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广播电视理论 >塑造用必读性塑造出一篇新闻评论精品大纲

塑造用必读性塑造出一篇新闻评论精品大纲

收藏本文 2023-12-27 点赞:34629 浏览:1590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第2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河南日报2011年1月21日头版上的《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下简称《转变》)一文,荣获评论最高奖一等奖。这是一篇用必读性塑造出的新闻评论精品。
何谓必读性?《转变》一文的作者之一王华岗在谈写作体会时是这样解释的:“必读性是指一个媒体或者其中的栏目,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从那里得到权威的解读分析、有用的资讯怎么写作、有价值的思想观点,通过浏览这些内容能够对生活有思考,对工作有帮助,对学习有启迪。”他对“必读性”进一步阐述道:必读性是发挥党报评论“定音鼓”作用的根本要求;必读性是提升党报评论舆论引导能力的最佳选择;必读性是发挥党报评论品牌效应的基本路径。决定报纸必读性的因素有政治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受众认知水平因素,但归根到底取决于评论的观点和思想,能否实现这种突破,关键在于创新。
这篇新闻评论精品的成功塑造,它在写作上告诉我们,若要想使文章有必读性,就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主题重大,内容鲜活
一篇评论的成功与否,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选择那些主题重大的课题,才能使读者感到有必读性。所谓主题重大,不仅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同时必须是可以扩展和延伸的课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变》一文中所写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加快转变,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政治命题,它不仅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出了一个重要切入点,而且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河南发展行至一个新的重要节点,面向“十二五”,和河南省委作出了新的决策和部署,河南日报作为河南省委机关报,紧扣河南发展的时代脉搏,紧跟省委主要领导的思路,以省委的重大决策为主题,运用“何平”这一优势品牌,给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提供思想武装和方法武器,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可见,《转变》一文的主题无疑是重大的,内容是鲜活的。文章刊发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并受到了有关领导的好评。2011年2月10日,河南省委下发文件,要求全省各级党委认真学习河南日报刊发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系列政论文章(俗称“何平九论”)。党报评论被列为必读文章,一时间,成了机关单位、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可见,评论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语言生动,贴近受众
语言,不是蜜,但能黏住一切。我很欣赏这句名言。然而用来黏住一切的“语言”,本身不一定带“糖”和“胶”,它是以软硬适度、通俗亲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来产生黏结力的。评论的必读性也来自语言的黏结力。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提到,新闻报道写作不要太硬,可以把软和硬统一起来;文章要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新闻评论的最终目的,是要从思想上说服受众,因此要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受众了解并接受作者的观点、意见和主张。新闻评论较少从纯理论问题入手,经常结合具体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因此要针对问题症结,用简洁的语言,把道理找准说透。同时,要善于把抽象的道理概念化、具体化。另外,读者看评论,固然要看其中的观点、道理,但议论风生、文采斐然的评论,更为人们所喜欢。的《别了,司徒雷登》、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等文,至今仍为人们所厚爱,其原因不仅在于观点鲜明,且文采横溢也是重要一条。撰文时引用一些诗句、典故是必要的,它能起到锦上添花的奇效。《转变》这篇评论,在这方面是做得很成功的。像文中写的:
变则通,通则久。
发展的航船需要依靠理论的灯塔抵达彼岸,思想的翅膀总是借助实践的长风高高飞翔。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富含时代新意的命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土壤里孕育出的思想果实,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提炼出的智慧结晶。
领导方式转变与发展方式转变如车之两毂、鸟之两翼,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要通过领导方式的转变,实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友、慎权。
领导不是万能的,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和举措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否则,无论多么高明的领导者,一旦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他的智慧就会枯竭,工作必然失误。
岁月峥嵘,几多春秋。我们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所感动,被“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浩然长歌所震撼,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抱负所激励。
心手相牵,薪火相传。秉承民族精神的血脉,高扬时代精神的旗帜,亿万中原儿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谱写新的华章。
以上生动形象、贴近读者的语言,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观点,寥寥数语,将大与小、长与短、近与远、局部与全局、转变与持续、个人与制度、领导与群众等的辩证关系讲得深刻明白,使人咀嚼再三,回味无穷。有的堪称格言、警句,读者每逢读完,就如同阅读一篇优秀的

