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法制教育 >对于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运用科研方法和

对于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运用科研方法和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5047 浏览:119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成功乃成功之父”、渗透“时效”意识、渗透“应用”意识、渗透“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快乐;成功
1326-3587(2012)11-0073-01
“失败是成功之母”固然无可非议,但“成功乃成功之父”更具哲理。失败孕育成功!然而,会有多少这种“母孕”不幸“流产、夭折”呢?一定不少的!何况是当今社会的中小学生,倘若他们一旦失败了,就极易丢失兴趣,丧失信心。要重树信心,重培兴趣,谈何容易?又怎来的成功?成功就不同——“成功如父”,它不断地支撑着一个人从成功迈向成功,由胜利走向辉煌。为此,本人以二十几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中数学教学多方渗透,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一些做法。

一、渗透“时效”意识

根据当前数学中考“重基础”,结合学生考试普遍出现时间不够等情况,教学时必须重视运算能力的训练,向学生进行“时效”意识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教师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期的渗透。“课前三分钟的运算专列”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课前三分钟的运算专列”是指每课专载一小题“数与式”、“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组)”、“与几何图体的有关计算”、“函数变形”等基础解答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规范地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做”中去体会“时效”的重要性,有效纠正学生疲沓、拖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udooo.com

拉的不良习惯,逐步形成“时效”意识。习题的设计要分层次、分系列,由简及深,涉及的数字由小及繁,先从算理开始,使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由于受时间、解答规范的限制,再加上教师对习题设计的层次有梯进性,因此不会影响不同层次学生的解题热情。“时效”意识的渗透重在坚持,贵在调控。

二、渗透“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而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例如,本人在“弧长和扇形面积”的教学时,根据农村学生的知识层面,课后布置了如下练习:①测量出纸扇的有关长度,并计算做这把纸扇需要的纸面面积;②测量出斗笠的有关长度,并计算做这个斗笠需要的材质面积(厚度忽略不计)。学生对此类实际问题的解决空前高涨,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三、渗透“创新”意识

就以古老问题:“树上有10只鸟,打一,打死1只,此时树上还有几只鸟?”来说,条件中,树的大小、的种类、鸟的生死等都是可“创新”的,因此,结果是不统一的。教师就应向学生渗透这种意识。
又如,本人在指导学生做九年级数学(上册)P114习题24.4第3题:“正方形的边长为a,分别以各边a为直径在正方形内作半圆(如图一),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时。就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学生不但有常规的作对角线的分割法或用图形的旋转法求解,更有学生会创新出先求出空白部分的面积,再求解的快捷方法。这是学生富有创新意念的很好体现。

四、“知识”渗透

“知识”渗透是指教师在指导学习当前知识时,要为后面的知识做足铺垫,教学要有前瞻性,要有大局观。
如学习“如图(1),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C=AB,以AC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过点D作DE⊥AB于D,判断DE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又如学习“如图(2),已知AB是⊙O上的直径,点C是⊙O上的一点,过点C作⊙O的切线CE交的AB延长线于点E,若CE=4,BE=2,求直径AB的长。”等知识时,要学生一下子解决类似问题会有一定的困难。
倘若教师对学生学习“圆的切线”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有前瞻,提前渗透,在学完“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性质后,先能让学生做如下习题:
习题1:如图(3),已知A、B是⊙O上的点,过点A作AC⊥OA,交OB的延长线于点C,若AC=4,BC=2,求⊙O的半径。
习题2:如图(4),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C=AB,以AC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连接OD,判断OD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层面及学生学习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有“缓冲”过程,也有教学难点的分解过程、学生思维的引导过程;它是教师的“艺术之笔”、“神来之笔”。
总而言之,以上的“多方渗透”,是互相交融的,不可能以一概全。教师只要更新教学观念,“多方渗透”并举,大胆诠释、创新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在“成功”之父的强大支撑下,定会从成功迈向成功,由胜利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周明星,《教育创新途径与趋势》——中国人事出版社

2、冯克诚,《中小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体系》——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