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方言学 >谈谈家居设计家居设计中特殊语言——软装饰

谈谈家居设计家居设计中特殊语言——软装饰

收藏本文 2024-02-23 点赞:6277 浏览:192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软装饰是目前新兴的行业,所谓软装饰是相对于硬装饰而言,指可以移动的,易于更换的饰物,包括工艺陈设品、布艺、绿化、光与影等元素,是对居室的二度陈设和后期配饰。本文从多方面简要阐述了软装饰与硬装饰的差异,从中分析了软装饰特有的艺术特性,旨在说明软装饰在家居空间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软装饰;硬装饰;家居空间;艺术特性
1005-5312(2012)30-0209-01

一、软装饰与硬装饰

软装饰发源于欧洲,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软装饰是指可以移动的、易于更换的饰物以及陈设工艺品、绿化物等,是对居室的二次陈设与布置,是视觉空间中的延伸与发展。软装饰一般分为观赏性艺术品和功能性装饰品。观赏性艺术品是指以观赏装饰为主的艺术品,比如:壁画、刻瓷等。功能性装饰品是指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物品,比如:家具、灯具等。
现在的居室装饰开始由消费性转向节约型,因此,具有花费小、易变动、便于清洁等优点的软装饰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开始通过软装饰,用自己的修养、阅历、审美、兴趣、爱好甚至情感世界来诠释居住空间。硬装饰过多地注重装饰材料的品质,会造成设计过于单一,使室内环境华而不实、缺乏实用性、一味追求气派和观感的现象。软装饰设计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硬装饰先天性的不足,其注重设计、色彩、质地和造型等艺术性的东西,这正能满足现代人们内心的需求。

二、软装饰的艺术特性

(一)功能性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家居软装饰不仅仅只是单纯意义上的装饰品,还应具有强大的功能性。比如由纱线、织物以及其他辅助材料构成的织物纺织品,不仅能起到美化空间的作用,还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
软装饰能弥补硬装饰留下来的缺陷,让装修风格更贴近主人想要的梦想之家。如果房间不够温馨柔和,那么可以选择轻柔的家纺产品,各种印花装饰布、以及各种以棉布为原料的小件配饰物,掩饰房间内生硬、冷漠的感觉。如果主人所要的现代简洁的风格在装修中体现的比较弱,那么可以避免使用繁琐的装饰物,墙面上多采用简洁抽象的挂画,窗帘和沙发布的纹样多以抽象的点、线、面为主,室内陈设品的造型也应简洁大方,这

摘自:毕业论文的格式www.udooo.com

样就能凸显出现代简洁的设计风格。

(二)可易性

装修不可能一步到位,其形式、材料都有一定的周期性。随着人们审美品味的不断提高,装饰手法和风格也不断发生变化,时行的装饰风格和材料,几年之后就会被新一轮的时尚潮流淘汰。而硬装饰的变动存在一定的限制,而且花费过大,经常改变也是不现实的。室内软装饰却随时可以更换,方便易行。只需简单地更换软装饰,对室内进行二度陈设和布置,就可以使人们在室内装饰潮流中追踪流行趋势,满足常换常新的心理,体现出主人的品味和个性。

(三)艺术性

许多软装饰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带有明显的艺术特征,其艺术性一般表现在装饰作用和文化内涵中。软装饰在用色和用料上的多样性,容易使室内产生或清新自然,或典雅华丽的气氛,具有独特的装饰性和审美性。软装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营造室内文化氛围,因其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只有那些能够完善室内功能,营造室内文化氛围的装饰物才能称之为软装饰。

(四)舒适性

软装饰的舒适性是指触觉上的舒适和视觉上的舒适,它可以贴近现代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室内纺织品除了具有保暖、吸音、调节光线等功能性作用以外,还具有质地柔软、手感舒适,易于产生温暖感等特点。它们与人的肌肤亲近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它能冲淡并柔化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冷酷感。家居中应避免选择过于硬挺质感的面料和布艺,不然会降低人与其之间的亲和性。

三、软装饰的发展前景

上海、北京一些大城市已经逐步取消了“毛坯房”,开始实行精品房设计或者是菜单式设计。这种设计方式势必会造成室内设计千篇一律的风格,在这种情况下“软装饰”会受到人们极大地重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通过一些装饰品来体现出个人特有的品味和审美,同时可以增加室内环境回归自然、重情感、重文化的属性,
在国外,软装饰在家庭装修中的比例一般为40%,而在我国平均只占到5%,未来的10年之中它将占到20%甚至更多,这为软装饰行业发展带来相当大空间。总之,软装饰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在重视装饰,崇尚人情味,逐步追求居室文化和艺术内涵的今天,软装饰作为一种表达个性,追求时尚和生活情趣的“精神产品”,已成为家居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居室装饰品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品、装饰画。家具也不再仅仅是发挥其单一的功能性,它们彼此结合,与硬装饰相互协调、融合,承担着室内文化符号的使命,在家居空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郑建刚.居室软装饰设计浅谈[J].科教论坛,2008,(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