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质量 >仙女湖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双赢

仙女湖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双赢

收藏本文 2024-02-03 点赞:25970 浏览:1192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旅游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急功近利的做法必然对环境造成破坏。本文分析了仙女湖旅游开发对水环境造成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现代旅游思维的模式,即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模式。
关键词:仙女湖;旅游开发;环境保护;双赢;浅谈

1.仙女湖旅游开发概况

仙女湖位于我市西南部16公里处,是东晋文学家于宝所著古籍《搜神记》中记述的“七仙女下凡”传说和“中国七夕佳人节”的发源地。以“情爱圣地,群岛峡谷曲水千年水下古城,亚热带植物基因库”四大绝景著称。仙女湖景区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天文景观资源,仙女湖地处亚热带地区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日照充足气候宜人。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水生物资源。是闻名遐迩的湖泊型国家AAA重点风景名胜区。仙女湖管委会为了把仙女湖打造成现代休闲度检测观光旅游中心。近年来先后吸引外来资金8.6亿元,对龙王岛、湖心岛、洪阳洞、昌山庙、刀山火海等景点进行改造,在开辟新景点上,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精心打造凤凰湾整体开发、龙王岛观景台和九龙山狩猎场项目,引进中国水务集团投资20亿港币整体开发舞龙湖景区。高尔夫球、龙华国际酒店投入使用,仙女湖国际大酒店、锦湖度检测村、圣吉寺等50个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之中。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0余万人。
2.仙女湖旅游开发对仙女湖环境的影响

2.1仙女湖旅游开发使仙女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随着仙女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也呈快速增长趋势。由于大量地开发景点,占用大量的土地,砍伐有限的森林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功能降低,植被破坏越来越严重。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80%降到现在不足60%,由于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平均气温又所提高。水土流失严重,目前保护区内水土流失总面积13064.36公顷,年土壤流失量为12

1.2万吨。

由于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区内的林地面积被大量侵占,中亚热带珍稀濒危物种正在逐年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增加,造成了恶性循环。仙女湖区是中国林科院亚热带造林种质基因库,区内含有大量的第三纪留下来的古老第三纪植物种属,如石垄罗汉松等等,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这些物种的生存环境将遭到破坏。
仙女湖在今后几年内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重点是交通道路和宾馆、旅游景点的建设,区内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由分散趋向集中,有些项目还将延伸至大岗山乡。而根据科学考察,大岗山乡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24目66科158属143种,一级保护鸟类1种:白颈长尾雉,一级保护动物1种:豹,分布有2种:穿山甲、大灵猫,其数量占《中国红皮书》中哺乳动物总数的1.5%,大岗山乡还有大量的真菌,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它们的生存环境将遭到破坏。

2.2仙女湖旅游使仙女湖水质污染趋年加重

仙女湖作为新余市的现代旅游胜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客,仙女湖管委会与全国15家旅行社建立了总写作技巧营销关系,来仙女湖旅游的组团率大幅攀升了49%,市场半径由周边200km延伸2000km范畴,旅游人数快速增加,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仙女湖景区都追求“一站式”的怎么写作,住宿、吃饭、娱乐集用一体。游客在仙女湖旅游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导致仙女湖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仙女湖的局部水体(特别是景点附近水体)水质出现发黑发臭现象,水体中总氮、总磷含量增加,导致局部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水环境承载力大大降低。在景区内的120艘游船,由于无封闭机仓,行驶过程中导致油泄漏,使水体中石油类增加,严重时出现部分水域油迹斑斑现象,新余市环境监测站对仙女湖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景区部分水质质量常年只能达到Ⅳ类水标准,总氮、总磷、石油类、氨氮时有超标现象,旅游带来的水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
另外,环湖工业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环湖排放的生活污水,规模化禽畜养殖污水也以不同的形式影响仙女湖水质质量。

3.关于仙女湖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思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综合性产业,越来越为各级政府所重视,把风景秀丽、富有生机的仙女湖打造成现代休闲度检测中心,不断满足各层次旅游人群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旅游业的存在是以环境为资源为依存的,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没有旅游业。我们在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仙女湖资源来推动旅游经济的认识还不够明确,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长远的战略观点和科学整体规划。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如何解决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研究出更新的适合现代旅游思维的模式,实现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双赢已成为当务之急。
从仙女湖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出发,如何实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提出以下对策:

3.1认真做好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活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的合理布局的一种规划,是一个相应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态、气象、环境保护、历史、经济等多种学科。我们应在对仙女湖进行综合考察,评价和预测合理的旅游环境保护规划。在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仙女湖环境的资源状况和特性及分布,旅游者需求特征,旅游地生物多样性程度和保护条件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充分利用仙女湖的条件,把仙女湖建成一个适合各类动物栖息、植物生长、舒适、优美的旅游者休闲环境。

3.2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力度,综合整治仙女湖环境

当前,仙女湖区加速发展经济的关键阶段,必须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力度,综合整治仙女湖环境。仙女湖流域1公里范围内严禁审批建设项目;1公里范围外的新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对原有的建设项目,必须确保做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予以关、停、并、转。进一步加强对已关闭企业的监管和督查力度,防止其死灰复燃;对现有企业加强监管力度,要制定仙女湖区域开发建设环境准入制度,凡违反规定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得审批,凡不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一律不审批;严把新上项目的审批关,控制新污染源;进一步加强对景区所有景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确保其实现零排放;加快推进沿湖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各景点及环湖自然村生活垃圾的转运集中处理。彻底取缔仙女湖内网箱养殖,引导环湖农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推进农村生活废水处理工程,要以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为契机,加大仙女湖区域植被修复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综合治理仙女湖环境。

3.3提高环保意识,倡导生态旅游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仙女湖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责任,加强保护母亲湖宣传教育是实现建设生态新余的重要方式。要加

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大保护仙女湖母亲湖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保护母亲湖的意识,筑牢“经济要发展,环保应先行”的思想堤防。要大力宣传保护母亲湖的内在要求,及时报道环保政策措施,宣传工作中的新进展新经验,努力营造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要以墙报专栏、专题讲座、资料宣传等多种形式,使保护母亲湖活动进村入户、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使环保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使环保意识根植人心。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的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结合仙女湖的特点,它有众多岛屿,每个小岛各部相连,又和水体直接接触,它的生态游也应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认为种植特色林木,一来可以改变林相单一的现状,二来可以配套生态旅游,还可种植特色果木,开发农业游。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3.4拓宽筹资渠道,保障环保整治经费

对仙女湖区域加强环境保护,需要大量地资金支持才能真正地完成。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市里在争取、省里的项目经费的同时,可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民间联合的专项资金筹集机制,建立仙女湖保护基金,也可和国家有关金融机构合作,或者向亚洲乃至世界金融机构请求援助,以充裕的资金确保水环境整治工作的高位推进。
4.结论
旅游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急功近利的做法必然对环境造成破坏。而现阶段新余仙女湖的旅游开发有些做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必须加以制止,必须实行更新的适合现代旅游思维的模式,即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模式,让旅游业与“朝阳产业”永续发展。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