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房地产销售 >论《学记》之教学制度思想与其当代意义

论《学记》之教学制度思想与其当代意义

收藏本文 2024-01-27 点赞:19156 浏览:8329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包含了丰富的教学思想,其中教学制度思想是《学记》中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规则和规范的角度发掘这一宝贵的教学思想史资源,结合新课程改革,深化对我国古代教学制度思想的认识,丰富教学制度的理论研究,也希望为我国当前的现代教学制度改革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学记》 教学制度 教育文献
1004-4914(2012)08-112-03

一、《学记》简介与教学制度界定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学记》全文1229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我国最早的、体系比较严谨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古代教育文献,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作为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精华之作,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其中的教学制度思想研究不够深入,成果较少。此外,《学记》中的传统教学制度思想对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时代意义

源于:论文要求www.udooo.com

更加具有探究的价值。本文重点探究《学记》中的教学制度思想,并希望从这一传统资源中发掘出对当前教学改革有益的启示。
关于教学制度的界定,先从制度说起。《辞海》没有给“制度”一词下确切的定义,而列举出来的其中一种用法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按一定规程办事的规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①由此看来,制度是人在一定的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既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又为合乎规则的行为怎么写作。也就是说制度包含两个基本要素:(1)核心是规则和规范,以及由此构成的体系和结构。(2)目的是规范和引导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并形成特有的社会行为方式。学界对教学制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学制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行为方式。”②另一种观点受到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定义的启发,认为“教学制度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创造的规范教学主体行为的方式和规则,是一套关于教学程序与教学行为的规范体系,保证教学活动的为人的目的的达成。”③笔者赞同从规则与规范的角度界定教学制度,认为教学制度是教学主体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关于教学行为的规范体系,引导教学主体形成具有某种特色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学记》中教学制度思想探析

教学制度包括教学主体的行为规范、教学组织的规范、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等。本文以分析教学制度中的教学主体的行为规范为主。《学记》从人的能动性的角度强调了教学的主体性本质,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为了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必然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规范。在这一方面,《学记》主要规定了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教师,什么样的教师称得上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等。

1.教师行为的规范。

第一,规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因为教育作为“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的政治工具,“三王四代唯其师”表明教师对国家兴亡、社会治乱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荀子就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④为了给臣民树立尊师的楷模,君王要向教师行弟子礼,教师“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尝为师者弗臣”。⑤孟子根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⑥的说法,把君师并列。而荀子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⑦就是说教师是治国的根本。将教师推到如此高的地位,其目的是为了“重道”和“敬学”,“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第二,教师行为的基本规范:“能教”。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记》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解透彻的、融会贯通的知识。“记问之学”就是“所学止于预先记诵难题以待学者之问。”⑧但是,“凡学贵心解也,苟不心解,其教无功。”如果教师以“记问之学”进行教学,“呻其占毕”,照本宣科,只顾自己的主观意愿,不考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多其训言”,一味地灌输和注入,必然“使人不由其诚”,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使学生心中不安,感到学习苦难,也不知学习的价值所在,最终“厌其学而疾其师”。其次,教师要掌握教学成败的规律。《学记》说“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有废。”这就是说教师要懂得教学成功的道理,把握教学过程的“兴”与“废”的规律,总结教学实践的得失,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学生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其心”,根据“学者有四失”——多寡易止,引导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心理缺失,“长善救失”,发挥四种缺点所蕴涵的积极因素,力求达到王夫之所言的状态:“多寡易止,虽各有其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其善焉。救其失而善长也。”再次,教师要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一是教师的讲解要“约而达,微而减,罕譬而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现“由约导博”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师要“善问”。“善问”若“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教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步增加所提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渐渐地使较难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就迎刃而解。三是教师要善于运用类比方法。《学记》指出:“古之学者,比物丑类。”意即从各个事物的类比中,找出其内在联系,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比物丑类”,使学生掌握普通的概念或原则,掌握基本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知类通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第三,教师行为的完美规范:“善教”。“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记》要求教师把教学作为自己的事业,不断追求“善教”的教学艺术境界。“善教”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做到因材施教,表现为一种以“喻”为特征的教学能力。“喻字在教育上的意义甚雅适,教化之作用,唯‘喻’之一字足以尽之。”⑨首先要“善喻”。《学记》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是启发诱导,“感之于自然,重之以心悟,一切启人至极之术,无有逾于此者”。⑩其次要“博喻”。仅仅“善喻”还不够,还必须做到“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2.学生行为的规范。

第一,学生行为规范的前提:“立志”。《学记》指出“官先事,士先志。”官指有爵位、有封邑的学生,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治理国家,所以要先教给他们治国平天下之术。而士是没有爵位、没有封邑的学生,但是是后备官员,因而就先教他们“尚志”,立志“学为君”。“立志”在学习中有“先河而后海”之意,懂得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学习的根本。这表明学生立志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强化意志,“志不强者智不达。”只有立志于学,学生才能激发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主动自觉地学习。
第二,学生行为的基本规范:“善学”。“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所谓“善学”,就是要讲究学的艺术,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学记》对学生如何“善学”也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要“善问”,“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其次要“善摩”,《学记》提出“相观而善之为摩”,主张“亲师乐友”,“相观而学”,强调学生之间相互切磋技艺、琢磨学问,共同提高。尤其要注意远离“损友”,多交“益友”,要理解“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的道理,做到“相观而善”。
第三,学生行为的最高规范:“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1}“乐学”是学习过程的最高境界。“乐学”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有喜悦的倾向,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甚至将学习与自己的生命连在一起。孔子就是一个“乐学”的典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学操鳗,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一方面表明课内外的学习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要有广泛的学习兴趣,不只是进行知识学习,还要学习音乐、诗歌以及“杂艺”等,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技能,从而“催生”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3.教学主体关系的规范。