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udooo.com

散文,每每回味其中的精彩之处,总情不自禁地抄下留作资料,或输入电脑永久保存,或摘抄、汇集成座右铭。可见,贴近受众,具有黏结力的语言,它有力地增强了《转变》一文的必读性。
独家评说,启迪现实
媒体不只是传播信息,它还要传播思想、理论和观点。观点独家是优秀评论必具的特色。一篇成功的新闻评论作品,往往不是囿于就事说理,而是进一步延伸,增强说理的联想力,启发拓展读者思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体现在新闻评论中即是始终坚持独立品格。新闻评论的独立品格包括在思想上与行动上敢为人先、坚持批判怀疑态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保持独特个性等。新闻评论是报纸舆论倾向最强的新闻作品,它标志着一家报纸的立场和态度,历来被人们看作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因此也是报纸独立品格最好的体现。《转变》一文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深邃的理性思考,充满张力和思辨的逻辑表达,集中完整地阐释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命题当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前八论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探讨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所具有的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行文采用明线和暗线的形式,使文章显得气脉完整,意向完美,环环相扣,大气磅礴。独家评说的特色非常鲜明。如文中写的:
何谓“发展方式”?就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一定的发展战略和一定的体制机制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途径和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加快由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向科学的、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变。
何谓“领导方式”?就是党实行领导、执掌政权的体制、机制、手段、方式以及领导者素质修养等的总称。转变领导方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跟上步伐,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创新中提高领导水平。
从提出“坚持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到“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再到“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始终把提高领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转变发展方式的征程上不仅有铺满鲜花的大道坦途,更有布满荆棘的岔口迷路。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需要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需要合理带动,持续与提升、速度与质量、增长与效益、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等,统统纳入决策者的视野,时时考验着驾驭者的本领。
转变领导方式,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关键词息息相关。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想一想——
如果没有敏锐的机遇意识,怎么能够抢占发展的先机?
上面所评述,作者选择从未有过的角度进行评说,以“精辟”、“独到”抓人,说别人之未说,见别人之未见,用专业的眼光,国际视野,牢牢把握“第一解释权”,充分表现出了党报的权威力量。
作为评论精品,不仅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读者的好奇,其结尾往往再次点题,引发读者深思。《转变》一文在这一点上也是做得很出色的。表现在评论的开头、中间及结尾处紧紧抓住春的意向性描写,其“风头”、“豹尾”的特色十分抢眼。如文中写的:
当2011年新春的阳光普照中原大地,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大潮正激越澎湃,又一个加快发展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人勤春来早。今年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起步之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省人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在希望的田野上,精心描绘亮丽的春色。
开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河南发展“春天交响曲”已经奏响。听从指挥、把握节奏,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倾情投入、完美绽放……我们才能传递出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春之韵”,才能迸发出热烈奔放、万物争荣的“春之声”,才能飞扬起活力无限、气象万千的“春之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当我们推开“十二五”发展的大门,站在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起跑线上,可曾感到肩上的压力、背负的希望?
一场新的“大考”已经开始,我们付出所有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都为了追求那份永不放弃的光荣与梦想。
春风浩荡,春意融融,春光无限。
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中原崛起新的春天。
以上描写,让人读来赏心悦目,心驰神往,评论美文的感染力将读者牢牢吸引住。
《转变》一文及“何平”系统评论的成功告诉人们:聚众人智慧,成一家之言,是所有有成就政论家的独特本领。即使李普曼这样的奇才,旗下也少不了庞大的智囊团队。据作者撰文介绍:
“何平九论”的写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报社集团党委会、编委会审时度势,决定举诸多采编部门之力来完成,首次大规模打破部门界限,按照每组四人有一个评论工作室人员参与的办法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九论”的一篇,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亲自挂帅、统领全局,出任“九论”写作班子的主任、副主任,由王亚明副总编辑和王自合编委负责稿件的统筹协调,在创作机制方面实行集体作业,按照发稿时间倒排工期。在具体操作上,第一次集中讨论后各组按照朱夏炎社长提出的紧扣卢展工书记思想,提升理论高度,做到纵横捭阖、具备哲学思辨、切中问题要害的要求,以及王亚明副总编辑提出的贴着领导方式转变、中原经济区建设、科学发展观等操作要领,拿出各自的写作方案。然后各组经过充分的讨论、采访和搜集相关资料,再由专人拿出初稿,再集体讨论修改。每篇的写作均经过三次集体讨论,多次集中改稿,环环相接,紧张运行。文章的写作过程充满了紧张、团结、活跃、的气氛,认识不断深化,指向不断明确,智慧不断集中,资源不断优化。九篇文章,从开题、学习、调研、起草、修改、发表、总结,诸多环节,浸透着全体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正是这种敢拼敢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团结奉献的精神,铸就了九篇彰显河南日报风范和水平的精品力作。
“天道酬勤”。“何平九论”的获奖是情理中之事。它也再次告诉人们,新闻精品的产生是需要认真组织、精心策划、辛勤写作、字斟句酌修改才能成功的。笔者有理由相信,在新闻界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何平”评论品牌,定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大潮中,为受众奉献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参考文献:
①张学文:《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舆论支持——“何平九论”是如何炼成的》,《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5期(上半月)。
②王华岗:《必读性:党报评论超越自我的新期待》,《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8期(上半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