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索引工程 >城市化加速背景下解决城市交通堵塞规划和组织管理

城市化加速背景下解决城市交通堵塞规划和组织管理

收藏本文 2024-01-13 点赞:6829 浏览:200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私家车的购写数量不断激增,而城市的道路交通却承载着无法负担的重量,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交通堵塞的问题。解决城市交通堵塞已经成为交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造成交通堵塞的原因很多,例如城市的布局、功能规划、交通管理等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是本文探讨的关键。本文首先从造成交通堵塞的原因出发,以北京市为例,提出了一些有效、科学、合理的解决交通拥堵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交通;堵塞;对策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道路像人体血管系统一样,是给城市各个部位运送营养的通道,保持城市有机体的正常工作。为了使城市有机体能够高效、健康的工作,必须建设合理的、有机的城市道路网络。怎样建设城市有机体健康的血管系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要想是城市成长为健康的有机体,就应该像一个人一样,要符合自然生成的规律,模仿人的有机体结构。现在很多城市经历了风风雨雨,从小长大,有很多历史原因,造成城市出现病症。现在出现最重要的是城市交通堵塞问题,还有的是空气质量,呼吸道问题,还有是肌瘤,外貌美观问题等等。这里主要是探讨城市道路问题。
现在城市交通拥挤就像是人体得了血管病一样,城市血管堵塞,解决这样的问题,也应该利用医学的方法,需要疏通血管,就要做手术,给城市做支架、搭桥手术,像这样的问题,吃点药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注意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保持城市健康的成长 。

一、城市交通堵塞的原因

造成城市交通堵塞的原因很多,不光有表面的,还有更深次的原因,我们将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动车规模的扩大,道路负荷超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个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购写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加上汽车的逐渐平民化,更加剧了人们购写汽车的。根据出示的有关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中国拥有的机动车数量达到两亿左右,而汽车所占比例为二分之一。拥有汽车一百万辆以上的城市就有14个,而以个人名义购写的私家车数量达到近八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的机动车规模发展非常迅速,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与机动车发展不相适应就导致了城市交通的堵塞。

(二)停车场不足,各地呈现“停车难”

停车场的面积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同性质的地点和场所具有不同规模的停车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停车场实用面积依据每人0.8~1㎡,以100㎡为单位,写字楼机动车停车位指标为0.5,所停车位指标为1.5~2,餐饮场所停车位指标为2.5。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情况下,各种场所的停车位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导致了“停车难”的问题,因此有的人就随意占用车道,造成了交通的堵塞。

(三)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交通堵塞

我们可以发现,各大中小城市,不管是开车的人数还是骑车的人数都在不断上升,但是,在整个驾车人群中,有的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以及法制观念不强,缺少公德心,经常发生违规违章的行为。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这些驾车人群的交通公德心和加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即使马路再宽阔,也会有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出现,更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也解决不了城市交通堵塞的问题。