第一,师生关系的规范:“和”。《学记》中关于师生关系的准则是“和”。“道而弗牵则和”,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关系,处理好师生关系。“和”标志着和谐融洽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其大前提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教师本身的“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但是后来的学者又作了有益的引申,认为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和学生自己努力的“学”是相互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学相长”表明师生关系是“博习”基础上的“亲师”,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是文化的化身,师与道是同体的,尊师就是尊道、尊重文化。“亲师”和“尊师”就是学生对教师在价值上的认同,是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对教师劳动的肯定,使得教师更加乐意把身心投入教学中,也会形成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生生关系的规范:“论学取友”。《学记》中关于生生关系的准则是“论学取友”。它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敬业乐群”,学生群体内形成一种相互砥砺、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个体愿意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在群体中具有强烈的归宿感。二是“乐其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交朋友,与学生群体内的成员和谐相处,尤其是要交“信其道”的志向相近、甚至相同的朋友,相互之间成为学业上的忠实伙伴和人生道路上的知己。

三、《学记》中教学制度思想的当代意义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精辟地论述了教育教学理论的许多基本问题,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同样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对于现代教学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很有启发意义。
1.引领我们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审视教师行为规范。当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记》提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规范是:“能教”和“善教”,这其实反映了《学记》中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其中,“能教”是对一名合格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规范,教师必须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洞悉学生的学习心理、熟练地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和技能、以及通过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善教”是对一名高水平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规范,其实质是教师通过“喻”,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但是,当前教师在职培训的专业化程度很低,不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成为名师,在培训过程中具有形式化倾向;教师学到的教育教学知识不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缺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方式以讲授为主,不能将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师个人头脑中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内隐理论相结合,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培训质量。这些都是当代教师必须引为借鉴和改善提高的。此外,在教师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尽力剔除“官师一体”的教师文化,防止过强的政治化倾向,形成具有职业化特征的教师文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引领我们倡导“论学取友”,形成良好的学生文化。《学记》中教学制度思想主张生生关系的规范是“论学取友”。这种学生之间的规范有利于形成学术型的学生同辈文化,学生把眼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与朋友在一起通常讨论与学习相关的话题,使学生“乐其友而信其道”。使学生远离以吃喝玩乐为主的“燕朋”,追求相互促进的“益友”,甚至是志同道合的“诤友”。其实现的途径是“相观而善”,即彼此观摩,互相借鉴而实现共同进步。但是在当代,由于“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没有真正变为现实,主要是片面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了学生的“全人”发展和个性发展,所以学生很难达到“善学”和“乐学”的学习境界。而且,由于当前文化价值多元化,学习资源网络化,学生文化的形成途径和交往方式更加复杂,因此更加需要对形成良好的学生文化予以正确的引导。“论学取友”不失为一种可以倡导的学生文化理念。
3.引领我们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提升人文精神。由于《学记》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早期,当时的科技水平极其低下,科学教育主要在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通过模仿进行学习,而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者所需要的治术人才,所以《学记》中的课程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文化特性——突出的政治性。而课程本身也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课程计划体现了以治理国家和社会为需要的社会价值,课程内容主要提到了“诗”、“礼”、“乐”等人文课程。但在今天,课程的科技理性日益“排挤”人文性,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苍白”和支离破碎。比如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课堂教学的本真意义缺失的现象:“科学知识观”贬抑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泛功利化的思想扭曲了学习的外在意义,机械化的教学方法漠视人的价值,沉重的课业负担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12}所以,课程变革要遵循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构建科学主义课程与人文主义课程相互整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实现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和融合,真正建立起科学理性基础之上的人文精神。
4.引领我们建立以“和”为准则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和”是《学记》中师生关系的准则,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理想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做到“道而弗牵”,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继其志”,经过努力学习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的状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同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尊师重道”,要“乐学”、“善学”,主动学习,让教师的工作事半功倍,从而感到教学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学记》所倡导的师生关系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因为从师生关系的状态来看,“和谐课堂”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师生关系体现出、平等、融洽的特征。在当代,借鉴《学记》中的以“和”为准则的师生关系与“论学取友”为准则的生生关系,使之紧密配合,那么,我们就能够实现教学之“兴”,远离教学之“废”,构建以、平等、融洽为特征的“和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udooo.com

谐课堂”,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注释:
①《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页
②靳玉乐,李森主编.现代教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96
③国洪旭.学校教学制度有效性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8
④《荀子·大略》
⑤《吕氏春秋·尊师》
⑥《尚书·泰誓》
⑦《荀子·礼论》
⑧孟宪承主编.中国古代教育文献[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01
⑨朱志经.《学记》析义[M].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5(1)
⑩杜明通著.学记考释[M].国立四川大学教育研究会出版,1943:113
{11}《论语·雍也》
{12}高闰青.课堂教学:让学生诗意地存在[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作者简介:张晓刚,长江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湖北武汉 430074)(责编:若佳)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