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国际商务管理 >文化差异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

文化差异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16605 浏览:706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马克思主义亲和力和感染力是当今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实现异质文化和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理论特质与现实问题的有效结合,达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和“草根化”的有效契合,为更好地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效路径。着眼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研究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诉求和最终目标提供了突破口。
关键词: 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言艺术; 价值诉求
1673-9973(2012)03-0076-03
The Popularity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Language Arts Explo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LIU Jian-tao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of 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Baoding 071051, China)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popularity of Marxi and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and appeal of Marxi is the topic of the times today. The Marxi popular language arts integration between heterogeneous cultures and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he Marxi theory and reality; to fit the ideology of Marxi and its grassroots, and provide a valid path to achieve the popularity of the Marxi. focus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the language arts study of the Marxi popular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popular demands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Marxi provides a breakthrough.
Key words: the topic of the times; the popularity of Marxi; language arts; value proposition
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深入和完善,人们对多元价值观渐渐“容纳”,主流的价值观日益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困境越发成为诸多学者的问题域。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毅然成为了

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当今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改革开放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人民大众的实际,采用通俗的方式对其宣传和教育?理论界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方法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并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其中,从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艺术的角度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也逐渐成为一种理论路数。

一、理论与现实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的需求

理论的生成和发展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并同一定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实际在理论上的反映和表达,其自身的发展必定随着时代和实践需求的变化而发展。从理论和现实层面讲,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当今时代的重大实际。因此“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理论自身发于实践,又为新的实践提供指导。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过程也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理论走的是一条指导实践与大众化并行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内化于人民群众之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实际的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中国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一个执政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群众实际、关心群众利益。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实际的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主义自创立至今的100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体现和内涵了我国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实际,始终把握着我国不同时期和实际的脉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发展不断得到理论的提炼和升华: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形成了重大战略思想。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源源不断地在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长久不衰。

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udooo.com

马克思主义的“草根性”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风格和方式的转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朴实新颖的言语转换,把理论输入人心,用纯朴化、通俗化、民间化、市井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语言和教育形式,使学术问题通俗化、严肃话语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权威问题平民化”。[9]无疑,这种话语方式的转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草根性”,拉近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距离和亲近感,使马克思主义由高高在上的“贵族”变为了亲和的“平民”,在不知不觉中也使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得以增强,意识形态性逐渐亲民化。从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与其自身的“草根性”得到有效契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研究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更加贴近社会、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现实。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研究的价值定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即“化大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相互渗透和内化的过程。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就是为了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而指导实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60“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一种价值诉求和理想境界。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引领着一代代中国人为了满足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1992年同志在南方巡视谈话中,将“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得失成败的关键

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udooo.com

,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三个有利于”的最终归宿;2000年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三个代表”之一;2007年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需求和现实导向。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价值坐标,始终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展开的。
运用语言艺术来实现异质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特质与现实的有效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和“草根化”的有效契合,目的是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亲民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语言艺术的有效运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必需。从形式上看,语言方式和风格的转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从内涵上讲,马克思主义语言艺术的研究有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始终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标在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
(项目组其他成员:吕新发、丁立磊、张红明、刘景辉)
参考文献:
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本书编写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5]姚桓,苗佳瑛.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条件、路径、方 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2):12.
[6]欧阳康.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与大众化取向[J].湖北社会科 学,2008,(2):6.
[7]周一平, 张华. 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J].河北学刊,2009,(1):150.
[8]解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研究[J].人民论坛,2011,(4):203.
[9]申海龙.论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的“草根化”意蕴[J].理论月刊, 2009,(10):27.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