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翻译学 >试析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真理艺术观和作品创作中专

试析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真理艺术观和作品创作中专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14852 浏览:601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真理是存在者之“在”的显露,实现“存在者之无蔽状态”。艺术是显示真理的重要途径。艺术是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源,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在世界与大地之间的争执过程中真理得以生成和发生的,作品才得以成为艺术作品。作品创作应该追问作品之作品存在的意义,应该从有限的现实性中寻找无限的自由之思,以有尽之言会无穷之意,应该拥有宇宙存在的终极关怀,感召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海德格尔 真理 艺术 创作
:A

一、海德格尔的“真理”与“艺术”

真理问题是海德格尔理论探索的主要论题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真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知识、认识与事实的相符。依海德格尔之见,传统的“真理符合论”使真理属于科学范畴,美属于美学范畴,艺术、美和真理由此似乎格格不入,毫不相干。其实,这遮蔽了真理与美、艺术的内在关联。他通过考察古希腊的思想,认为“真理符合论”并不是真理的本源意义,而是在形成主客体对峙思想之后才被赋予的。其实,在“前柏拉图—希腊”阶段,真与美是浑然未分而同一的。例如,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本源说及其推理的天体运行如音乐般和谐的观点可以看出,美的思想尚被包孕在宇宙存在论之中。在这一时期,真理保持着它的原始含义:去蔽、展现、揭示。真理作为一种去蔽状态,并非指对主体认识的解释,而是指对存在的解释。真理即是指实现“存在者之无蔽状态”,使“存在”显现出来。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就是通过作品中展示的“物的因素”把存在显现出来,因此,艺术即是显示真理的重要途径,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真理的生成过程。“艺术的本质先行就被规定为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具体而言是说,艺术家先有自己所思(先行)的艺术思想,即想要表达的“存在”真理,然后才构思作品,通过作品中的具体物的设置来呈现他追求的真理。当作品中的具体物设置入作品之后,就意味着作品存在进入运动和生发,并最终形成艺术作品。因此,返观艺术作品时,我们只有超越作品中的物的因素才能通达作品所要表达的存在之真理。所以,海德格尔说,从存在者(惯常的现存事物)那里是看不到真理的,真理只有通过对在被抛状态中到达存在者之澄明(在)才发生出来。

二、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观

1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艺术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首先追问了“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即艺术作品“如其所是”是什么?“艺术作品意义上的作品因素”是什么?从表面上看作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同时,“惟有作品才使艺术家以一位艺术大师的身份出现”,即艺术家与作品是互为本源的。但从本质上讲,使一个人之为艺术家和一个作品之为艺术作品的东西是艺术。“惟当艺术存在,而且是作为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源而存在之际,才有作品和艺术家”,“艺术作品的本源是艺术”。

2 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基础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艺术,那么,什么是艺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继续追问:究竟什么是作品以及如何才算是作品?乍看上去,作品与通常事物一样,都是自然现存的。例如,挂在墙上的画和挂在墙上的和帽子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物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存放在仓库里的贝多芬音乐同地窖里的马铃薯也没什么区别。虽然从本质上讲,作品完全不同于纯然的物本身,因为它把存在者之无蔽状态的“在”的真理敞开出来了,公诸于世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通过作品中“物的因素”艺术存在的真理才能呈现出来,它好比是“屋基”,艺术作品的真理就建居于其上。换句话说,作品的艺术本质只有在作品中才能呈现出来,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基础。

3 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

作品创作的本质就是要呈现“存在”,追求真理。那么,这种真理是如何呈现的呢?“此种真理之生发,我们思之为世界与大地之间的争执的实现。”真理正是在作品之作品的存在中,在建立世界和制造大地的过程中生发。“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
建立一个世界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在海德格尔这里,世界指的是一种具有非对象性、敞开性(澄明性)和精神性(本真性和本源性)的天地神人四位一体的世界存在。作品如何建立世界?世界作为存在而非存在者,唯有通过世界化(去存在)而现身,世界现身时所有的物有了自己的快慢、远近、大小……广袤聚集起来……诸神决定着自己的赏罚。一件作品是作品,它就为那种广袤设置空间。在这里,为……设置空间特别地意味着:使敞开获得自由并且在其结构中设置这种敞开,使作品张开了世界之敞开领域。作品必须能够让世界化的世界自由地进入作品,而且作品必须为世界的广袤设置空间。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世界。在这里,海氏强调作品空间的广袤是值得重视的。因为世界就是一个广袤的世界。任何

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udooo.com

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内在空间都是博大的。如何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是艺术家们不得不探索的问题。
制造大地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海德格尔所谓的大地也不是指存在者(质料、行星),而是指此在(人)栖居之所,是立于大地之上并在大地之中,历史性的人类建立的他们在世界之中的栖居。大地的本质是自行锁闭,它让任何对它的穿透破灭,科学技术使大地对象化,但对大地之为大地仍一无所知。只有“作品让大地成为大地”。作品制造大地也就是向人明示大地的本真性:大地是不可征服的,大地是不可耗尽的,大地是自身关闭的。
建立世界和制造大地处于宁静的统一体中。虽然世界要求存在者之存在敞开,而大地则是自行锁闭,二者相互争执。“争执者,即澄明与遮蔽。”“只要真理作为澄明与遮蔽的原始争执而发生,大地就一味地通过世界而凸显,世界就一味地建基于大地中。”争执的实现过程是作品运动状态不断自行夸大的聚集,自持的作品的宁静就是“运动的内在聚合”、“最高的动荡状态”就是作品中世界与大地争执的极至。

