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质量 >中学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

中学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

收藏本文 2024-02-15 点赞:5731 浏览:202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提要:我们在历史课程中传授给学生的历史知识,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又是青少年掌握人类的某个学科的专门知识以及做人的必备基础。这个道理可以说是在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适用的。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一、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伟大的政治家需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或参考。同样,普通社会成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平时所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也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悄悄发生作用。
第二,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中学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形象,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历史能明理,李大钊曾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
第三,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热爱并且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情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断探索、进取的民族责任心;以及为维护祖国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勇于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的民族英雄主义。

二、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应试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严重冲击着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着重表现在三个方面: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是面向少数尖子生;2、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则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其他;3、素质教育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生动活泼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死记硬灌,搞短期突击,用题海战术。

(二)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满堂灌,课堂提问的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非常被动,许多学生害怕答得不对往往不敢举手,即使点名来回答,也由于紧张而出现思维受阻现象,发挥不出水平。如今随着素质教育和现代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课堂结构的要素关系发生了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内容出现了新的模块组合。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经常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学习。

(三)被动接受式仍是当前的主要特征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教与学的方式,仍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改变。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历史教学活动的失衡与片面倾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调查在中学生“最不愿学的课”中,历史课不幸名列前茅,在学生视为“没有意思的课”中,历史课也名列前茅。内容丰富,本应很有吸引力的历史课之所以这样,原因很多,历史教学活动安排缺失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分析

这就需要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一)素质教育要重视一般,也要重视个别,要重视每个人的个性

素质教育是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为此,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如身心活泼的,青睐军事史;性格文静的,偏好文化史。富于想象的,倾向陈述性的历史知识;善于析理的,偏爱逻辑性强的历史知识,学习主体的不同心态,会通过不同的历史见解折射出来。教育上的在材施教,就是要顺应学习主体的不同个性,顺应学习主体的思维特长,使每个学生真正发挥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创新应规范在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对传统的陈旧的知识认真地加以辨析,不断融入现代学科知识,强化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不断培养进而提升学生活学活动用、以史鉴今等学科能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固有的教育功能和特有的育人优势,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在教学目标的创新上,教师应努力做到“打好基础,注重能力,渗透德育,发挥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目标的创新。

(二)在教学方法上引入语文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很多,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给学生主体定位,激发主观能动性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身的品德、智力、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全面地发展。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那么,如何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靠空洞的说教不行,靠诱发兴趣也难以持久,靠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刚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引发学生的“自我需要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之形成学习历史知识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索无限的知识,使学习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2.创设思维环境,倡导学生学会思考。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怀疑,让他们积极思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汁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有目的地设问,创造思维环境,以启动学生的思维。

(四)设疑激思,启迪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内在潜力。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情景,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在矛盾中发现问题,最终完成知识建构。

(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历史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历史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六)创造条件,开展更多有益的课外活动

围绕历史学科能开展的课外活动很多,资源十分丰富,如组织观看历史影片,参观历史博物馆,开展读书活动,举办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评、书评、故事会、知识竞赛等等,课外活动题材广泛,形式多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某一中学历史教师布置了一项课外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就自己最崇敬的历史人物进行整理资料、写出简单的传记和回答“你为什么特别崇敬他”的问题。教师对如何完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成任务作了一般性指导,最后全体同学进行交流评比,这样一项课外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历史知识,而且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象这样的课外活动很值得我们借鉴。
结论
提倡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加强综合国力的大目标怎么写作的,中学历史教学是否能完成素质教育任务,关系到是否能实现这个大目标的问题。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历史学科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吸引摄取加工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作为最佳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落实。时代呼唤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所建树,为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多做探索,多做努力。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