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翻译学 >普罗科菲耶夫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演奏CD版本比较大专

普罗科菲耶夫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演奏CD版本比较大专

收藏本文 2024-04-20 点赞:23768 浏览:1008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已成为钢琴演奏的经典曲目,其中Richter,Pollini,Berman,Ashkenazy,Pletnev,Horowitz的演奏鲜为人知。本文选用这六个大师的演奏CD进行比较,研究他们怎样使用钢琴演奏的技法来表现音乐意图,希望为学习和演奏好这首奏鸣曲拓宽思路。
关键词:演奏速度;演奏手法;力度
1005-5312(2013)05-0109-02

一、总体结构的比较

总体看来,Richter ,Pollini , Berman , Ashkenazy ,Pletnev ,Horowitz这六位大师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各乐章音乐气氛的诠释是很接近的:第一乐章的主部、展开部和结尾充满了威胁感,声音都比较直挺,具有速度感;而副部则是叙述式的,与主部相反的音乐形象。第二乐章平静的旋律、舞曲的节奏,却都渗透着战争阴影下的冷峻,声音也都不是柔美松弛的。第三乐章,在这个描写英雄行进的托卡塔中,六位大师都表现出相当的力度和速度。

二、乐章间时间安排的比较

六个版本的乐章间时间安排如下图所示。 各乐章(第一乐章包含主部和副部)开始时的基本速度大致是:
Richter:7:55 /6:08/ 3:30 152|50 / 44/ 176~180
Pollini:7:28 /6:05/ 3:10 165|60 / 54~56/ 184
Berman:8:13 /6:20/ 3:39 152~158|55 / 44/ 168
Ashkenazy:8:20 /5:55/ 3:28 163|48 / 56/ 172
Pletnev:9:07 /6:40/ 3:40 124|60 / 58/ 165
Horowitz:8:12 /5:20/ 3:40 122~124|66 / 62/ 166

三、演奏手法的比较

作者认为,Richter 和Pollini的处理很有说服力,他们在本文论述的动力性、抒情性和色彩性方面的解释很有吸引人,音乐细致同时节奏的处理也较严谨,可以说体现了作曲家意图和演奏家个性的结合。Richter第一乐章主部及展开部节奏准确,很有张力,音色金属般的透亮,发音集中声音较短,很好地表现了Prokofiev所要的secco感觉。估计他手指是比较贴键的,指尖的发力点离键盘很近。副部乐句很有方向感,长短句间衔接得很自然,展现了广阔的空间感,钢琴家是从意境的想象出发组织句子的。第一乐章很注意整体结构,音乐发展时速度过渡自然,如153—180小节,其中155—181小节不冲反而更有张力,为之后的发展做准备。第二乐章各声部线条清晰,音色有层次。中段时很有长线条的气息感,他利用左手附点节奏的锐利以及音程和声部间的张力来表现“钟声齐鸣”(56—59、62—64小节),而不像一般人在这个乐段放慢速度。而79—97小节是有三个声部,轻的背景下要求突出中声部bA到G的“钟声”, Richter很会抓长线条,大气氛,处理很自然,一点都不觉得冗长机械。结尾A段再现时显得比较柔和淡雅,回忆式的。第三乐章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轻的乐段也没有松懈下来,同音在三个小节出现有三种不同的力度安排,如50—53小节:mf —p —f 。节奏很准,却有坚定的前进感。总体来看,Richter的演奏的精彩之处不是外在的猛冲,而是声音蕴含的精神气质,同时表现出作曲家严谨高雅的新古典手法和现代摩托式的运动力。
Pollini的演奏也很精彩,他第一、三乐章的速度都

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udooo.com

较快,具有相当的冲击力。在表现打击效果的时候也很有冲击力,声音很干,但不尖锐刺耳,如第一乐章240—294小节。可见他有明确的艺术表现目的——战争的残暴,而且他善于利用键盘的弹性。同时在快速跑动的乐段音色也有变化,如第一乐章开头是比较模糊的音色,而后声音十分挺和清晰。他注意力度层次的布局,使得音乐结构鲜明。而副部及第二乐章的A段,他很注意声部间比例的平衡,比较注重大的线条进行,音乐比较朴素但不乏音色变化,如副部136—137,第二乐章12—16小节有细致的音色转换。全曲三个乐章的段落都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内容:第一乐章表现一片慌乱的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的音乐气氛,第二乐章则是激动和呼招式的,第三乐章力度和速度都有很强的感染力,有作曲家所要的摩托式的运动感,结尾很火暴。不过我建议不要只去追求他的速度,对学习者来说,太快不易把音乐交代清楚。
Berman的处理很有逻辑,声音刚毅、音乐丰满。每个音发音都很清晰,对乐谱上的标记(力度的、速度的)都很注意,第二乐章比较A段较安静却不松软,B段很有张力,但速度的伸缩又不随意。他的处理使用重量较多,他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第一乐章是那种极具破坏力的,在第三乐章是那种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我觉得第三乐章而有些地方过于稳固,似乎可以多些冲力。
Ashkenazy的节奏律动感很好,也有强烈的速度进行感,第二乐章也是冷俊的,也很注意作曲家的意图,但节奏的伸缩似乎较多,声音有逐字逐句发音的感觉。
Pletnev的处理较细腻,第一乐章偏慢,他很注意表现谱上的重音标记,很注意细节的变化,如第一乐章副部142小节最后一拍左右手特意错开点,与143小节的两手齐奏来区别。但总的听来冲力和结构感不够,有些乐句为了表现细节而有速度的变化。
Horowitz的处理和别人有很大的区别,速度的处理自由。第一乐章主部偏慢并用较多踏板,副部较快,好象是迷失后的寻找,展开时速度的过渡较突然。第二乐章他很注意旋律的大句子、大气势,而声部间的隐伏线条不太清晰。第三乐章开始时很轻,声音不够有张力,整个乐章显得不够刚毅,踏板偏糊。
四、结论
担任该奏鸣曲首演的著名钢琴家里赫特在《回忆普罗科菲耶夫》一文中提到了第七奏鸣曲,他描写道:“这首奏鸣曲一下就把听者带入对失去平衡的世界的焦虑之中。忧虑与疑惑统治了一切。个人正目睹死亡与毁灭的强大力量,然而那赖以生存的东西并没有失却,他和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东西同呼吸、共命运。现在,他的全部情感喷薄而出了,这道急流满怀着胜利的信念冲决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凭着在斗争中获得的力量,成长为巨人般的肯定生命的力。……”当然,每位大师在表现Prokofiev意图的同时,都融入自己的个性和见解。而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仔细研读乐谱,探索如何去准确地表现作曲家的意图。
参考文献: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门马直卫等著,阎泰公编译.外国音乐家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3]丹柯著,李浩,吴川译.普罗科菲耶夫[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4]赵晓生著.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5]尤里凯尔第什等著.苏联名作曲家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6]库斯特卡著,宋瑾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杨洸,仲文,郝一星译.回忆普罗科菲耶夫[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