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国际贸易 >试析本土市场效应和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

试析本土市场效应和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31542 浏览:1444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中制造业行业出口量持续增长。本文对这一理由及其增长的可能来源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对本土市场效应的现有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其次,基于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本文发现在我国制造业中存在着明显的本土市场效应;最后,文章相应地提出了推动发挥本土市场效应的一些倡议措施。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认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除现存的传统低廉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外,还存在另一个出口增长的可能来源——本土市场效应。本文对我国制造业本土市场效应的研究,不仅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我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提供一种很好的途径,而且也可以从本土市场效应的角度考察我国当前以及今后的贸易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同时,对本土市场效应的研究还有利于保障我国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与安全。
关键词:本土市场效应;制造业;出口贸易
当前,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沿着新古典框架和新贸易理论框架这两种理论范式发展。在完全竞争和规模酬劳不变的新古典框架下,贸易和专业化的模式不仅取决于国家间的相对技术,而且取决于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而在垄断竞争和规模酬劳递增的新贸易理论框架下,递增的规模酬劳则决定了国家贸易和专业化模式。
Krugman(1980)指出,若存在贸易成本和酬劳递增情形,则具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在对外贸易中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因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引起出口的增长这一效应被称为本土市场效应。在此基础上,大量关于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随之出现。
基于2004年我国经济普查数据,用行业出口交货值的对数作为纵轴,用行业在国内的销售产值对数作为横轴。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不管是我国2004年制造业全国水平还是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制造业数据,用行业的出口交货值对行业在国内的销售值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中,图形均显示行业的国内需求同行业的出口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事实上,我国具有“较大国内市场”的天然条件,国内市场规模和国内市场需求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由此,我们猜想我国制造业出口中存在本土市场效应。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外对本土市场效应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
(1)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从这一角度进行实证检验本土市场效应的学者主要基于krugman(1980)提出的“本土市场效应”模型逐渐展开的。这一类研究主要基于理论上对需求的定义和其组成部分的设定,进而利用投入产出表对行业产品的需求进行直接计算,由此来考察国内市场需求规模与出口规模之间的相关关系。
(2)从供给的角度解释。与从需求角度对本土市场效应进行解释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此类研究是采用间接度量法测度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的。现有的研究中使用行业国内生产总值、行业国内销售产值、相对销售产值等作为国内行业市场需求规模或相对需求规模的度量。
可见,以上两个方面均基于新贸易理论来解释贸易产生及增长的理由。
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一直被认为是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也在日益增加,这样的趋势必定使得这种传统的比较优势难以持久。另一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取得了连年增长的好成绩,截至2009年我国出口值超越德国并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这就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传统的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这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外贸发展中必定存在着其他方面的优势。

二、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分析

目前,国内对“Home Market Effect”的译法主要存在两种表述:一是“本地市场效应”(梁琦,2006);二是“本土市场效应”(何茵、李东、姚洋,2006)。但是,仅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考察经济运作的话,翻译成“本土市场效应”则是比较合适的。它是指一国规模酬劳递增的行业由于存在超常需求而产生的向国外出口的情况。 “本土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被认为是新经济理论范式的核心特征之一。一方面,新古典贸易理论在解释复杂贸易实践中存在限;另一方面,新贸易理论在解释贸易实践中存在经验证据方面的匮乏。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于探寻两者理论范式的相对解释力,而在这样的双重困境中本土市场效应理论和实证研究逐步发展起来。

1、本土市场效应与农业部门

在Krugman(1980)和Helpman and Krugman(1985)的模型中,其中的一个检测设是存在一个同质产品部门。该部门的存在一方面保证了要素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又弥补了差异化产品部门的贸易不平衡(Crozet and Trionfetti,2006)。
在此基础上,Dis(1998)放松同质产品部门不存在贸易成本的检测设,认为该部门也存在一个冰山型的运输成本 。结果表明,当 时,意味着运输成本在制造业部门和同质产品部门是相同的,由此可推知 ,此时模型中的本土市场效应趋于消失。

