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广播电视播音 >谈新突破中国当代报业史新突破

谈新突破中国当代报业史新突破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11166 浏览:464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12年5月24日,在《深圳特区报》创刊30周年的盛典上,一部记述该报燃烧岁月的专著《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下简称《旗报》),引起来自全国各地嘉宾的浓厚兴趣。这部专著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陈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旗报》出版后,引起中国新闻史研究专家和报界的热切关注。《新闻实践》等新闻核心杂志陆续刊出了《风云收眼底 妙手著华章》等一批评论。
8月7日,来自人大、清华、复旦、暨大等全国名校的10位新闻史专家,以及有关研究人员,汇聚深圳报业大厦38楼会议室,召开了《旗报》学术研讨会。专家们对这部专著的选题、研究方法、内容记述、资料核验等,进行了严谨评判,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旗报》作为中国新型城市党报的一部正史,是由学界业界联合立项完成的新闻史专著,是对中国当代报业史研究的一次新突破,填补了中国当代党报史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
一、大胆引进高校新闻史专家团队,对报史进行真实记述和客观评价,打破了“当代不修史”的束缚
《深圳特区报》创刊30周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三十而立。记述这份报纸从创刊的4个版、竖排、繁体字,发展为如今具有较强传播力的中国新型城市党报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和经验,编撰一部报史,既是向创刊30周年盛典献礼,也是报社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然而,“隔代修史”是史学研究的一个传统。理由是历史事件经过沉淀以后,才容易看清其本质;当事人不在场,没有利益冲突,对历史事件的评述,易于客观公正。而《旗报》涵盖的时间范围,属于当代史的“眼前史”,如果报社自写这段历史,难免融进“感彩”,也难以化解“利益冲突”。为认真总结《深圳特区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首先面临是否敢于冲破“当代不修史”的红线。2011年春节后,报社编委会经过认真研判,决定引进一个新闻史专家团队,以专业眼光对报史给予客观记述和公正评价。
经过几个月与多家著名大学的新闻史专家接触沟通,报社最终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达成协议,确定联合完成这一科研课题。
对此,参加《旗报》学界讨论会的专家们给予赞赏,他们认为:引进专家团队写史,既了“自写历史”带来的难题,也摒弃了“当代不修史”的羁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认为:专家团队作为局外人易于如实评述报社历史,避免了歌功颂德,客观提炼了《深圳特区报》可借鉴的经验。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导师段京肃认为,《旗报》客观叙述《深圳特区报》办报经历,做到了不虚美、不饰非。像1993年的爆炸报道和1992年的股票风波,深刻反省,留下启示,十分难得。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了对这份报纸30年历史的尊重,对创造这段历史的几代新闻人的尊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范以锦的看法更不同凡响,他认为:修当代史虽然有很大的难度,但也有一个好处,就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范文www.udooo.com

是大家都还健在,一个事件是怎么回事,很容易搞清楚。《旗报》将最关键的一些事件都如实反映出来了,一清二楚,不含含糊糊。
二、“科研空间远距离”的难题,探索科研团队运作模式,成功推出学界和业界优势互补的有效流程
报史联合立项,并不意味着就立刻实现了高校和报社科研力量的优势互补。特别是这次报史研究对象在深圳,专家团队在武汉,“科研空间远距离”难题凸显。如何这一难题,张昆院长向专家们介绍了成功的运作模式:
一是采写递进,分合定责。两位主编制定科研总体路数、敲定大纲、统稿定稿;分设两个团队,即撰写初稿的三位博士各担重任;报社成立14人的专项资料队伍。尽管各自责任明确,但撰写专家不可能在深圳长期居住查阅资料,如何使其在最短的时间了解报史?先是由写过报史综述的报社科研人员讲述概况,然后陆续三次召开有代表性的老领导、老报人座谈会;在基本掌握报史脉络后,撰写专家分头专访历任社长、总编辑,初稿大框开始明晰。
二是资料“听令”,网上直供。写史,获取资料是基础工作,资料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著述质量。报社提供了大量的纸质和电子文献,包括75人的口述史料,大事记,人事、改版、广告、发行、印刷等文档。为了克服远距离核实资料的困难,报社设有专人24小时听令,只要撰写专家来短信或电话,确认情况,就立刻搜集整理,通过网络传递过去。对于报社大事,还派出记者采访当事人,弄清来龙去脉,第一时间上网传送,确保撰写需求。
三是写审结合,交叉统稿。为加快写作修改的速度,2012年2月初稿出炉后,张昆院长、陈寅总编辑在深圳分别统稿,交叉交流修改意见。并将初稿报送报社历任7位主要领导。再根据老领导的审阅意见,反复修改。4月底两位主编定稿,送交出版社;5月24日前,书从北京空运深圳,如期参加盛典。
专家们对这一科研模式给予较高评价,认为通过《深圳特区报》的个案研究,不仅让学界走出高校、拓宽了新闻史研究的领域,也探索出高校如何远距离研究新闻史的模式,开拓出高校如何为中国报业发展怎么写作,提供可借鉴的新路子。张昆院长欣喜地说,华中科大新闻学院有了第一个中国主流媒体的专项档案,如果有了十几家,研究当代中国新闻史就占领了制高点。
三、排除“报史纷繁庞杂”的困扰,在构架和内容上周密布局,对史料运用和性质评判进行了成功探索
《深圳特区报》作为科研对象,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因为《深圳特区报》和一般的党报不同,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份报纸则是“改革开放的窗口”,真实记录着特区发展的历史,一直被人们热切关注。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高福认为:这几十年的改革是共和国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份报纸处于改革最前沿,《旗报》价值不同寻常。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黄瑚一语中的:“《深圳特区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值得书写的党报。”
然而,面对《深圳特区报》历史大事和丰富资料,如何在著述中成功驾驭?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