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国防教育 >真情实感,怎一个“图”字了得设计

真情实感,怎一个“图”字了得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1-06 点赞:6462 浏览:220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文字退位给图画,内容退位给形式,情感退位给技能的今天,作文,这一块能流动学生性灵的土地,怎么就不见了那些如精灵般神奇的语言,那些火花般闪烁的思想,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感?而且,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怎么发现那么多偏科语文的理科尖子生?阅读、理解文本对他们而言怎么就那么难?写作文即使思路清晰,但读起来硬邦邦的,怎么就像木乃伊,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这些学生思路理性但情感粗线条,情感的缺失是他们语文学习不完
美的关键!而那些情感丰富的学生对阅读题的把握精准很多,作文写起来也细腻很多,语文成绩也居上不下。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传达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多的创新与突破,新课程对写作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真情实感”也是高考作文要求之一。任务艰巨但形势严峻,令我陷入深思。

一、学生作文中情感缺失的现状

1.从社会因素看

现在是“视觉文化时代”,即“读图时代”,学生生活接触的有多媒体、电脑、影视。“读图时代”,用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人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对人情感的体验与丰富是有负面影响的。

2.从教育因素看

高中语文教学有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高考;在高考的重压之下语文老师为让学生更多地得分,往往在一些经过题海训练就能提高的题型上大费周折。实践证明,做题训练对语文学科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缺少阅读的训练,从育人的角度看,就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来讲,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这样做总让人有些扼腕叹息。更有甚者,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使语文课堂成为“图片课”“音乐课”,花花绿绿的作秀课在增加对学生感观刺激的同时,似乎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与情感熏陶的权力,终究无法达到钱钟书说
的“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的境界。

3.从自身因素看

(1)生活阅历单调
从懂事开始,学生的生活就是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没有整天泡在溪水里与鱼儿嬉戏而妈妈叫吃晚饭仍不肯回家的经验,没有游走在桑树林里采摘最大最黑的桑葚放在衣兜里却因此染红了衣服而不敢回家的体验,没有把山上的大西瓜轻轻放在溪水里让它随波逐流而自己沿路跟在后面大喊加油的经历……即使旅游观光,也是走马观花;即使野外垂钓,也是心有旁骛,身在水边心在电脑;即使坐在课桌前,满脑跳跃的或许还是图画,不是谑头的游戏画面,就是聊天与种菜的精彩……学校与家构成了简单的直线,读图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自身生活阅历的单调让心灵的丰富缺少了
客观因素。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2)情感取向单一
学业的压力,让学生的情感不活跃,对生活中美的发现不主动。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的兴趣爱好没有了,睡觉的时间也越来越不够了,甚至打篮球的时间也被限制了。于是,除了成绩优异时的喜悦与成绩跌落时的失落,我们都不知道情感还有些什么内容。是对早晚接送陪着读书到半夜的父母心怀感激吗?不是,我们的心已经结冰了,对亲情的无私付出很多已经熟视无睹了。是对早出晚归整天唠叨个没完的老师心存感恩吗?不是,我们对老师十几年的谆谆教诲也审美疲劳了。是对那种“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的执著吗?不是,我们好像深深懂得要先升学求“千金”才能寻得一“知己”。是对层出不穷的社会或自然灾难的悲天悯人吗?不是,除了交出父母给的零花钱,眼里不再有泪水。情感取向单

一、是造成情感缺失的主观因素。

二、对学生作文中情感缺失现状的思考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从教十几年,我思考总结了几条经验。

1.关注生活,还阅读以感动

这是一个“丰富情感”的过程;关注生活,阅读书籍,感受他人的苦难与真情,融入社会的大爱中去,让心多一些共鸣点。
许多学生抱怨自己没有生活,导致自己无事可叙、无物可状、无情可抒、文笔干枯。其实不尽然,处处有生活,生活无处不在。春天柳絮飘飞,夏季鸣蝉如歌,秋日落寞的黄昏,冬日素裹的银装,不是生活吗?校门口卖包子的小贩忙碌的身影,老师头上的绺绺白发,同龄人身上的四溢青春,不是生活吗?许多同学之所以觉得没有生活,是因为大脑已经被程式化、僵硬的条框所禁锢,迫使自己背过身去,背离自己熟悉的生活,去寻觅所谓崇高、高尚、伟大、光辉的人和事,那自然在大脑中隐去了鲜活的生活,只留下一片空白,写下的只是落套的毫无趣味的一堆文字,不忍卒读。事情有无意义,并不在乎事情的大小,有时可能恰恰是那些所谓的大事无太大的意义,貌似小事却蕴含了大意义。生活不乏真善美,需要我们回归质朴的生活,具有发现的眼光,从发现寻常事物的细微之处,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体验。
除了让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老师也可以增加一些课外阅读。早读时间可以规定内容诵读,如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黄蓓佳的《牵手》,阮艾冬的《姐姐,那是为了我》,阿真的《我看见了大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书刊阅读,可以多关注的那些重内容而不是形式,重情感而不是情节的书刊。阅读对象当然可以是影视,《唐山大地震》就很值得一看,但最好是书籍,因为书可以让人的心静下来,有利于情感的共鸣。这里可以推荐一本杂志——《读者》,个人认为这本杂志的情感熏陶是比较到位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与陌生人的情感碰撞,还有它涉及的面比较广,有古今中外的人的情感呈现,而且里面还夹杂着一些人类思想的结晶,整本书比较贴近生活又不会给人的心造成很大的负重感,很适合作为情感共鸣的课外阅读材料。当然平时要养成阅读报纸浏览新闻的习惯,因为《读者》毕竟是经过文学加工的,而报纸新闻却是生活的真实呈现,更多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老师可以要求平时多写写随笔,把心胸变广,把心底变软。

