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法制教育 >英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培养

英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培养

收藏本文 2024-03-11 点赞:26535 浏览:11989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言和文化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传播媒介。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当前英语教学状况,提出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培养学习者语用能力的一些教学措施。
关键词: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一、当前中国英语教学状况分析

“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个国家的教育思想、学校制度、教学理念、学习风格、师生关系等无不受到其传统和文化的影响。外语课堂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实验室”。在走进这个课堂实验室之前,教师和学生都有各自的一整套预设想法和经历。中国学生从小学就受到中国传统式的课堂教学熏陶,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和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而外籍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通过不断尝试运用语言来学习。当中国学生进入到外教的语言课堂,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所熟悉和习惯的教学模式来要求外籍教师,那么,误解和冲突将不可避免。中国英语教学状况存在以下弊端:

1.教材内容脱离交际语境,缺乏语言的真实性

教材是交际文化输入的重要途径。中国英语教材主要侧重于讲授语法知识、词汇和阅读,虽然对英美文化有所反映,但其中不少取材会根据国人的判断标准,或与汉语作品相符合,这会将英语学习者引进一个学习误区,忽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例如,西方人的守时反映出其时间就是金钱的价值观;中国人常常以含蓄的方式表达不同看法,则反映出我们求同性的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在初级学习者的英语教材里,有许多语言交际的材料,但大多数都不是真实情景中的交际,如:
T:How are you?
S:Fine, thank you. And you?
T:I am fine, too. Thank you very much.
当教师走进课堂,向学生问候:“How are you?”学生回答出奇一致:“Fine, thank you.” 再以“角色扮演”的朗读任务为例,教材中的角色并没有明显的角色特征,而且对话双方是在完全“掌握”对方“要说”的话,毫无信息差的情形下进行,双方根本不必理会对方在讲什么,甚至听不见也没关系,只需把自己的角色台词照本宣“读”就可以了。这种丧失了交际功能的对话不是交际,缺乏了语言的真实性。

2.长期的传统语言教学只侧重语法和词汇教学,而忽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语言教学长期停留在对语言知识、结构的传授和学习上,许多英语学习者具备了语法能力,缺乏语用能力。海姆斯(D.H. Hymes)认为一个学语言的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在于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即: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内容。如果缺乏语用能力,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产生“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前者主要是一个语言问题,后者则是由于不同文化对何为恰当语言使用的不同理解所引起(Thomas, 1983:99)

3.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交际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给学生营造出真实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口语培养和训练的时间不充足,教材中也缺乏合适的口语素材。学生缺乏信心,有思想障碍,难以开口说英语,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记忆,难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主能力。

二、培养学习者跨文化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当今的中国像一条巨龙,腾飞在世界的东方,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各国的朋友慕名而来,英语已成为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也迫在眉睫。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语用能力是指中国学生在掌握一定英语水准的基础上,与外国人进行正常交际所需要的能力。不同国家的语言在表达相同词汇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语言学习者不了解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不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容易引起文化交流障碍,导致交际的失败。
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对某些超自然物的概念划分有所区别。如英语中的“神”(god)和“鬼”(devil)分得很清楚。大写的God指上帝;大写的Devil指上帝的敌人,撒旦。两种概念的意义一好一坏,泾渭分明。而汉语里的“神”和“鬼”却没有太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哲学里,“神”是指:①鬼魂、精灵、魔鬼、天神。②宇宙难以逆料的变化。③同人的肉体相对的心灵或精神。显然,“神”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包含了西方意义上的“鬼”,所以汉语里“神鬼”会用来指好的事物,如:鬼斧神工、鬼使神差、神出鬼没等。
除了深受文化的影响,语言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以“同志”一词为例,过去“同志”不仅表示“志同道合”的人,还表示具有平等的地位;后来,“同志”还代替尊称,意义扩大为“为社会利益而工作的政治伙伴”。但是到了今天,“同志”的使用范围缩小,并且受到港台文化的影响,给“同志”赋予了另外的意义,即“同性恋者”。
总的来说,由于不同文化对于特定情境下恰当的言语行为有着不同要求和不同言语的表现形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际中就会出现困难和障碍。但是如果对跨文化交际文化了如指掌,遵循语用原则,就可以成功避免这些困难和障碍,从而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
三、如何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首先接触的是不同文化领域及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并以此作为媒介来传递信息。如何准确地传递信息,是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交际目的的重点,这要求交际双方必须通晓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
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语用能力一词是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之后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语用能力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
Hymes认为交际能力(commun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udooo.com

icative competence)由四部分组成,它们是: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能性、语境中的适应性和现实中的实施情况。其中形式上的可能性相当于Chomsky说的“语言能力”,其余部分相当于他说的“语用能力”。前者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后者则体现为具体情景中语言运用的合适性。
Widdowson 认为 “能力”有两部分:知识和技能。前者相当于语法能力,后者相当于语用能力。Bachman认为,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前者由“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和“语篇能力”(textual competence)构成,后者由“施为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交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构成。学习一门语言的合理、可行的做法是在使用中学,在运用中领会、巩固,边学边用。学习一门语言并不只是为了了解该门语言,而是为了很好地使用该门语言。
(1)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了解文化的主要途径。在教材的选择上应使用一些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通过讲解教材,分析东西方文化、礼仪及价值观的差异,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因受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支配而产生的表达方法和习惯的差异。
(2)利用教学课堂,尽可能为学生多创造语言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实际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熟悉的话题为口语材料,采用对话练习、口头作文、英语辩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口语练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3)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教师要多鼓励并引导学生阅读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丰富他们的西方文化知识。在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播放一些原汁原味的英文电影,并结合教材,向学生灌输地道、纯正的英语,让学生了解真实、生动、具体、全面的社会文化,帮助其提高语言能力。
(4)教授学生语用知识,掌握语用原则,避免语用失误。宇勒曾明确指出,“语用学探究人们在言语过程交际中表现亲近程度的方式。”周礼全先生曾经多次谈到:语用学主要研究言语交际。具体说来,语用学研究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听话者又如何准确地理解说话者所表达的意图。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使他们在语言熟练的基础上,知道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应该如何说话、何时说话和为什么这样说话。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语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语用知识和对文化的了解需要不断地积累。因此,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元素,提高学生文化背景知识水平,让学生达到正确使用语言,顺利完成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黄华新,陈宗明.描述语用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刘凤霞.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柯 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Hanvey R.Cross-cultural Awareness[C].∥L Luce, E Smith.Toward Internationali:Reading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5]Reading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Cambridge: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79:53.
[6]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In Pride and Holmes,1972:91—95.
[7]WiddowsonH.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J].Applied Linguistics,1989,10(2):128—137.
[8]BachmanL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UP,1990:126.
[9]刘泳仪.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J].山西大学学报,2003,26(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