三、海德格尔对作品创作的启示 1 作品创作应该追问作品之作品存在的意义

“追问存在”是海德格尔思索的一个最重要的、终极的问题,可以说,他的一切理论诉求都是为了通达“存在”。在作品创作中,我们同样应该追问作品之作品的存在因素。真正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反映,不仅仅是为了达到与存在者的符合,而更应该是对物的普遍本质的再现,是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呈现,即真理的呈现,这就是艺术的美之所在。以梵高的著名油画鞋具为例,梵高创作鞋具并不是为了呈现鞋具的质料和有用性,事实上,我们通过梵高的画,甚至不能确定这双鞋是放在哪里的,其中丝毫没有透露农鞋的用处和归属。在海德格尔看来,其实,梵高是想通过这个有用性的鞋具来无声地召唤鞋具的“本质性存在”,有用性只不过是梵高追问“本质性存在”的后果,有用性植根于鞋具的“一种本质性存在的丰富性中”。正因为如此,海德格尔从梵高的画中进入到了农妇的生活世界中:画中的鞋正是因为在农妇的生活世界中才能“成其所是”,即去存在。在作品中发挥作用的是真理,而不只是一种真实。
海德格尔将艺术创作建基于存在,实现了艺术创作的本体论转向,从而将艺术创作引向了一个广袤的存在原野,引向此在生存的世界,使创作的艺术作品成为一种有根的文化。艺术家在进行创作运思时不应该让存在者之美遮蔽存在之美,不应该沉湎于无意义的艺术创造,而应该关注此在生存,挖掘有根的文化,发掘真正的存在之美。

2 艺术创作应从有限的现实性中寻找无限的自由之思

作品创作应该寻求“直接而丰富的现实性”,作品的现实性是由作品中真理的发生来规定的。而作品之为作品的存在,即真理的发生只有在此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才能追寻到。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不是凝固的摆在这里的对象,而是隐而不显的。尽管一切存在者因存在而在,但只有作为此在(人)的存在者才能只能追问存在,因为只有此在才具有“去存在”的属性,此在不但能通达别的存在者,而且还对存在者的存在本身有所意识,并能追问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以生活存在为艺术的本体,一下子就把艺术拉回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之中,这不仅使艺术立足经验的生活世界,而且赋予它形而上的“存在”之思,艺术从此可以从有限的经验世界跨进无限的超验世界。海德格尔用所谓天地神人四位一体来说自由与无限。有限之事可以连于无限,正如一滴水中能反映整个宇宙。在艺术创作中,艺术之思,诗意之思正如我国刘勰所说之“神思”,这种想象的自由,创作的自由,确实可以说是召唤“天地神人”于一体。海德格尔所举的例子是一个酒坛子,它是空着的,便可以装进酒。而酒乃是雨露山泉之水配制而成,其中便有“天地之交合”。酒既可以祭奉神明,也可以酬友宴宾,此中又有神人之相通。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给艺术创作以莫大的启示:艺术创作中应该发挥主体想象的自由,拓展题材、深化主题,摆脱有限“物”之束缚,发挥艺术技巧以小见大,以小胜多,无中见有,以有尽之言会无穷之意。

3 艺术创作应该拥有宇宙存在的终极关怀,感召人与自然的和谐

海德格尔认为真理的本质是“自由”,即主体与对象的一种融合无间,一种无差别境界,即“物我同一”的境界:作为人的此在不是征服在者的主人,而是在者(自然)的守护者,此在(人)与在者相互敞开,相互进人对方。美不是人的创造而是自然的光辉。海德格尔在作品中使大地与世界争执,看来不可理喻,其实有所寓意:为什么大地在这种毁灭中沉默?因为没有允许大地去与一个世界进行争执,因为没有允许大地有存在的真理。如此看来,海德格尔艺术沉思中让大地奋起抗争,是因为大地在遭受毁灭,大地争执是为了恢复大地的本真面貌,成为此在诗意栖居的大地。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海德格尔所讲的“自然”并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讲的自然界,即万事万物的总称,存在者的汇集,而是指一种无所不在的贯通,一种现身在场。自然是在万物中当前现身的东西,而非万物本身。其实,自然在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就是存在的别名。海德格尔认为在当代,技术在本质上是没有“在的真理”的“在”,人在这个“在”中是被异化的非本真的人,就是人的异化,这种异化使人的“无家可归状态”变成了世界命运。所谓“无家可归状态”即指“此在”的人与“在者”的物都失去了“在”的真理,而这个“在”正是他们各自返朴归真的家园(“居地”)所在,遗忘了“在”便使人与物都丧失了各自的本性,发生异化,漂泊无所。海德格尔试图给无家可归的人找来一个归宿——人的本质的“在”:不当“在者”的主人,而是作为在者的“守护者”。“守护者”的意义就是,人作为“在者”的一个去“思”着“在”,因为这样可以跨越主客体对立的障碍,而在人的运思中先行地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在当代“技术

摘自:本科论文www.udooo.com

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的时代,物我关系的同一关系越来越变成纯粹的技术关系,自然和物仅成为人类征服和怎么写作的对象时,海德格尔的思想可以唤醒人类从功利主义和技术世界中走出来。近现代的生产实践对自然的肆意破坏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的可怕威胁已经证明,对自然守护的重要性。珍爱自然,保护人类的栖居家园,放弃破坏性的创造,这便是海德格尔思想关注的最紧迫的现实主流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当前中国最为迫切的现实问题,如何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当代艺术家应该思索的重要问题。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阙下的当代中国和谐主体构建研究”成果,项目批号为:12SA125。
参考文献:
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杨植,男,1977—,四川南充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