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际贸易 >贸易增长二元边际综述

贸易增长二元边际综述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25082 浏览:1169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贸易的二元边际成为研究当今贸易增长的新源泉,对贸易增长进行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分解,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贸易增长的性质。从贸易增长二元边际的界定、二元边际的理论基础、二元边际对贸易扩张的贡献程度以及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现有的代表性文献进行归纳和评述,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集约边际;扩展边际;异质性企业模型
[]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43-03
[作者简介]郑霞(1990-),女,安徽肥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出口增长中的二元边际——以中美农产品贸易为例”,项目编号:1050XJ1512080。
一、引言
一直以来,讨论贸易增长的主要依据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新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差异和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来解释产业间贸易发生的理由,实质上它关注的是贸易增长的集约边际。然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贸易的兴起,使得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之进行全面解释,新贸易理论因此产生。新贸易理论检测设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规模收益递增,存在消费者偏好,企业仍然是同质的,但是产品是差异化的,这样出口产品种类的增加(扩展边际)也可用来解释贸易增长。虽然新贸易理论较之传统贸易理论在理论检测设方面更加贴近实际,但二者都检测设企业是同质的,这不符合现实生活中企业差异性的现象。在当今以企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中,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无疑遇到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国际贸易研究从宏观的国家和产业层面逐渐转向了微观的企业和产品层面,因此以企业异质性为研究对象的新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综合了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为二者的综合研究提供了依据,对贸易增长做出了新的解释(Baldwin,2005)。Melitz(2003)等人开创的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放弃同质企业检测设,将企业异质性和贸易固定成本加入到Krugman(1980)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中,采用D-S(Dixit & Stiglitz,1977)垄断竞争分析模型,分析不同生产率水平的企业是如何进入和退出出口市场、如何进行出口扩张,为研究贸易模式和贸易增长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维度,也为研究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贸易增长二元边际的界定

迄今为止,对二元边际的界定尚无统一的标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国家、企业和产品三个层面来考察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但普遍认为,“集约边际”主要是指已有出口企业或出口产品在数量上的扩张,“扩展边际”可以理解为开拓新的出口市场、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出口产品种类的增加以及新产品种类的创造。
在国家层面上,Felbermayr、Kohler(2006)和Helpman、Melitz 和Rubinstein(2008)指出贸易的集约边际为已有的双边贸易关系中贸易额的增加,将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的贸易伙伴关系定义为贸易的扩展边际。考虑到考察期间贸易关系的维持,Besedes & Prusa(2007)将集约边际表示为保持和深化已经建立的贸易伙伴关系,扩展了集约边际的影响。Eaton、Brenton 和 Newfarmer(2007)等学者也从国家角度定义贸易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目前,国内从国家角度研究二元边际的文献尚不多见。
从企业角度来看,许多学者将现有出口企业的出口贸易额增加定义为贸易的集约边际,贸易的扩展边际则是指有新的企业进入到出口市场从而扩大出口规模(Melitz,2003;Eaton等,2007;Bernard等,2007)。Arkolakis(2008)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进口贸易收益的影响,不仅将进口企业数量的增加定义为扩展边际,还把新消费者的出现也划分为扩展边际。此后,Helpman等(2008)提出了一个更具一般性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他们把集约边际调整为每个出口企业的平均贸易额,扩展边际调整为所有出口企业的数量,陈勇兵、陈宇眉和周世民(2012)也是这样定义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
从贸易产品的角度来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文献综述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看,集约边际是指现有出口产品在出口数量上的增加,扩展边际是指出口产品种类的扩张(Chaney,2008)。Hummels、Klenow(2005)将一国出口分解为产品广度(扩展边际)、产品数量和产品三个方面,即进一步将集约边际分解为数量和两个方面。中国学者施炳展(2009,2010,2011)也在多篇文章中用到此三元分解的策略分析中国出口增长的途径。之后,Amurgo-Pacheco、Pierola(2008)将地理因素引入到二元边际中,指出贸易的集约边际主要表现为原有出口产品在原有出口市场上的增加;贸易的扩展边际表现为三种情况:原有出口产品出口到新的出口市场、新的出口产品出口到原有的出口市场、新的出口产品出口到新的出口市场。国内关于二元边际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产品层面进行的,如马涛、刘仕国(2010)对产品内分工下的中国进口结构进行了分析,钱学峰和熊平(2010)从产品层面分析了1995—2005年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结构。杨春艳、孔庆峰(2011)、宗毅君(2012)等从产品层面上分析了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结构。

三、二元边际的理论基础

新新贸易理论中,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为研究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会制定比国内市场更高的产品,这样企业总收益就取决于其出口状况。由于任何企业在出口的同时,也会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故出口企业的利润可以分解为两部分:国内销售利润和国际销售利润。但是现在企业面对两个临界点,分别是φ*和φ*x。其中φ*为企业进入某行业的零利润生产率水平,φ*x表示出口企业的零利润生产率水平。当φ*x=φ*时,行业中的每个企业都会选择出口,此时,零利润企业获得零总利润和非负的出口利润。当φ*x>φ*时,行业中的部分企业专门从事国内市场的生产,这些企业之所以选择不出口是因为其出口利润为负。而生产率水平大于φ*x的企业,其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获得的利润都为正。Melitz(2003)模型说明了企业不必提高其生产技术,也可以使整个行业的生产率水平提高。因为贸易会使得生产率最低(φ<φ*)的企业退出市场,只有生产率高于φ*的企业才能继续为市场生产。而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不是都可以进入国际市场,只有那些生产率水平高于φ*x的企业才能从事出口业务,生产率水平介于φ*和φ*x之间的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进行生产。这种效应使得市场份额重新配置到更有效率的企业中,从而提高了行业的总体生产率水平。

