有无不适,连接管有无打折、扭曲,充气压力装置有无漏气,加压时间与间歇时间是否正常,并注意保暖,避开肢体受凉,我们用一次性脚套包裹整个下肢。首次使用时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等不适,以后可以每次加大压力,但应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选择模式应逐次至足、小腿、大腿,通过气囊逐渐由下而上“挤压”,迫使血液回流,压力达到设定值后应保持不变,然后套筒气囊同时放气,血液流向下肢,周而复始进行。每日一次,每次30min。(3)出院指导: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迟发性VTD的可能性至少应持续至出院3周。患者出院前护士应作好出院指导。告知出院后继续功能锻炼的正确策略及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回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并逐渐增加练习的时间和频率,最少坚持功能锻炼3个月。避开坐矮凳、椅或软沙发,弯腰、屈髋不可超过90°,双腿不可交差相叠,不可扭转髋关节或身体,患肢不能过度外展、内收、内旋,不可提重物,爬山、爬楼梯、跑步等有损人工关节的运动,同时注意避开重体力活动和剧烈活动。护士向患者交待门诊随访时间,嘱其定期门诊复查,并做好出院后的跟踪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照组:除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的护理部分外,其余护理策略均同对照组。

1.3 疗效评价

术后观察患肢有无疼痛、肿胀,被动牵拉试验及腓肠肌压迫试验是否阳性等,必要时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随访3~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策略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积极的手术治疗及细致耐心的护理后,除对照组2例患者因下肢DVT较严重转入血管外科治疗外,其余患者均于术后3周左右顺利出院。86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6.2±1.5)个月。实验组46例术后无一例下肢DVT发生;对照组40例术后有5例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12.5%。两组之间比较,实验组发生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5)。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策略[2],目前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其手术量越来越大,随着手术医生技术的成熟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往脱位及术后并发感染的发生率越来越低,而下肢DVT的发生逐渐突显出来,成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的主要理由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长期卧床,患肢长时间固写作动,以及组织水肿压迫深静脉,使静脉血液回流减慢;另外,手术、创伤、既往DVT病史、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及老年人血管粥样硬化、高血脂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从而推动了DVT的形成[4]。如果术后不采取预防措施,其下肢DVT发生率为18%~36%,肺栓塞发生率为0.9%~28%。致命性肺栓塞可高达2%[5]。
如何有效的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常规的措施是术后予以药物预防治疗[6]。国内诊疗指南倡议为[7]:手术12h前或术后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h)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h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降解产物,抗因子Ⅹa活性与抗因子Ⅱa活性的比值为2.5~5.0,对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而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应用低分子肝素,无须特殊设备,无须监测,只需要观察患者有无皮下淤血及内出血情况,定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情况来调整药物剂量。
另外,机械性装置在预防DVT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8]。常用的机械性预防措施目前有以下3种方式:标准长腿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加压泵(IPC),下腔静脉过滤器(IVC);研究表明,IPC与标准长腿弹力袜比较在预防DVT发生率上效果优于后者[8],IPC按有无气囊又分为有气囊和无气囊两种,按照运用部位不同分为大腿、腓肠肌、足部,或这几个部位的联合,以及整个下肢的装置,各项研究结果证实全下肢带气囊装置效果最好,可以明显减轻下肢血肿,但在预防下肢DVT方面无统计学作用[1]。IPC预防DVT的机制为[9]:(1)通过周期性加压和减压作用,加速下肢静脉血液流动速度,推动淤积的静脉血流动,同时预防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粘附作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2)增加纤溶酶原溶解系统的激活,减少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因子的释放,使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活性增加,起到清除已形成的血栓作用。
我科在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针)预防性治疗的同时,予以全下肢带气囊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DVT形成,明显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但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时必须注意其禁忌证[8]:(1)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腿部严重水肿;(2)下肢DVT、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3)腿部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腿部严重畸形。在排除禁忌证后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时:(1)护士首先应告知患者使用该装置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2)治疗应在患者清醒时治疗,患者需无明显感觉障碍;(3)首次使用时,需询问患者是否有疼痛等不适;(4)压力需由小到大,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应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尤其是对老年或血管弹性较差的患者;(5)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及颜色,并询问患者的感受,注意有无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及紫绀等不适症状,如有以上症状时应暂停使用加压装置,应及时安慰患者,给予吸氧、适当抬高床头等处理,并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综上,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高,危害性大,予以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预防术后下肢DVT形成有显著的临床疗,明显好于单纯使用药物预防,但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时,应注意其禁忌症,操作过程中,要按要求操作,严密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对症处理,才能推动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Zhao JM,He ML,Xiao ZM,et al.Different types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 for preventing venous thromboemboli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in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Review)[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2,11:CD009543.
[2] Stacy Z.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 prophylaxis after total hip or knee replacement an update on rivaroxaban(xarelto)[J].PT,2013,38(1):45-50.[3] Barrack RL.Current guidelines for total joint VTE prophylaxis:dawn of a new day[J].J Bone Joint Surg Br,2012,94(11 Suppl A):3-7.
[4] Shimoyama Y,Sawai T,Tatsumi S,et al.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药物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erioperative risk factors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Clin Anesth,2012,24(7):531-536.
[5] Geerts WH,Bergqvist D,Pineo GF,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8th Edition)[J].Chest,2008(6 Suppl):381S-453S.
[6] Li XM,Sun SG,Zhang WD.Apixaban versus enoxaparin for thromboprophylaxis after total hip or knee arthroplasty: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Chin Med J (Engl),2012,125(13):2339-2345.
[7]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90-792.
[8] Urbankova J,Quiroz R,Kucker N.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prevention.A meta-analysis in D postoperative patients[J].Thromb Haemost,2005,94(4):1181-1185.
[9] 邵松.下肢深静脉栓塞预防的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2008,11(6):579-581.
(收稿日期:2013-08-0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