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古代文学 >简谈朝贡西方对马戛尔尼使华历史查抄袭率

简谈朝贡西方对马戛尔尼使华历史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6374 浏览:201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近代中西交往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中英两国首次正式通使。这次出访加深了英国对古老东方的认识和了解,然而时隔不到半个世纪,中国便被迫在船坚炮利的西方面前妥协。由此,围绕这一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动因、失败原因以及影响进行的探讨引起了史学界广泛关注,西方史学家已经以多个维度对此进行了详尽论述和探讨,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大多持多取少论的态度,相关专著有限而且囿于某一论述框架之下。通过对西方诸种历史诠释进行系统的浅析和梳理有助于增加对该事件的了解,对国内相关探讨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论文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先概括性地论述18世纪末中国和英国社会经济情况,介绍马戛尔尼使华的历史背景以及西方透过游记、传教士等非正式途径对中国所作的初步了解,在这一早期中国形象影响下,使团开始对清帝国进行全面考察。然后将依据文献资料对出使历程进行粗略描述,并就双方矛盾的焦点——礼仪进行简单评析,以凸显彼此的认知差别和冲突。最后,透过使团成员的日记和纪实文件等原始资料力图揭示当事者眼中的使华并总结他们所给出的直观经验解释,这些随团成员通过实际接触和观察加深了对清朝的了解并对其建构出了一个新的身份认知。第二章主要论述西方在现代主义框架下对马戛尔尼使华做出的诠释。在费正清的朝贡制度提出之后,使华事件的诠释变得相对系统,这种对外糅合了结构—功能系统论述和西方社会科学探讨策略。马戛尔尼使华被描述成西方对中华帝国传统秩序的首次正面冲击,这种冲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本质上属于“传统与现代”之争。在朝贡制度语境下,西方对使华事件的探讨得以深化。受其影响,佩雷菲特通过跨文化比较将西方对使华的诠释完全确立在“冲击与反应”、“传统与现代”方式之中,正如他反复强调的,这是“先进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一次遭遇”,由于两者在文化精神和结构上不可传通而最终失败。随后,本章对两种诠释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西方塑造清帝国这一“他者”形象的作用进行了初步评析。总之,现代化语境下的使华弥漫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三章在批判“西方中心论”基础上,首先深思柯文的“中国中心观”带来的探讨视角转变,继而通过重新评价清朝方式切入到何伟亚后现代主义诠释当中。《怀柔远人》作为探讨马戛尔尼使华事件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作品,是本章的重点。在该书中,何伟亚提出了“多主制”概念,并探讨了它同“宾礼”之间的联系,最终他另辟蹊径以一种后现代主义视角对使华给出了自己的诠释。然而,与以往论述一样,他的论述也有着着漏洞和缺陷,不可避开地要遭受责难。每个时代对历史的解释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别和认识的转变而有所不同,学术界一直寻求给出合理的解释。西方对马戛尔尼事件的历史诠释呈现出层次化和多元化态势有着多方面理由。第四章将主要论述文献资料的扩展、认识论的转向以及跨领域探讨策略的引入在这一论述嬗变中的作用和作用。关键词:马戛尔尼论文礼仪论文朝贡制度论文他者论文后现代主义论文

    内容摘要4-6

    Abstract6-10

    前言10-18

    第1章 西方对马戛尔尼使华的初步诠释18-32

    1.1 使华背景及早期的中国形象18-22

    1.2 礼仪之争与使华的失败22-26

    1.3 当事者的评析及其对清朝认知的建构26-32

    第2章 西方对马戛尔尼使华诠释的深化32-44

    2.1 朝贡制度语境下的使华32-36

    2.2 佩雷菲特及其跨文化探讨36-40

    2.3 清帝国:西方现代性认同中的“他者”40-44

    第3章 后现代主义对主流诠释的挑战44-53

    3.1 重评清朝方式——中国中心观44-47

    3.2 “帝国构建”的碰撞:一种新叙述方式的提出47-50

    3.3 新解释的不足与困境50-53

    第4章 西方对马戛尔尼使华诠释演变的理由53-56

    4.1 文献资料的扩展与补充53-54

    4.2 历史认识论的转向和新探讨策略54-56

    结语56-5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