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翻译学 >谈述原初论民歌《茉莉花》原初形态学术

谈述原初论民歌《茉莉花》原初形态学术

收藏本文 2023-12-29 点赞:6618 浏览:218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中国音乐史上,民歌《茉莉花》的地位和影响力是独特和显著的,极少作品能够像它一样受众广大,在国内外均能激起广泛而热切的回响。根据已有的研究,我们知道,至迟在明清时期,《茉莉花》的前身《鲜花调》就已传唱大江南北;到了19世纪初,又跨越重洋,登上西方艺术界的舞台;到了当下,它更是大放异彩,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符号”。正所谓“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因此,本文拟从源头人手,对《茉莉花》的原初形态、文化语境及内涵进行清理和考索,以期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它的历史、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

一、《茉莉花》原初形态研究现状的反思

1982年4月,音乐理论家易人女士发表了一篇题为《芳香四溢的茉莉花》的文章。在该文中,她提及民歌《茉莉花》起源于清代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小调《鲜花调》,并交代了资料的出处——道光十七年(1837),贮香老人编的《小慧集》;文章还指出,乾隆到嘉庆年间由玩花主人采集、钱德苍增辑的《缀白裘》中记录了三段《花鼓曲》唱词,其一二三段与《鲜花调》相似,然而并无曲谱记录门’。这是当代学者关于《茉莉花》原初形态所做的最早、影响最大的考察。此后有关《茉莉花》流传史的研究,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一说法。后来,又有学者根据该文提及的《鲜花调》与民歌小调《双叠翠》《双叠词》的关联,将《茉莉花》的产生时间进一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甚至是明初。近几年来,又有人将研究拓展到茉莉花本身传人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等。
可以说,上述成果对我们全面考察《茉莉花》的产生、演变和流传历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误区:
其一,易文只是提到了《花鼓曲》与《鲜花调》,《双叠翠》(或《双叠词》)与《鲜花调》之间的相似性,而后来的学者并未提供真实有效的史料支撑,便将这些相似性坐实,进而梳理出一条从《双叠翠》(或《双叠词》)到《花鼓曲》再到《鲜花调》的流传线索。
其二,关于《茉莉花》的雏形是否在明代嘉靖年间甚至是明初便在江淮一带流传开来,相关学者所依据的只是民国时期的部分影像资料或民间流传的传闻故事。
其三,关于茉莉花本身作为一种外来花卉品种传入中国的历史考察,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对其所作的记录、引用等,实际上乃是一种古代文学、文化的“意象史”或“主题史”研究,其对我们深入了解《茉莉花》主题、表现形式、情感意蕴、文化内涵等

中国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是大有裨益的,但并没有发现与民歌《茉莉花》中曲调、唱词相关的史料。
此外,还有部分文章并非从史料爬梳人手,而是辗转征引二手材料,其间造成了许多历史的误会。如有的文章没有阅读《小慧集》与《缀白裘》等原始文献,在研究中径直将《茉莉花》的原初形态称之为“《缀白裘》中的《鲜花调》”,而事实上,在《缀白裘》中,并无《鲜花调》这一曲牌,而只有《仙花调》,且并非《茉莉花》的雏形,由此带来的误区便是关于《茉莉花》本来面目的认识愈加不清晰。
《茉莉花》是一首“民歌”,就源头上说,《缀白裘》中所记载的《茉莉花》的雏形《花鼓曲》是目前所见的最早文献资料,而《缀白裘》乃是文人编选、辑录的明清时期较为流行的戏剽集成著作,由此可知,《花鼓曲》在被收入《缀白裘》以前,必然已经广为流传。目前能发现的最早、最直接的证据是晚明时期冯梦龙编选的民歌集《桂枝儿》中的《鼓》曲:“花花鼓儿谁不好,翻转来,复转去擂上千遭,两片皮弄出多般腔调,一会儿紧板,一会儿慢慢敲……”这提示我们《花鼓曲》在晚明时期就已经颇为流行,但其唱词是否与《缀白裘》中所载相同或有相似之处,仍难确证。因此,关于《茉莉花》的本来面目的考察,从发端时间上说,晚明已是目前所见史料能够溯及的上限;从原初形态上说,《缀白裘》中所载录的《花鼓曲》仍是当下可知的《茉莉花》的最早源头。

二、《茉莉花》的本来面目

《茉莉花》的雏形最早见于《缀白裘》第六集第一卷《杂剧》中的《花鼓》剧。这里有必要对《缀白裘》的编选、刊行及内容做简要介绍。据吴新雷考察,《缀白裘》早在明代就已刊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缀白裘合集》四卷八册,著名戏剧史学者孙楷第、傅惜华等人均认定其为明刻清代补修本;此后又有康熙本、乾隆四年本等早期版本。可是,这些版本并不著录“花部乱弹戏”,因此未见《花鼓曲》。到了乾隆年间刊行的玩花主人编选、钱德苍增辑的《缀白裘合集》中,《花鼓曲》才出现在《杂剧》中所收录的《花鼓》中。
按照明清时期的通行观念,“杂剧”与“花部”等戏剧形式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而“昆山腔”则用“传奇”来标识。因此,《花鼓》并非“昆山腔”无疑,那么,它来自哪里?剧中人自有交待,其《凤阳歌》云:
说凤阳,话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惟有我家没有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
也就是说,安徽凤阳乃是《花鼓曲》的发源地,并且,其创作者乃是贫穷的底层流浪艺人。既然如此,我们就有必要考察《花鼓曲》在整个《花鼓》戏剧中的面貌、形态和作用。《花鼓》是一出以插科打诨为主的滑稽剧,讲述了一对凤阳花鼓艺人在南方某地的遭遇。富家子弟曹月娥年少思春,调戏侍女朝霞未遂,便到街上闲逛。遇着花鼓艺人夫妇当街卖唱,便趁机调戏、揩油,后者迫于生计,不得不忍气吞声、强颜欢笑地与之周旋。这是故事的大概,而《花鼓曲》则是花鼓艺人夫妇为曹月娥表演的一段戏曲:
[花鼓曲]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
[又]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了他。本待要采一朵带,又恐怕看花的骂。本待要采一朵带,又恐怕看花的骂。
[又]八月桂花香,九月菊花黄,引得张生跳过粉墙。好一个崔莺莺就把那门关儿上,好一个崔莺莺就把那门关儿上。
[又]哀告小红娘,哀告小红娘,可怜的小生跪在东墙。你若是不开门,直跪到东方儿亮。你若是不开门,直跪到东方儿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