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质量 >谈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设计

谈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设计

收藏本文 2023-12-19 点赞:15395 浏览:688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学校建设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原则;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Abstract: The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level of school education, school spirit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student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Moral Sentiment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o promote schoo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adhere to the correct guiding ideology, clear objectives, principles; to raise awareness, strengthen leadership, implement, and promot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hould actively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build a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A
一、明确指导思想,突出目标、原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凝聚大学精神为重点,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以怎么写作师生为宗旨,以“四风”(校风、学风、教风、工作作风)建设为主线,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要遵循“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锻造和培育大学精神,实现“一高两发展”(“一高”即高水平办学。具体是指在校园建设上,要有高规格;在设施设备上,要有高标准;在学校管理上,要有高目标;在队伍建设上,要有高素质;在课堂教学上,要有高效率;在教育教学上,要有高质量。“两发展”是指教师德才学识的综合发展,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要切实提高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思想自觉统一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上来。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大屏幕、网络、报刊、橱窗等载体,宣传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细化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步骤,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些宣传阵地随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事件和重大事项的出台和决定,引领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文化发展,从而掌握正确的舆论方向。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建立由院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书记主抓、指导组宣部、工会、团委、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齐抓共管,各系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全面领导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结合学院实际,认真研究制订了具体的工作计划,细化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责任,狠抓督促落实,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并且围绕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深入开展。

(三)注重过程,跟踪考评,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校园文化建设关键是过程,过程的关键是参与。要牢固树立“过程就是氛围,参与就是效果”,“关注过程,重在参与”的意识,定期组织展评活动,对活动情况实行滚动考评,在滚动考评的基础上,对活动成果进行奖励和推荐。院党委、团委要深入到各系部进行细致、深入的指导各项活动,随时汇报活动的进展情况,注重过程,并对各项活动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表彰。从而更有利的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以校风建设为载体,形成学院精神文化。

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院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优良的校风是学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我们通过狠抓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形成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狠抓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形成严谨的教风;通过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形成浓厚的学风。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校风建设,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师生充分感受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激励,激发学生的求知,塑造出优良的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学院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它感染、熏陶、激励着广大师生向真、向善、向美,是学校形象外在的、物化的呈现形式。校园环境建设上,在做好绿化、美化、净化等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本着突出“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主题,建设好文化长廊、橱窗宣传栏、校园广播、电子大屏幕、宣传标语、人文景观等软环境,着力体现人文气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和谐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要通过抓教师专题讲座来促校园文化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其人格特征对学生心灵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为此,学校一定要重视师德建设,鼓励教师爱学生,讲师德;爱学校,讲质量;爱岗位,讲奉献。在当前情况下,学校除了要努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及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外,可以通过“名人进校园”,聘请校外专家或校内有实力的专教师,以开设各种讲座的形式来引导学生、鼓舞学生,活跃校园文化学习氛围。

(四)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有章、有序、有效的根本保障,具有先用制度强化,后用文化内化的功效。按照“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细化内容,便于操作)、“严”(严格执行,赏罚分明)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抓过程管理,抓内化自律,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营造校园浓厚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和谐氛围。

(五)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要关注焦点,把握兴奋点,找准切入点,注重全方位发掘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把升旗仪式、入党宣誓、班团会、专题教育、讲座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把 “三五”学雷锋纪念日、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 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等重大节庆纪念日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军训、革命传统教育等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把“三下乡”、“四进社区”、青年志愿怎么写作、勤工助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延伸;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宿舍节、社团文化节等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班班行动,人人参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在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目的。

(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根据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各级团组织的负责人、辅导员、两课老师及其他思政工作者积极调查研究撰写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对优秀论文给予奖励。通过科研,发挥广大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继承和发扬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优良传统,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开辟新途径,有效提升校园文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化建设的内涵和品位。

(七)以校报校刊为载体,积聚文化底蕴。

充分发挥校报校刊的宣传、导向、辅导、监督、熏陶和纽带作用,紧紧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和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办好学院的院刊和院报。坚持定期出版,及时反映学院发展改革大事,报告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展示师生的文学艺术才华,形成校园文化阵地,促进校园文化的交流,凝聚校园文化精髓,积聚校园文化的底蕴,使师生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为引领现阶段的主流价值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和形塑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新载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贺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问题.北京:文献出版社,2000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山东:山东大学出版,2008
﹝3﹞张鸿雁,校园文化之我见.《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