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房地产 >重庆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重庆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5052 浏览:137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结构却存在失衡的现象。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不断上升,房地产开发投资所占的更是逐年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到底对经济增长能起多大的拉动作用,二者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比例关系,一个热点话题。在转型期的中国,制度的变革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作用,房地产业也是受政策影响最强烈的行业,被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因此在研究时,选择的样本范畴应在一定上反映不平衡发展政策下二者之间的关系。重庆市作为全国最新的、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拥有西部大开发和“城乡统筹规划示范区”等诸多政策优势,因此研究重庆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代表和借鉴。在经济增长理论和“迟发展效果”下非平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重庆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宏观指标测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计量模型分析,研究重庆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与经济增长上处于合理发展范围内,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存在失衡现象,表现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过快,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投资,社会资源向房地产业大量。经济增长中房地产开发投资过快的制度原因包括如下几个:分税制、经营城市的动机刺激、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地方政府面临多重压力,而地方政府控制资源的减少使房地产开发投资其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宏观调控政策的失灵,使其丧失了可信性,房地产商出现逆向选择,加大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力度;转型时期的中国,面临着迟发展效果下的赶超压力,因而将资源于特定地区和行业,造成了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和投资环境的,使大量剩余资金涌向了房地产市场;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承袭的是香港的发展模式,因而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了大量垄断利润,并促使房地产开发投资不断加速。制度重构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发展:在投资环境上,应拓宽投资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制度创新,树立地方政府的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体系和考核程序,深化改革完善分税制;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关键所在,设立年租制和土地发展权,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的高额垄断利润;就房地产业本身而言,应转变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特点的发展模式;建立多元化、分层次的住房供给体系,是实现房地产业与宏观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关键词:房地产开发投资论文经济增长论文非平衡发展论文

    摘要3-4

    Abstract4-7

    第1章 绪论7-17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7-10

    1.2 文献回顾与述评10-14

    1.3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14-17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17-23

    2.1 理论17-21

    2.2 的研究方法21-23

    第3章 重庆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与经济增长概述23-34

    3.1 重庆市经济发展简介及制度因素分析23-26

    3.2 重庆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26-31

    3.3 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及效果回顾31-34

    第4章 房地产开发投资与经济增长宏观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定34-45

    4.1 Cobb-Dauglas生产函数在房地产业的引入34-36

    4.2 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36-37

    4.3 重庆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与经济增长宏观指标的测定37-43

    4.4 小结43-45

    第5章 重庆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与经济增长计量模型分析45-53

    5.1 模型的介绍45-48

    5.2 数据的及处理48

    5.3 计量经济检验48-52

    5.4 小结52-53

    第6章 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房地产开发投资过快的制度原因53-61

    6.1 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推动作用53-55

    6.2 宏观调控失灵造成的逆向选择作用55-57

    6.3 转型时期投资制度缺陷57-59

    6.4 房地产行业本身的制度缺陷59-61

    第7章 制度重构中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与经济增长均衡发展61-71

    7.1 拓宽投资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62-64

    7.2 制度创新,树立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观64-67

    7.3 改革土地制度,设立年租制和土地发展权67-69

    7.4 转变房地产业发展模式69

    7.5 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69-71

    第8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71-73

    8.1 本论文的研究71-72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72-7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