2、本土市场效应与异质企业

Krugman(1980)检测定差异化部门存在固定成本和不变的边际成本,这一检测定意味着差异化部门的企业有着相同的成本函数,因此国本土市场效应与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家间的企业可以看作是同质的。近年来,空间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路径不仅仅关注本土市场效应,其重点在于考察企业异质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该类模型在垄断竞争模型基础上考虑了企业边际成本的差异,作为顺带的副产品,该类模型中发现了本土市场效应。
在此基础上,Baldwin and Okubo(2004),Okubo and Rebeyrol(2006)构建了一个新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该模型根据市场规模引入进入市场的沉没成本 。当该模型进一步引入企业异质性时,他们发现企业异质性可能会减小离心力,推动集聚力,从而增强本土市场效应。由于企业是异质的,高生产率的企业将比低生产率的企业更有能力抵消规制成本的影响。于是高生产率的企业定位于大国并享受较大的市场规模,相反的低生产率的企业面对无法承受的沉没成本故而不得不将其生产从大国移向小国。可见,正是由于企业异质性的存在,从而触发了企业的双向空间排序(Two-way Spatial Sorting),进而增强了本土市场效应的作用。

3、本土市场效应与贸易成本

经典的本土市场效应中,在劳动的工资弹性为零的检测设下,贸易成本的增加会弱化本土市场效应。与经典研究不同的是,Head and mayer(2004)认为在存在贸本土市场效应与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易成本的情况下,劳动工资弹性对本土市场效应的影响至关重要。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劳动工资弹性趋于无穷大时,即存在经典的本土市场效应;但当劳动工资弹性较小时,则会弱化本土市场效应甚至出现逆向本土市场效应 。因为此时较小的劳动工资弹性会导致一国较大规模市场上的工资水平不会随着劳动供给的增加而下降,相反,它会保持较高工资水平,从而弱化本土市场效应。因此,仅在完全劳动工资弹性检测定下,本土市场效应与贸易成本之间存在单调递减的相关关系,并且在较高的劳动工资弹性水平下,贸易成本不会影响本土市场效应的出现。

4、本土市场效应与多国框架

在多个国家框架下分析本土市场效应是一件复杂而艰巨且更具挑战性的工作。Behrens(2004)正是在多国框架下考察本土市场效应,并区分了动态本土市场效应和静态本土市场效应。
Behrens的研究发现,在多国框架下,动态本土市场效应受第三国市场准入性的影响。当且仅当剔除准入性影响后的真实产业分布中,才可以观察到本土市场效应的存在,因此动态的本土市场效应的定义在国家间贸易成本两两非对称情况下不成立。而在多国框架下,静态本土市场效应不受第三国市场准入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制约准入性后,多国框架下也能发现本土市场效应。
作为对Behrens的补充和完善,Suedekum(2006)进一步论证了第三国效应影响本土市场效应的机制。他在其三国模型中将本国需求份额作为外生变量处理,从而使动态本土市场效应从两国模型扩展到了三国模型。也就是说,本土市场效应出现的条件是本国需求增加足够大。具体来说,只要某个外部国家具有较好的市场准入性,那么本国的本土市场效应消失。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虽然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的比较优势的主要源泉,但是从长远发展和经济实况来看,劳动力工资成本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必定的趋势,而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在国际贸易中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因此,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造成的这种比较优势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如果我国某些产业的出口中表现出显著的本土市场效应,那将意味着中国比较优势的又一新源泉。政府政策在重视国内需求和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有利于推动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及其他各经济主体需要重视国内市场需求和地区内部的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相关产业的本土市场效应,这将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选择。