2.重建课堂,还文本以灵魂

这是一个“营养情感”的过程;成功的课堂来自成功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我认为阅读教学课堂要的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灵魂的共鸣。阅读教学的文本大多是课本中的文本,我们经常说的“以本为本”,就是指这些文章是经过大师们精挑细选的,需重视这些文本的阅读,而且我们需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以“以本为本”是最合适的;当然,老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时文、美文作为文本。
文本无论年代的久短,无论距离的远近,无论人种的区别,都是一个人的灵魂的折射;选好文本后,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去构建课堂结构。语文课堂是有很多种类型的,我固执地以为在阅读课上,老师可以把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放在第一位。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udooo.com

有的文本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才能合鸣,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这一引导呢?
(1)老师要读懂文本
“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有些可笑,但老师的阅读一定要有精彩独到的地方,甚至找到情感共鸣点去引导学生自己挖一些水,即老师要先与作者有灵魂的共鸣。
(2)老师上课要真情投入
如何开门见山地入课,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如何声情并茂地诵读重要语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重要语句,是老师要慎重思考的,即让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引领下,与作者、与老师形成合鸣。
(3)一个深化的过程,即引出文本的现实意义
作品能够流传就在于它“共有一个现在的意义”,就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双方视界交融的结果,读者与文本因此而获得新生。
就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是人在最脆弱的时候对生命意义的
思考,每一个经历过挫折的人都可以在这个文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灵魂。这就是这个文本的现实意义,那是一种灵魂的对话,也是共鸣的最高境界。而每一个文本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座巨大的精神财富,可以增加自身情感的厚度。

3.结构谋篇,渗文章以真情

这是一个“输出情感”的过程,学以致用,把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写作中,让读者与自己形成共鸣。
(1)给父母写信,感谢生养之恩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诸德之基础,面对为生活奔波而日益憔悴的父母,或许我们的笔下会有更多更自然的真情流露。要求信中有近段时间里发生的你与父母之间的一件事,并把你的爱大胆地说出来。接下来肯定会有家长回馈,有家长的书信沟通,或者是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或者是回馈给老师,老师可以把这些回馈整理传达给学生,这样,就会产生情感互动的效果,真切而自然。
(2)给老师写信,感谢授业之恩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给最心爱的老师写一封信,告诉他,你是多么喜欢他。可以是衣着打扮,可以是授课情形,也可以是行事风格。写写生活或学习上与老师接触的细节,表达一下你是多么欣赏老师,感谢老师。如果有学生写给我,我一定回信。这样,情感肯定有一个很真诚的互动过程了,也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情感互动的基础。
(3)给同学写信,感谢协助之恩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人与人的相聚更是一种缘分。能相聚在同一个班级也是一种缘分。因为独生子女而缺少同辈人心底的交流,因为图片的诱惑而忘记整理心情,不正需要情感暗流的交汇吗?所以每位学生可以找到一位曾经帮忙的同学作为情感交流的对象,谈谈对方的情形,说说自己的最真实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4)给陌生人写信
对象可以是作品人物的对话,可以是与新闻人物的辩驳,也可以给擦肩而过的匆匆行人给予最忠实的宽慰,只要是自己情感的喷涌,即使是一瞬间也是美丽的。
给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写信,这是练习学生在身边找真情实感,为弥补情感的缺失找到坚实的基础。
(5)写作训练
“真情实感”在高考作文评分要求中占的分值是很高的,于是虚情检测意的作文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学生不惜“牺牲”自己亲人的生命以博得老师的同情,学生情感的单薄一直是问题所在。在前面两个环节后,我想学生的情感积累应该是比较丰富的,还自己的作文以“血肉”,以“感动”,以“灵魂”,应该不难。
于是学生的结构谋篇就提到了日程上,如何让情感有一个合
适的出口,让情感拥有一个合适的载体?注重细节。一棵树,既要主干挺拔,又要枝繁叶茂,这样的树,才能生气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们如果把作文比作一棵树,那么文中的细节就如一枝一叶。作文正是借助这一个个细节,使得文章丰满起来,生动感人。多种文体的训练与多种作文题型的练习是必需的,找到一种合适的文体,在高考中获得理想的分数是不难的。
通过体味生活,精读文本,写作训练,实现情感丰富与合理输出的过程。对学生而言,阅读时会被打动,写作文能打动别人,较好地改善情感缺失的现状,让写作拥有更多的性灵,还心灵一方净土,还语文以一片晴空。
(作者单位 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