(四)交警疏散能力不足,管理不到位

目前,很多城市的交通管理任务都非常严重,因此,需要大量的交警和协警来帮助疏散交通。他们每天的工作任务非常多,既要维护正常的秩序。疏散交通以外,还要负责一定的安保工作。因此,交警的疏散能力不能完全集中,与管理任务之间存在很大矛盾,而道路拥挤的情况也不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各大城市都面临着交通堵塞的弊病,然而如何才能有力地解决这一难题,是我国城市规划组织与管理的重点内容,每个城市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城市发展的解决措施。例如,在城市道路建设中,重庆模仿人体结构模仿的最好,重庆的交通状况,也就是身体状况是最好的,人们在里面生活的也是感觉最舒适的。城市道路的结构形式是城市是否健康的关键。
而北京市交通拥挤的情况由来已久,我国也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是,我国交通拥挤的政策研究与探讨还处于初级阶段,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北京已经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在北京治理新策中提出的6个方面的措施。
(一)完善规划。完善规划就是调整道路结构形式。现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按照有机体的结构去建设、去成长。道路交叉口设计成平面交叉,是结构自身产生矛盾,相互干扰,相互碰撞。为避免产生这些矛盾,使用了不能彻底解决矛盾的方法,设置红绿灯,使有机体的各个部位不能同时进行工作,不能适应现在快速高效的城市有机体的工作,使一些物质停留在城市血管中,后续的物质追沉的太快,以致堵塞城市血管,使城市功能瘫痪。所以在规划建设中要彻底解决这一矛盾,才能发挥城市道路正常的功能。解决的方法有减少十字交叉变为三岔路口,设置高架桥,增加城市道路或加宽城市道路,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
(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在美国、日本以及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有非常完善的治理交通堵塞的规划和治理,而巴西、印度等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的措施和办法,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这些国家的治理经验,以此解决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制措施。我们要从根本上减少交通需求量才能有效控制交通系统的运行。传统的交通管理是一种对需求的被动接受,而我们就要加强对交通需求的管理,其主要是通过交通政策的实施来完成的,使用一定的技术或手段改变交通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和交通方式,达到交通需求的平衡发展。实行交通需求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一定程度的交通拥堵。例如,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征收车辆税、车辆购写实行配额、限制车辆标准等等。还可以实行一些对车辆限行的措施,例如收取道路拥挤费、车牌限制通行、收取停车费等等。这些措施的实行主要目的还是缓解交通压力。国外使用比较广泛的控制车辆使用的方法一般是收取道路拥挤费和限制车牌通行这两种。收取道路拥挤费是政策类型中的经济手段,而限制车牌通信则属于行政手段。
住房和城乡建设的副部长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名为《缓解北京交通拥堵难点与对策建议》,其内容的主要观点是:对车辆进行限行使用、加强对公交专用车道的管理、取消和改进一些路段的收费制度、控制车速等等。他提出的这些办法与当前北京市的交通情况基本是吻合的,可以付诸实践。另一方面,个人认为,我们还应该加强对违规违章的交通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严肃处理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驾驶者,树立交通管理的威信,已达到人人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交通拥堵的情况。
(四)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也是完善规划的一部分,就是把原来规划不合理的规划指标的一种治理。就像割除人体息肉一样,这样就能减少血管向这里输送营养的次数,减少血管压力。北京市要想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一定要对城市功能进行重新规划,避免因人群的过度集中而造成交通的拥堵,从而缓解交通压力。
(五)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一个城市要想有良好的交通系统,一定要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公共交通的很大一个优势就是载客量非常大,但是单位人数占用的面积却比较小。交通部门另一个责任就是,引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udooo.com

导人们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购写量。而国外普遍使用的交通系统有两种:一种是快速公交系统,另一种是轨道交通系统。
北京的公共交通首先要把公交和地铁的建设放在第一位。北京是我国首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因此不能仅仅是喊口号,一定要落实行动。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公共交通事业。此外、增强血管的功能,增加血管自身免疫能力。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是一种理顺血液中各种运载体的功能,保证城市有机体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营养供给。加强机动车管理是加强城市有机体营养输送体的功能,是输送体能够高效快速的实现使命。
(六)采用智能的交通系统。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我们不能改变交通堵塞的情况,就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交通管理手段,结合道路、车辆以及驾驶等综合因素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而采用智能交通系统就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的情况。所谓智能交通系统,它是一种把先进的信息、通信、网络以及计算机等都运用到交通管理之中,它能时时刻刻全方位控制整个交通系统,并且具有准确性、时效性以及高效性。它是由很多子系统而构成,有效地将道路、车辆以及驾驶者结合到一起,从而实现管理与控制。驾驶者可以通过该系统详细地了解道路的情况,以最安全快捷的方式行驶到目的地。另一方面,该系统方便交通管理人员掌握车辆、道路以及驾驶者的整个信息,加强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合理利用了交通资源,从而解决了交通拥挤的情况。
结语:由上述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交通问题涉及到供需、制度以及技术等很多方面,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治理方法才最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限行、拥堵费和控制机动车增长都是为保证城市有机体的有效运实施的辅助方法,但不是有效方法,不是长久方法,是牺牲一部分功能需要来满足另一部分需要,城市有机体是一种病态的有机体,没有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是城市在一种中生活。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加快公共施设的建设,有效利用先进交通管理技术,从而避免城市交通的拥堵。
参考文献:
赵炜诚,袁青峰,王志宇.城市交通问题对路网规划的影响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年06期
孙明星,王文清.北京交通现状解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年04期
[3]李静,徐丽蕊.论西安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必要性[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年04期
[4]刘鑫.优先发展我国城市公共交通[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年03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