三、内资企业制造业出口描述统计

基于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资料对我国内资企业制造业进行行业指标的描述统计。
我国内资企业其制造业行业的出口份额均较明显的高于其用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净值以及工业增加值份额的行业有:纺织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这些行业 的出口率均值20%以上,最高为42.214%,最低为20.106%,平均出口率为28.718%。出口率较低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四个行业的生产规模的绝对值均较大,但是其出口份额却远远低于其行业的相对规模,出口率也非常低,最高为1.196%,最低仅为0.295%,平均出口率为0.829%。内资企业中表现出较明显的本土市场效应的行业与全国水平上的行业有高度的一致性。
从出口交货值的绝对数和份额来看,我国内资企业在行业中的分布较为均匀,这与全国水平较集中的情况有明显区别。内资企业出口份额最高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11.053%,其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10.406%,其他行业的出口份额均值10%以下,行业差异较小。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出口交货值(6007480万元),总产值(38846615万元),资产总计(3848942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6703084万元)以及工业增加值(10199184万元)的绝对值均很高,度量份额的指标分别为10.406%,5.432%,4.057%,1.876%,4.442%。可见,度量规模的指标明显低于出口份额,也就是说该行业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市场效应。但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的各个指标的份额差异不大。
四、小结
由此可见,由于本土市场效应的作用,随着制造业国内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需对低劳动力成本和高研发水平的行业出口所受到的推动作用更大。因此,拥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行业和更好研发水平的行业其本土市场效应会得到更好的发挥。这似乎意味着行业间可能存在研发水平的“门槛效应”,当行业研发水平迈过某一门槛值时,内需推动出口的优势在行业里更容易获得和保持。
可见,低劳动力成本行业在其出口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传统的比较优势,而且还可以利用本土市场效应并通过拓展内需的途径推动其行业出口增长的可持续性。而面对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这一事实,我们需要通过推动行业研发水平使得出口增长源泉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这说明,在扩大内需推动外贸以充分发挥本土市场效应的作用的同时,调整制造业出口结构以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策略也尤为重要。
五、倡议
除传统的比较优势外,我国制造业出口中存在的本土市场效应也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重视本土市场效应在出口中带来的贸易优势,对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好本土市场效应,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主要的政策倡议:
第一,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根据本土市场效应的涵义,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在国内的销售规模越大其出口值也越高。因此,刺激国内消费以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依然值得大力提倡。特别的,培育和壮大高科研行业的产品的国内销售市场能够更好的发挥本土市场效应。进一步,通过消除制约内需扩张的各种因素,特别是一些制度性约束因素,是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以增加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第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成本较低、研发水平较高的行业其出口中的本土市场效应越显著,因此政策导向需要侧重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正是因为本土市场效应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而有选择地培养一批产业。在发挥多而低廉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的同时,应逐步将竞争力转向依靠知识和技术推动的创新性经济。优化国内消费结构与升级产业结构相结合必定会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
第三,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较高的市场竞争程度对出口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目的在于为本土市场效应的发挥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尽量避开政府干预市场以及减少政府对某些行业的保护行为则具有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政府在国内市场一体化推进中形成正确的定位,逐渐淡化其经济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政府维护良好市场竞本土市场效应与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争秩序的积极作用。
第四,创造企业研发环境。行业的科研水平对于行业的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科研水平的行业其HME也越显著。基于这样的实证结论,本文认为政府应积极培育企业的研发环境,适时的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由于研发具有正的社会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科研是一种公共物品。因此,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激励不足导致科研创新供给存在低效率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应积极发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保罗·R·克鲁格曼,矛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海闻等译.国际经济学(上册)国际贸易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帆,潘佐红.本土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间生产和贸易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6(05).
[4] 钱学锋,梁琦.本土市场效应:理论与经验研究的新近进展[J].经济学季刊,2007(04),Vol.06,No.3.
[5] 邓慧慧,孙久文.贸易自由化、本地市场需求与制造业分布:基于空间经济学本地市场效应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9).
[6] 邱斌,尹威.中国制造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土市场效应[J].世界经济,2010(0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