四、二元边际对贸易扩张的贡献程度

要真正清楚了解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对外贸的影响各自有多大,必须测度二元边际在贸易增长中所占的结构比例。目前对于这一理由仍没有一致的定论,可以将相关文献归纳为三类不同的观点:
第一类文献认为集约边际在贸易增长中占有主要地位。Alvarez、Claro(2006)研究了1990—2005年智利从中国进口的贸易数据,认为支持中国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集约边际。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倾向于这种观点,例如施炳展、李坤望(2009)将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分解为广度增长、数量增长与增长,发现数量增长是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广度增长与增长的贡献极其有限。马涛、刘仕国(2010)分析了中国的进口增长结构,认为中国的进口增长97%以上来自传统市场的传统产品(集约边际)。陈勇兵、陈宇眉、周世民、范爱军和刘馨遥(2012);钱学锋和熊平(2010)等也得到相同的结论。
第二类文献认为扩展边际在贸易增长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例如Kang(2004)利用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数据以及Eaton等(2004)对法国企业层面的数据进行研究,均证明了相较于集约边际,扩展边际对出口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Kehoe、Ruhl(2003)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扩展边际的重要性。Hummels、Klenow(2005)对1995年126个出口国和59个进口国的贸易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增长中的60%都来自于扩展边际的贡献。Bernard等(2009)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企业调查数据中也证实了贸易增长主要是沿着扩展边际实现的。
第三类文献认为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对贸易增长的贡献程度要视不同的情况而论。比如Bernard和Jensen(1999)在分析美国的出口增长时认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出口增长一部分归功于集约边际的增加,另一部分来源于扩展边际的扩张。Felbermayr、Kohler(2006)通过研究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增长,发现在不同的阶段二元边际对贸易增长的贡献度是不同的:在20世纪50、60年代和90年代,扩展边际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而在1970—1990年间,集约边际在出口扩张中的作用程度更大。

五、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

(一)贸易成本

Lawless(2008)的研究发现,出口可变成本(如距离)对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都有负面影响,但对扩展边际的影响更大、更显著;出口固定成本(如营销成本、基础设施和成本壁垒)只影响扩展边际。其结果与Melitz(2003)关于异构性企业生产率和固定成本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钱学峰(2008)沿用了Kancs(2007)的策略,考察出口固定贸易成本和可变贸易成本对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结果显示贸易成本的下降对扩展边际的影响更大。马涛、刘仕国(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双边贸易成本下降、多边阻力提高及产品内分工都可极大推动双边进口贸易。

(二)金融因素

Chaney(2005)在其文章中首次将流动性约束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相结合,指出流动性约束是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一项固定成本,故其只影响贸易的扩展边际,对集约边际没有影响。Muls(2008)采用比利时的数据,发融约束对扩展边际的影响很大,对集约边际的影响不大。Bellone 等(2010)利用法国企业层面的数据,也得出金融环境的改善对扩展边际的积极影响显著,对集约边际的影响不大。陈磊、宋丽丽(2011)都认为,近年来金融因素对贸易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发融发展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三)其他因素

影响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因素还有许多,诸如汇率水平及其波动、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替代弹性、外部冲击等。
Bergin、Lin(2008)认为,货币联盟和直接盯住汇率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影响贸易,货币联盟通过显著地影响扩展边际扩大了贸易;相比之下,直接盯住汇率制度则只影响集约边际。他们预测,当可以完全并且永久性地消除汇率的不确定性时,所有的贸易调整都是通过扩展边际的变化而发生的。
Chaney(2008)认为贸易壁垒对二元边际的影响与替代弹性有关,高替代弹性可以使生产率差异的作用加倍放大。当产品替代弹性高时,总贸易流量对贸易壁垒的敏感度会下降,低生产率企业的劣势更加明显,这些企业在市场中所占份额下降,即扩展边际的作用减小。
钱学峰和熊平(2010)发现,经济规模、多边阻力、固定成本、生产率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中间产品属性等对二元边际的影响是不同的。特别是外部冲击,它会阻碍集约边际的增长,但不会有碍扩展边际的增长。
六、简评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涌现出了许多研究二元边际的文献,但其主要是分析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结构,很少有关于进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分解,把出口和进口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并且,现有文献大多是研究某一个国家的出口或进口数据,很少有综合几个国家的贸易增长二元边际进行比较研究的。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外从国家、企业、产品三个层面研究二元边际的文献均有涉猎,而国内几乎都是从产品视角研究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少数学者从企业角度研究,缺乏从国家视角出发的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外对二元边际的研究涉及多个范畴,而国内对二元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文献综述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边际的研究面还较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产品上。
[参考文献]
[1]陈磊金融发展与中国省区制造业出口的二元边际[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6):71-77
[2]钱学峰,熊平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J]经济研究,2010(1):65-79
[3]施炳展中国出口增长的三元边际[J]经济学季刊,2010(4):1311-1330
[4]Helpman, E, MMelitz,YRubinsteinEstimating Trade Flows: Tradi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8,123(2):441-487
[5]Melitz, M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ics, 2003, 71(6):1695-1725
(责任编辑:董博雯)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